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官德修养袁玉鸣一、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定位二、宏观、中观和微观--官德修养的盲区及危机三、静态、动态和常态—从源头匡正官德修养方法一、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定位•传统是个关系和过程的范畴,它具有历史性的延续,具有自身的特点,是能在各个社会生活中找到痕迹的一种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就是由历史延续并具有特点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就是由中华历史延续并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类型,它以儒学为主导,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不同思想学派并存的文化,但事实上主要是四大家,即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而儒学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二、宏观、中观和微观--官德修养的盲区及危机执政党的道德的三个层面,一是宏观:作为整体,执政党的性质、宗旨等体现的价值选择;二是中观:执政党的各项制度及路线、方针、政策的价值取向;三是微观: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和修养。(一)官德建设过分依赖人性而忽视理性;(二)官德建设过分依赖道德调节而忽视制度制约;(三)官德建设过分依赖自律而忽视他律;(四)官德建设对干部理想化的要求难以实现而有损官德建设的成效。三、静态、动态和常态—从源头匡正官德修养方法•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官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正视这一点,是我们加强官德建设、治理官德问题的必要前提。重视官德修养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对官德问题的重视,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弘扬。(一)正确认知当代官德构成,为强化领导干部修养水平奠定基础;(三)要坚持“内化”与“外化”、自律与他律紧密结合,提高官德建设的实效性;(二)理性认清官德建设的局限性,既满足人性合理需要又要从制度上钳制人性恶的膨胀;(四)道德法律双管齐下,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境界,发挥法律权威的有效保障功能。(一)儒家官德文化的启示;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无论从闭封到开放,从守旧到革新,经历过历史的变迁过程,纵观历史发展,从焚书坑儒到“五四”的反传统思潮,特别是在文革时期反传统文化的极端行为,使传统文化出现了历史性的三次危机,道德的沦落与传统的失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儒家的官德学说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孔子极力提倡“为政以德”与“为官以德”。孔子的思想来源是继承古代的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和大同思想。在此基础上,它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以大同为远大理想的思想体系。(二)墨家官德文化的启示;•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墨家的官德文化主要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墨家很注重官德外在奖惩教育。(三)道家官德文化的启示;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而大成于庄子。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1、道家文化的自由精神;2、道家文化对个性、真性的张扬;•3、道家文化的理想精神;4、道家文化的和谐思想。(三)官德建设过分依赖自律而忽视他律目前对行政权力机关及官员的监督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表面监督多,实际监督少;事后监督多,事前、事中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主动监督少;对一般公务员监督多,主要领导干部监督少。出现了“大案必与政连,要案必与官通”的现象,往往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腐败涉案的金额就越大。惊人的数字,时刻考验着中国反腐的决心和耐心。而他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的,特别是对那些缺少自律或自律不严的人来说,他律尤其重要。2、领导干部的道德心理;所谓官德心理,它就是官德信念在官德主体内心世界的一种呈现形式,也就是说它以个体道德产生及其发展的心理机制、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出问题的领导干部发展轨迹来看,普遍的几种现象,一个是攀比心理,一个是侥幸心理,再一个是居功自傲心理,还有就是晚年失衡的心理、法不责众心理,这是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3、领导干部的官德行为;领导干部的官德信念内化成官德心理以后,还要外化成领导干部的官德行为,官德这种现象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靠人做出来的,靠人活出来的。领导者有没有官德就看自身的人格分裂与否,人格分裂表现在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言行不一,行为分裂。从伦理学上讲就是他没有一种办法将一种道德原则贯彻始终。4、领导干部的官德品质。•你有了一种信念,把这种信念内化成你的一种心理活动,外化成你的一种行为方式,经过长期的积淀,久而久之就内化成领导干部的内在的一种品质。•官德品质就是官德信念在领导干部官德心理意识层面一种贯彻,一种执行,在行为上的一种存在方式,这就是人的官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