墨西哥债务危机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墨西哥债务危机分析——原因分析、比较分析一、墨西哥债务危机原因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墨西哥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对工业化的强烈追求与薄弱的现实基础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反差。一方面,由于墨西哥曾沦为宗主国的殖民地,“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识在这个国家的民族心理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因而它在取得政治独立后,渴望加速经济发展和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尽快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另一方面,墨西哥面临薄弱的经济基础,即资金十分匾乏,无力大规模投资,资本积累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墨西哥大举借债发展本国经济。应该说,外部资金曾推动墨西哥经济稳定而高速的发展,在举世瞩目的“墨西哥奇迹”之后,70年代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5%,其中“石油繁荣”时期(1978~1981)各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2%、9.2%.、8.3%和8.1%。但与此同时,墨西哥惯台高筑,10年中外债总额增长近20倍。纵观这一时期的外债膨胀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埃切维里亚政府时期(1970~1976),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公共与私人外债由50亿美元增至近300亿美元,增长了5倍;第二阶段波蒂略政府时期(1976~1982),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2%,外债总额又增长2倍。到1982年年底,墨西哥外债高达876亿美元,负债率(外债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53%,偿债率(外债还本付息额占本国商品和劳务出口额的百分比)为75%,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临界线(分别为5%~20%和20~25%)。这年经济增长率降到-0.6%的本世纪以来的最低点。墨西哥终以支付危机为爆发点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深渊。这次危机较1940年、1953年和1976年的3次大危机更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整个80年代未能摆脱危机的困扰和影响。墨西哥债务危机的爆发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外因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无法逆转的客观原因。可以说,这次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墨西哥超国力的高速发展战略和无节制的举借外债是70年代末外债过度膨胀的重要原因的话,那么到80年代墨西哥经过经济调整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困境,则主要归咎于不利的外部环境。一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下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墨西哥债务危机形成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国外因素1、发达国家输出“过剩资本”,是墨西哥债台高筑的真正根源。战后以来,各发达国家资本输出的迅速增长,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一种突出表现。70年代初,由于周期性经济危机,发达国家国内生产下降和消费萎缩,国内投资减少,出现大量剩余资本。同时,大批石油美元涌入发达国家银行乡更加剧了资本“过剩”。70年代下半期,当国际金融界不惜降低贷款利率为其大量游资寻求出路时,适逢墨西哥超国力发展而急需建设资金。1975~1980年,墨西哥新举借外债308亿美元,累计达507亿美元。政府把有限的资金大多投入周期长、见效慢的大型工程项目,而多数项目又不能按计划完成,或经济效益不高,致使墨西哥背上沉重的外债负担。2、发达国家提高利率,是墨西哥陷入债务危机而难以自拔的直接原因。为对付1979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等发达国家先后实行紧缩银根政策,吸收信贷市场的游资,致使国际利率提高,1982年国际商业贷款利率一度高达21%,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是墨西哥最终难以支付到期外债本息而爆发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整个危机期间,由于高利率盘剥,墨西哥资金大量外流。仅在1983~1987年,墨西哥支付的外债本息(674.17亿美元)就超过同期石油出口的全部收入(616.9亿美元),相当于同期赢得的新贷款(311.34亿美元)的2.17倍。由于资金大量外流和入不敷出,墨西哥长期处于债务危机的困扰之中,根本没有能力发展本国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3、国际保护主义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加重了墨西哥的债务危机。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繁多,诸如进口限额、最低限价、海关手续和技术质量,等等。美国曾拒不执行1979年同墨西哥签署的减让关税协定,单方面决定对进入美国市场的墨西哥纺织品课以高达10.8%的关税;1981年3月,又突然决定对向美国进口的墨西哥皮货加征5%的关税。凡此种种使墨西哥的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80年代期间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年均下降1.37。这是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墨西哥贸易条件恶化的又一原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1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比1980年下降15%,墨西哥因受咖啡、棉花和白银等出口价格下跌的影响而减收外汇30亿美元。1985年墨西哥18种出口创汇产品价格比1980年下降16.5,致使墨西哥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上述严酷的国际贸易条件下,墨西哥只得勒紧腰带,压缩进口,以工业衰退为代价取得贸易顺差,制约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4、国际油价暴跌,使墨西哥债务问题不断尖锐,债务危机一度加剧。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提价后,波蒂略政府不顾不断上涨的高利率大举借债,以加速石油开发,试图依靠高价出口石油的收入来偿还外债和维护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当1981年墨西哥大量采油时,世界石油市场已趋饱和,原油降价使墨西哥减收67亿美元,加上初级产品跌价的损失,这年外贸逆差达50亿美元。外汇收入的锐减和还本付息的压力,最终使墨西哥爆发了早己潜在的债务危机。此后每年的石油收入仅够支付外债利息,因此,指望通过石油出口来换取外汇、带动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落空。1985年油价再次暴跌。这年12月到1986年3月墨西哥经过4次降价后,“地峡油”和“玛亚油”平均每桶跌到9.85美元。据墨西哥官方统计,因油价下跌和出口量减少,1986年1~3月墨西哥石油出口额(15.5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5.4%,全年石油收入降至90亿美元,远远不足以支付当年130亿美元的还本付息费用。由于油价每降1美元就使墨西哥的偿债能力下降5.5亿美元,1986年墨西哥再次出现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本息的局面,债务危机进一步加剧,经济出现全面衰退,经济增长率为-4%。(二)国内因素上述外部因素起着主要作用,但墨西哥的内部因素也不容忽视。墨西哥经济政策的失误是最主要的因素。这种失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追求不切实际的发展速度,过分依赖外债。起初石油价格的上升使墨西哥获得一笔可观的外汇收入,它们的国际支付能力不断增强,公共部门的收入也持续增长。因此它们在国际资本市场赢得了信誉,获得了外国银行的大量借款。在这个基础上,墨西哥制订了改变经济结构、高速度发展经济的发展战略。然而这一战略的实施导致进口急剧增加,贸易赤字持续上升。对此,墨西哥继续举借外债,造成贸易赤字得到弥补、国际储备额有所增长的虚假现象。从而墨西哥政府更加迷信外债的作用,并作出不需调整汇率的错误决定。1981年中期,世界市场的石油价格停止上涨,外国私人银行开始紧缩对墨西哥放债,墨西哥被迫调整汇率,削减进口,压缩经济建设项目。这些措施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大幅度上升、投资减少和经济的衰退。第二,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的的稳定政策失败。一七十年代末,为应付普遍出现的通货膨胀率居高难下的局面,墨西哥政府制订了相应的稳定政策,利用汇率变动促进进口,以控制国内商品价格。但汇率下降严重影响了本国产品的出口,最终导致贸易赤字不断增加。为了弥补贸易赤字,政府不得不引进外资,将稳定政策建筑在举借外债这个不稳固的基础上。到八十年代初,随着外部因素的日益严峻,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外来资金流入净额的突然减少,国内生产部门的不景气和失业增加,墨西哥政府被迫对其货币进行贬值,以汇率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稳定政策先后被拉美各国所抛弃。而这一新政策也未奏效,通货膨胀率继续上升,国际储备进一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增加,经济衰退更趋严重。第三,金融体系的改革未获成功。七十年代后半期,墨西哥实行金融体系改革。改革前,由于借贷双方的利率均由政府确定,结果有些企业能够获得大笔低息贷款,有的则只能得到高利息贷款。这既不利于鼓励储蓄,又限制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这次改革的预定目标是通过放开利率和扩大金融市场来鼓励国内储蓄和增加投资,以改变资金分配的不合理状况。但是改革开始后,由市场机制确定的利率急剧上升出乎意料。究其原因是改革之初适逢政府实施控制通货膨胀的稳定政策。许多企业不愿将其库存物资以稳定政策所确定的低价出售。于是为了融通资金,这些企业纷纷向银行举借贷款。有些企业盲目乐观地估计了本国的经济形势,靠大量贷款发展生产,从而使利率不断上升。国内利率的大幅度上升(平均每月增长2—3%),严重妨碍了再生产投资,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偿付能力和银行的赢利。当一些银行濒临破产、危及整个金融体系时,政府采取了一些干预措施,如为这些银行所欠的外债作担保等。但这些措施不仅无助于降低利率,反而使内债和外债急剧增加。由此可见,金融体系的改革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加快了资本外流和经济衰退。二、南美与欧洲比较分析20世纪中叶后,受1929年大萧条的影响,拉丁美洲由出口带动的第一次工业化遭遇重大困难,为解决发展困难,墨西哥普遍实行了“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并大量举债(美元债),以促进其工业化进程。然而,受利率等影响,拉美债务越滚越大,造成货币贬值。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宣布无力偿付所欠810亿美元的贷款利息,随后,巴西、秘鲁等国先后宣布延期偿还外债。这样以墨西哥金融危机为先导,在拉美爆发了全面的债务危机,结束了二战后拉美长达三十五年的长期稳定发展局面。时隔二十七年,主权债务危机再一次发生,但这次却发生在发达国家。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2009年财政赤字将达到GDP的12.7%,远高于欧盟规定的3%的上限,希腊债务危机由此拉开序幕。随后,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纷纷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危机随即愈演愈烈。欧洲其它国家不断陷入危机,从希腊到爱尔兰,从意大利到西班牙,欧元区面临成立11年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欧元区经济体的巨额债务问题,正侵蚀着尚未全而复苏的全球经济。以墨西哥为代表的南美债务危机与以希腊为代表的欧洲债务危机,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债务危机的典型代表。二者都是由一国首先宣布无力偿付外债,然后引发周边相关经济体债务危机。但是,其中病理、病因各有特点,我们将从环境背景、债务负担、财务状况和缓解危机对策四个方面,对比分析欧洲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与拉美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一)环境背景外部环境因素是造成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从外部看,西方发达国家自50年代初的经济繁荣期到70年代中期走向终结,普遍陷入“滞涨”,对债务国形成了严重的冲击。两次石油大幅提价,不仅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产油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国际收支赤字,同时还诱发了世界经济衰退。在世界经济衰退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转嫁危机,纷纷实行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减少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使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价格,尤其是低收入国家主要出口的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发展中国家出口收入突然下降,导致偿债能力下降。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还纷纷实行了紧缩货币政策以克服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致使国内金融市场利率提高。美国货币市场利率显著提高,吸引大量国际资金流向美国,又引起美元汇率的大幅提高。高利率形成的美元汇率上浮大大加重了债务国的偿债负担。另外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紧缩货币,信贷资金需求萎缩,因而转向对发展中国家放款,墨西哥积累了大量的外部资金。然而1982年以后,国际贷款的风险增大,国际商业银行随即大幅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加剧了墨西哥的资金周转困难,对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欧元区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发生在欧元十周年之际。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也点燃了欧洲暗藏于风平浪静下的巨大债务风险。各国为抵御经济系统性风险的救市开支巨大,部分国家多年财政纪律松弛、控制赤字不力,使得目前欧元区16国平均赤字水平超过6%,各国财政赤字过高和债务严重超标直接引发了债务危机。最终由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揭开了本次欧洲主权危机。欧元诞生之初,欧洲国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增加新的成员。但是,由于设置了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