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单元石头与泥士一、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岩石和土壤是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和土壤,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一年级学生还难以建立岩石、土壤的科学概念,更无法理解岩石圈的概念。本单元的设计,基于一年级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石头”和“泥土”,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石头、泥土,以及颗粒更小的沙子和黏土的外形特征,通过操作这些材料,丰富对岩石、土壤的感性认识。本单元力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玩石头、玩泥巴的机会,在玩中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斑纹、质地等方面的特征。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对物体进行分类,以及就各自的发现进行交流、分享,这些活动对于促进思考、发展科学思维来说非常重要。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这是课程标准所指明的,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的主要概念之一。对儿童来说,土壤、岩石概念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单元所设计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中对土壤和岩石的第一次接触,意在从感性、具象的层面为学生创设认识不同颗粒大小的岩石特征的机会,为土壤、土壤圈以及岩石、岩石圈概念的发展打下基础。低年级也是儿童学习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如形状、颜色、轻重、软硬、表面粗糙程度等)的关键日时十期,本单元的学习将给学生一个调动多感官观察物体的机会,引导学生认识石头、沙子、黏土的特征及其多样性。同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会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技能,发展好奇心、合作分享等科学态度。3.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一、石头与泥土二、水三、空气四、动物与植物世界是物质的2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本单元的设计,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认识石头、沙子和黏土的特征,了解它们的用途。第一课《石头》,指导学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教会学生借助气泡图开展结构性观察,通过分类活动发现石头的共同特征。第二课《玩泥巴》,通过采集泥土、筛泥土,引导学生发现泥土中含有不同的成分,泥土有颗粒大小、粗细的不同,细的泥土可以用来做泥塑、烧陶器。第三课《沙子与黏土》,指导学生识别沙子和黏土,比较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征,探究沙子和黏土渗水性的不同。本单元三课在总体上呈现并列关系,石头、泥土以及泥土中的沙子和黏土都是岩石,只是它们的颗粒大小不同。第二课和第三课又构成总分关系沙子和黏土都可以从泥土中得到,先发现它们可以共存一处,再将它们分开,研究各自的特点,比较不同之处。二、单元教学目标●知道石头和泥土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石头、沙子和土的特征。●喜欢玩石头、死泥巴、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三、单元活动框架一、石头与泥土1.石头1.1讨论哪里有石头,意识到石头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质。1.2观察石头会从多个方面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1.3按照一个特征给石头分类,进一步认识石头的特征。1.4读图,举例说出石头有哪些用途。2.玩泥巴2.1交流玩泥巴的经历,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质。2.2用筛子筛出适合做泥塑的土,知道泥土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2.3动手做一个泥塑,感受泥的特点,知道泥土可以用来烧制陶器。3.沙子和黏土3.1识别沙子和黏土,知道怎么得到沙子和黏土。3.2观察与比较干沙子和干黏土,会描述它们的特征。3.3做沙子和黏土渗水实验,能描述并解释看到的现象。3.4读图,举例说出沙子和黏土有哪些用途。四、课时建议序号课题课时1石头12玩泥巴13沙子与黏土1总课时33第2单元水一、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水是地球上最为常见也十分重要的物质,构成了地球的一个圈层。引导学生认识水,也是认识地球环下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水的经验,对于水的重要性也有一定认识,但是大多比较零散,还不太能用科学语言来描述。本单元的设计,继续定位在“观察与描述”,通过比较等方法,促进细微观察,用实验看到的现象说明自己的观点用科学的词汇与学生头脑中对水的朦胧认识相对接,用气泡图帮助归纳整理,最终形成对水的特征较为完整的认识。本单元是一个整合性的主题,立足于有趣的游戏,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征及溶解现象。同时又涉及技术与工程领域,即在观察生活中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作小水轮,尝试探究和解决问题。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低年段要求。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2.2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18.3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3.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一、石头与泥土二、水三、空气四、动物与植物世界是物质的4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水是什么样的》《玩转小水轮》《盐和糖哪儿去了》。第一课和第三课从科学概念层面入手,着力于帮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从概念建构上看,呈递进关系,帮助学生对水的认识一步步从具体走向概括,从零散走向完整,从而促进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初步认识。第二课则从工程技术层面入手,针对第一课习得的科学知识“水可以流动,流动的水有力量”,让学生通过动手做,体会技术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快捷。而本单元有了以工程技术为主旨的第二课的加入使得单元的主题性更加明显,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简单串联。二、单元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并描述水的特征。●制作小水轮,探究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通过观察把物质放入水里的现象,知道溶解是怎么一回事。●与同学共同完成观察、实验等活动,体验动手做的乐趣。三、单元活动框架二、水1.水是什么样的1.1说说生活中哪里需要用到水。1.2用各种感官观察并辨认哪一杯是水,描述水的基本特征。1.3观察不同形状瓶中水的形状,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1.4用手接一接水,在手背上滴水,感知水具有流动性。2.玩转小水轮2.1制作小水轮,能够利用不同的方法让小水轮转起来。2.2做“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起来”的活动,并探究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快。2.3了解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及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3.盐和糖去哪了3.1观察并比较盐。、红糠、沙子放入水中后发生的变化,认识溶解现象。3.2用静置观察、过滤等方法,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变化,认识到面粉很难溶解在水中。3.3了解生活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四、课时建议序号课题课时1水是什么样的12玩转小水轮13盐和糖哪儿去了1总课时35第3单元空气一、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空气覆盖在地球表面,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也是地球圈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认识空气这种特殊的物质,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内容。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学生每田时每刻生活在空气的包裹之中而不自知。一年级学生虽然朦胧地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是一种物质,尤其是空气(的基本特征还缺少明确的认识。本单元的设计,从简单易行又生动有趣的“找空气”出发,带领学生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再初步认识空气的特征,体会空气的重要性。本单元力球求让学生在充分的直接经验基础上,初步建立空气是一种物质的概念。本单元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继续强谒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如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此外还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或证明。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珍爱生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低年级段要求。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3.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找空气》《这里面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本单元对空气的观察和描述,采用先感知再观察的设计思路层层递进前两课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第一课,通过把空气装进塑料袋里及把料袋里的空气放出来这一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的确有空气,同时了解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石头与泥土二、水三、空气四、动物与植物世界是物质的6空气。第二课是第一课的递进和补充,围绕“空瓶和孔隙中是否有空气”这一话题展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前两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它就在我们的周,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有很多办法把它找出来。从而为第三课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三课,首先通过一组活动,发现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以及空气会流动;再运用前两单元认识石头、泥土、水的方法,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尽可能多地描述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点。二、单元教学目标●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找出”空气,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通过观察与美比,描述空气的特点。●通过绝气活动,意识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能够积极参与对空气的研究,乐于交流与分享。三、单元活动框架二、空气1.找空气1.1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1.2通过做把塑料袋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1.3通过憋气活动,体会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2.这里面有空气吗2.1通过猜测和验证空瓶中是否有空气,知道在一些物体的内部空间中有空气。2.2通过猜测和验证粉笔、石块等物体中是否有空气,知道在一些物体内部狭小孔隙中有空气。2.3通过想办法检测空桶中是否有空气,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存在。3.空气是什么样的3.1通过玩气球的活动,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3.2通过把瓶子里的空气移到水杯里、用气球里的空气吹纸悄的活动,了解空气会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