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记》战国时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2、昆体良古罗马《雄辩术原理》分班教学反对体罚教学应当适度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段教学法3、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步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4、卢梭法国《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苏格拉底:“产婆术”5、康德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776-1787年,康德先后四次在哥尼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赫尔巴特“科学教育之父”他提出了教学过程四个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杜威:现代教育学的代表)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学性”。6、洛克英国《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7、裴斯泰洛奇: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8、梅伊曼德国1901年首次提出实验教学;拉伊德国《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9、杜威美国实用教育学说《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无目的论”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10、克卢普斯卡亚《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11、杨贤江中国《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1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基本要素)、受教育者、教育内容1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14、奴隶社会开始出现学校教育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四书五经15、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一、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①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②人口的架构影响教育结构。③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二、教育对人口的影响:①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②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③教育可以提高教育质量。16、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互制约: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④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⑤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二、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史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17、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①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②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③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18、教育和社会文化相互制约: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①文化影响着教育价值取向。②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③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④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⑤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②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④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19、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环境、教育、遗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20、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不平衡性(关键期或最佳期)、阶段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失明者听觉好)。21、“环境决定论”华生“遗传决定论”柏拉图2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只有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二、只有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三、正确处理好教育与遗传物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23、义务教育(9年)的特点: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24、我国现行的学制: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25、1902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3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12壬子癸丑学制1922壬戍学制(六三三学制)26、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动力)、促进公平(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人物)27、教育目的意义:导向、激励、评价28、社会本位论涂尔干、孔德、柏拉图、赫尔巴特、托尔普、凯兴斯泰纳29、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30、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1、1958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1993(1996)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2010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32、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33、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34、五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实践中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学生的发展又是需要针对某种倾向,着重强调或抓好某一方面的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和放松其他方面的教育,否则会出现重大的缺陷或事物。35、学科中心课程论(出现最早影响最广):赫尔巴特、夸美纽斯、斯宾塞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迪厄。36、课程性质分类: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课程修行分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管理分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课程形态分类: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37、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38、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学观: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基础教育改革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39、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二、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四、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40、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41、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与修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4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43、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思想观念,并促进他们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基本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②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③讲究语言艺术。44、谈话法: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基本要求:①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明确、具体;③要善于启发诱导;④做好归纳小结。45、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事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①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过程和要求,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②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③通过演示使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④尽量排除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46、实验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基本要求:①做好实验前的准备;②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做法;③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④做好实验小结。47、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基本要求:①正确选定研究课题;②提供必要的条件;③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④循序渐进,因材施教。48、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③做好讨论、小结。49、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理论联系实践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发展性原则、巩固性原则。50、特朗普制: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51、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52、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两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气主导作用。一、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二、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材料分析题)53、绝对感受性: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受性:是刚刚觉察出同类刺激量最小差别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54、暗适应:从明到暗明适应:从暗到明55、知觉特性:知觉的整体性(从个别属性就能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反映)、知觉的恒常性(不会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知觉的理解性(对事物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来理解和领会的)、知觉的选择性。56、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57、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内能够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的分配、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转移58、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划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瞬时记忆(图像信息:0.25s—1s声像信息:2---4s)、短时记忆(一分钟内信息容量7+-2个组块)、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59、艾宾浩斯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影响遗忘的因素:一、遗忘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二、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忘记;三、识记材料的性质和学习程度对记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四、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60、皮亚杰认知发展三个过程、四个阶段(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三个过程:图示、同化和顺应、平衡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以后)()中学生所在的阶段61、思维定势:是指使用原有以证明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功能固着:是指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常用功能上认识它。62、学习动机的功能:激发、维持、指向、调节63、马斯洛美国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面四种属于缺失需要后面三种属于成长需要)64、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斯金力求成功(避免失败)=需要*期望*诱因(材料分析题)当成功的可能性处于中等水平时,动机最强。65、归因理论美国海德意义:一、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66、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三、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学习;四、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67、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正迁移、负迁移迁移的影响方向:顺向迁移、逆向迁移迁移发生的水平:横向迁移、纵向迁移迁移的内容: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迁移的范围:近迁移、远迁移。68、学习迁移的理论:形式训练说(沃尔夫)、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概括化理论(贾德)、关系转换理论(苛勒)、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布鲁纳、奥苏泊尔)69、必修课程: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70、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71、非正式群体(学习兴趣小组)的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