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模式’的课程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前言2「課程模式」(curriculummodel)是課程設計的實際運作狀況的縮影,是課程要素、課程設計的程序及其中的關係,指引未來的課程研究設計與發展工作。「課程設計模式」統稱:課程計畫模式、課程發展模式、課程理論模式或課程架構。課程設計上的三種常見的模式:「目標模式」(objectivesmodel)「歷程模式」(processmodel)「情境模式」(situationmodel)3美國課程學者泰勒(Ralph.W.Tyler)在「八年研究」(theEightYearStudy)所發展出來的課程設計模式,便是「目標模式」的典型代表。包容「精粹主義」、「經驗主義」、「社會行為主義」、「科技主義」等觀點,承續過去課程學者的遺緒,統合了當時各種教育學派思想,其所建立的模式單純且易於瞭解,迄今他所建立的基本原理與計畫架構歷久不衰,廣被利用。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前言4一、「目標模式」的起源:課程改革•目標模式代表人物:泰勒,其目標發展課程的思想受其師巴比特(Bobbitt)活動分析、查特斯(Charters)工作分析影響。•因應進步主義:允許自由放任、開放,導致學校課程改革毫無方向。各學校開始要求更明確的領導與方向。•因此,泰勒提出對於課程計畫的指導性結構(下一頁)。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5(一)課程方案之目標(或許可以叫做教育目標或課程計畫的指導性結構)1.發展有效的思考方法。2.培養有效的工作習慣與學習技能。3.陶冶社會態度。4.獲得寬廣而重要的興趣。5.發展音樂、藝術、文學及其他美感經驗的欣賞能力。6.發展敏銳的社會感受力。7.發展更佳的個人社會調適能力。8.掌握重要資訊。9.發展健康的身體。10.發展與社會一致的生活哲學。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6(二)而其建議之課程組織:繼續性、順序性、統整性,以核心課程(不等同於社會行為主義的核心課程)的形式取代科目課程,理由如下:1.打破傳統科目本位課程壁壘分明的人為界線。2.可以經常進行合作的計畫與教學。3.可以探究寬廣的學習領域關係。4.可為大型團體提供有效的學習經驗。5.便於處理那些不需一再操練特殊技能的教材。6.可以運用較大的單位時間,不必受限於一節課的固定時間限制。7.可以運用蒐集資訊及教室活動等更寬廣的教材與技術資源。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7「八年研究」課程方案開始時,學校在辨認所要處理的問題及課程組織分配工作上遭遇到難題。泰勒認為美國各地情況不一,學習問題也沒有一致的性質。因此泰勒提出一套基本原理,引導學校發展新課程,這便是後人所稱的泰勒模式,如圖4-1與4-2:1.學校應達成哪些教育目標?2.要提供哪些學習經驗才能達成目標?3.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習經驗?4.如何確定這些教育目標已經達成?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協助不同的團體發展自己特定的課程方案8目標選擇組織評鑑圖4-1泰勒模式(引自黃光雄,1984,288)學校應達成哪些教育目標?要提供哪些學習經驗才能達成目標?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習經驗?如何確定這些教育目標已經達成?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9二、「目標模式」的原理泰勒在芝加哥大學開設的「教育360」的課堂中,根據「八年研究」的課程發展實務經驗,介紹「課程設計的基本原理」。泰勒提供課程討論的講義大綱,1949年由芝加哥大學發行《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BasicPrinciples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一書。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再度提出並再次強調課程設計的四個重要問題。第一是「學校課程應達成哪些教育目標」?第二是「學校課程應該要提供哪些學習經驗才能達成教育目標」?第三是「學校課程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習經驗」?第四是「學校如何確定這些教育目標已經達成」?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被譽為課程設計小聖經10過濾教育哲學暫時性的一般目標過濾學習心理學來源社會精確的教學目標來源學科來源學生組織學習經驗評鑑學習經驗選擇學習經驗圖4-2泰勒的課程設計模式(改自黃政傑,1991,147)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形成課程目標的來源11三、「目標模式」的本質強調教育是一種有意圖的活動,可欲的學生行為組型是可以事先預測與事先規劃。首先訂定目標,是泰勒課程設計「目標模式」的第一步驟。泰勒認為目標是選擇、組織、評鑑學習經驗的最重要規準,強調目標的指導功能,直接坦率地指出以目標引導課程方案的設計。教育目標分析來源之後,在選擇合適目標時,學校有責任與義務,考慮價值的選擇與判斷,強調哲學與心理學是選擇目標的過濾網。而且評鑑的焦點由學生身上轉移到目標,可以提供評鑑與決定穩當的參照點。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12四、目標的來源1.第一個目標來源是從研究「學習者本身」當中去尋找教育目標,並同時考慮到學生當前與未來興趣,兼顧特殊興趣與共同的普遍興趣。2.第二個目標來源是從研究「當代校外社會生活」當中尋找教育目標,必須進行社區生活需求的工作分析,瞭解社區人力資源的發展。3.第三個目標來源是從「學科專家的建議」中尋找教育目標。課程設計人員必須有效辨識那些科目的知識需要被教導。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13五、目標的選擇利用「哲學」(思考教育的目的、規準、方法、價值)選擇目標,希望在選擇課程目標時,能同時重視職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注意到民主主義與極權主義的缺失,以追求永恆進步。是利用「學習心理學」選擇目標。目標應合乎年齡發展階段、與學生經驗相關,並藉此安排順序。上述的哲學(教育目的)和心理學(發展階段)與歷程模式的哲學(思辨)和心理學(能力)不同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14六、目標的陳述「目標模式」採取有助於選擇學習經驗及引導教學的方式,敘寫明確目標。目標是希望改變學生的行為類型與內容,用雙向細目分析表,可以清楚列出目標的類型。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說出演示比較英文單字○數學技巧○兩個因素○15七、目標的分類一般目標:長期性最後到達的行為與內容。具體目標:經過某個教學歷程後學生所獲得的行為與內容行為目標:包括學生行為、行為內容、行為表現標準與行為情境等特殊條件。(可觀察的外顯行為描述特定零碎的「行為目標)泰勒所贊成的「具體目標」是一般反應模式的發展而非特殊習慣的養成,以學生的思考、情感、行動等外顯與內隱的行為來敘述一般目標,不是行為目標。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16八、目標的適用泰勒所強調的是「具體目標」明確性的重要性,但是,課程設計者不應混淆明確性與特定性。行為目標處理特殊的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具體目標是處理問題能力的類化發展。泰勒深信學生是有類化能力,因此不應拘泥於「行為目標」的特殊情境與學習成就標準。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17九、「目標模式」的特色1.是折衷課程立場,「目標模式」包容「精粹主義」的學科學術傳統取向、「經驗主義」的學生取向與「社會行為主義」的社會取向、「科技主義」的技術取向。2.是合理性的慎思探討架構,目標統合不同的派別,有助於教師選擇學習經驗。。3.是系統性的課程設計步驟。目標→選擇→組織→評鑑。但他不堅持完全線性步驟,可具有彈性。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18十、「目標模式」的流弊1.過於技術取向,對目標的合法性與意識型態避而不談(陳伯璋,1982)。2.過於價值中立,妥協與折衷不見得最好,一昧地迴避價值判斷(歐用生,1986)。3.過於工具理性,缺乏反省與批判,忽視人類的解放、自主、判斷與創造(黃政傑,1991)。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19「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強調的是教育的方式與教學過程,而不是教育的內容,且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與教師的專業思考。這種課程設計,並不是預先確定具體的教育目標,且未硬性規定學生學習的行為結果,而是經由建立明確的教育歷程原理(培養思辯能力)與教學程序原則(教學過程中的討論),以有效地增進教師的專業判斷。它的重點是希望透過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探索具有價值的教育領域,而不是要達成某些預定目標或指定的學習效果。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20一、「歷程模式」與英國「人文課程方案」(一)發展背景受到蘇聯發射人造衛星所引起的恐慌影響應提早認識有關專家學者對(學生)認知思辨功能的理解,且企圖經由培養教師的教學藝術能力,以增進學生探究發現的學習方式,將有助於教育知識內容的改進(二)課程目標此一教育政策的目的:提昇人類相關領域的理解能力、辨識能力及判斷能力此方案的目的:幫助青少年學生,發展人類的理解能力,以幫助學生理解社會境與人類社會行動所引發之社會價值與道德的爭議問題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重點:學生→思辯能力教師→專業引導內容→社會爭議21(三)課程領域人文學科是一種核心課程的要素,可以單獨設科,也可以是融合人文課程成為融合課程,統整的學習研究核心。(四)規劃歷程1.以教育政策(例如:某種能力)陳述課程領域2.說明此政策與教室教學實務的邏輯相關性3.嘗試發展一種(教學)策略4.進行教學實驗研究,推演其他學校實施的可能性5.利用研究經驗,設計課程推廣的歷程6.利用個案研究以及測驗評量等評鑑(課程與教學)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非常強調教師專業能力22(五)改革原則以學校為單位,結合校外的學生學習經驗來進行課程實驗與發表(重視校外事務的體驗)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乃來自於多元文化的民主社會當中教育歷程的程序性原理原則。(六)教育歷程Peters:教育目的即教學之「程序原理」(討論爭議的議題,下一頁說明)的規劃,而非學習的最後產品與結果。Stenhouse:教育是一種成功的知識引導與智慧啟發,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無法加以事前精密的預測的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23(七)程序原理(教學過程)1.應該在教室課堂上,跟青少年學生一同處理「爭議」的議題;2.在進行「爭議」領域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遵守中立之規準;3.「爭議」領域之探究方式,應是進行討論,而非注入式的教導;4.討論進行中,教師應鼓勵並保護各種歧見,而非一味企圖達成共識;5.教師身為討論主持人,承擔維護學習品質之責任。教師角色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重視開放、非正式學習環境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哲學,重視相互尊重的師生關係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24(八)教材教法此方案之教材輯,包括:家庭、戰爭與社會、教育、兩性關係、人民與工作、貧窮、法律與秩序、都市生活與種族教學法則:包括教師於課堂中扮演超然中立的討論主持人,協助學生進行課堂上的討論探究(九)教師專業成長此方案計畫小組舉辦教師研習,協助參與此一課程方案的教師獲得實施新課程的知識、技能、態度與興趣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重視社會議題,而非社會科25二、歷程模式與美國「人的研究」課程方案(一)發展背景導源於1957蘇俄發射人造衛星,引發美國全國各界之恐慌,並導致美國聯邦政府及民間企業與教育界人士共同推教育改革(二)課程領域是美國的社會科課程,適合10~12歲學生使用,主要係以影片為基礎的課程,尚包括小冊、教學指引或教師指引、地圖、唱片等以行為科學和人類學為基礎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26課程架構探討的議題:(1)就人類而言,人性是什麼?(2)人性如何發展出來?(3)如何使人性進一步發展?(三)程序原理(教學過程)以學習為中心,此課程包含六個教育宗旨,作為課程設計的教學程序原理原則之主要概念。1.引發學生發問的過程2.教導學生研究的方法3.協助學生發現運用第一手資料的能力4.引導教室內討論的進行5.視探索為正當的活動6.鼓勵學生反省自己的經驗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人的世界、生活、互動27(四)課程特色1.利用「歷程模式」進行課程設計,不受到「行為目標」的束縛,強調教師與學生在教室情境中教與學的互動歷程。2.在課程改革過程中,能聘請專業的課程設計家以開發品質的教材,例如教育影片、學生參考手冊等其他各種教學資源。3.在課程設計過程當中,能根據教育心理學者布魯納所倡導的「學科結構」及「螺旋式課程」的理念加以設計。4.課程設計意含課程實施採用「發現教學法」和「探究教學法」。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28(五)爭議之處該套課程雖能配合學生的認知發展,卻無法兼顧學生的情意發展(潛在課程的影響),只重認知,忽視情意。相當仰賴教師的專業素質,教師角色在評鑑上扮演的是學生學習歷程的批評者,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