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9.1人口与环境§9.2资源与环境§9.3能源与环境§9.4可持续发展§9.1人口与环境在人类影响环境的诸多因素中,人口(population)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9.1人口与环境一、人类人口的增长1.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两极分化§9.1人口与环境一、人类人口的增长1.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两极分化增加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在今后50年中,49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增加2倍。占全球20%的富国人口的私人消费占全球私人消费量的86%,而全球最贫困的20%人口的消费量只占全球的1.3%。§9.1人口与环境一、人类人口的增长1.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两极分化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年份城市数(超过100万人口)18001185031900161950115198023419953802025650表世界城市人口发展状况到2025年,占世界7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9.1人口与环境一、人类人口的增长1.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两极分化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按照联合国规定,不分性别、职业、宗教等,只要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就称为老年人。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来说,65岁以上人口在全体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7%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的,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9.1人口与环境一、人类人口的增长1.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两极分化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预测,65岁及以上人口在2010年将达到16%,2025年将达到19%,2050年将达到24.7%;而在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如日本、德国、意大利,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接近或超过40%。§9.1人口与环境一、人类人口的增长1.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两极分化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增老龄人口约900万,77%来自发展中国家。据预测,到2015年时,新增老龄人口80%将来自发展中国家。§9.1人口与环境一、人类人口的增长2.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人口城市化加快人口老龄化男女性别比偏高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美国人口统计局预测,印度将在2025年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9.1人口与环境一、人类人口的增长2.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人口城市化加快人口老龄化男女性别比偏高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城市个数由建国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城镇人口还会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25年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8%,2050年则达到70%左右。§9.1人口与环境一、人类人口的增长2.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人口城市化加快人口老龄化男女性别比偏高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2007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1%,老年人口年均增加800万人,人口老龄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到本世纪40年代,将达到峰值3.2亿。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9.1人口与环境一、人类人口的增长2.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人口城市化加快人口老龄化男女性别比偏高人口素质亟待提高2006年,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达到116.9:100,有的省高达130:100,在个别严重的地方,甚至到了150:100,而正常值应为104~107:100。§9.1人口与环境一、人类人口的增长2.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人口城市化加快人口老龄化男女性别比偏高人口素质亟待提高文盲比例的地区差异青少年营养不良畸形儿、遗传病患者和残疾人数量大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的文盲率下降到了7%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文盲率较低,5%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文盲率较高,西藏的文盲率高达32.5%青少年中,营养不良男女分别占28.9%和36.16%12岁男女少年,身高比同龄日本孩子分别低7.3cm和5.75cm,体重轻9kg。全国有800~1000万畸形儿,各种遗传病患者2000万。0~14岁儿童中,智力低下者100万,各类残疾人约5000万,平均约四个家庭就有一户有残疾人。§9.1人口与环境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有限地球的人口环境容量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所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在70年代国外生态学家曾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人口容量进行了估算,最乐观的估计是地球可养活1000亿人,但多数认为只能养活100亿人左右。§9.1人口与环境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2.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粮食供应不足环境严重损害使社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9.2资源与环境一、资源(resource)的概念资源:凡是对人有用或有使用价值的某种东西。广义和狭义的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2年):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9.2资源与环境二、资源(resource)的分类按资源的再生性质可耗竭资源可更新资源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9.2资源与环境三、资源危机水资源危机土壤和土地资源危机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食物资源危机能源危机§9.2资源与环境土壤和土地资源危机沙漠与土地的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按照1994年10月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定义:“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6月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2资源与环境土壤和土地资源危机沙漠与土地的荒漠化(desertification)土壤侵蚀严重土壤盐渍化土地污染与建筑占地······森林资源的破坏2007年11月12日,第四届国际渔业研讨会在哥斯达黎加举行。世界自然基金会警告称,由于渔业资源的逐渐匮乏,目前,全球对鱼类的需求已远远超过各渔场所能提供的数量。来自39个国家的约240名代表将共同探讨未来渔业的发展,和如何应对渔业资源供求失衡的危机。§9.3能源与环境一、能源的定义和分类能源(energy):能够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电能、热能、机械能等形式的能的资源。可更新能源不可更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9.3能源与环境二、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的影响山西采煤引发地陷2940平方公里生态严重破坏§10.3能源与环境山西省灵石县桃钮村,一村民家的窑洞已经坍塌§10.3能源与环境灵石县坛镇乡一户人家新房内2米多长的裂缝上贴着胶布§10.3能源与环境因采煤导致水源枯竭,果树缺水枯死。原有近千亩的果树,现只能砍伐做柴烧。§10.3能源与环境死亡243人,其中多数人是在睡梦中被溢出的硫化氢气体毒死。2003年12月23日§10.3能源与环境事发现场点燃的天然气大火§10.3能源与环境消防官兵在为遇难者整理服装§10.3能源与环境两船相撞,超过1万吨的原油漏入大海造成韩西部海域污染志愿者清理§10.3能源与环境志愿者清理泄漏原油§10.3能源与环境被原油包裹的死鸟§10.3能源与环境厄瓜多尔第二大输油管线OCP管道发生断裂,造成1.4万多桶原油泄漏,使亚马孙丛林中的圣罗莎河遭到污染§10.3能源与环境工人在清理亚马孙丛林圣罗莎河遭到污染的水域§10.3能源与环境济南输油管道被盗油原油泄漏污染农田§10.3能源与环境山东曲阜输油管遭盗窃近30吨原油泄漏管喷点附近庄稼地里淌满了原油§10.3能源与环境原油管喷点周围的玉米秸秆被原油“刷”得漆黑§9.3能源与环境二、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水利发电对环境的影响自然方面降水、水文地表活动、小气候等地球化学方面水质、营养素、微量元素等生物方面社会经济方面人类居住、旅游运输等水库§9.4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学术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9.4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人的调控管理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经济持续是重要的保证条件生态持续是基础§9.4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9.4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物种之间地区之间§9.4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②持续性原则——处理好关系——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持适度规模自然资源人口经济与环境§9.4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全球合作公众参与§9.4可持续发展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控制人口:人口增加是环境问题的根源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环境意识,强化环境管理科技进步:双刃剑经济的发展:解决环境问题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9.4可持续发展四、作为个人应该做什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适度享受,合理消费环保浪潮日益高涨——积极行动,从身边做起毋以善小而不为一粒钮扣电池就会使600吨的水无法饮用,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可持续发展§9.4可持续发展四、作为个人应该做什么对一次性筷子说不§9.4可持续发展四、作为个人应该做什么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中国环境标志加拿大环境标志北欧委员会环境标志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