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三大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即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而来,从1949年拍摄第一部影片《桥》到1966年,共创作影片约176部,其中故事片131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长影”厂的又一大特色;反特惊险影片形成了“长影”创作的一大特色。优秀代表影片有:一、《白毛女》二、《平原游击队》三、《上甘岭》(四、《战火中的青春》五、《五朵金花》与少数民族影片六、《神秘的伴侣》与反特惊险影片。吕班的喜剧三部曲与喜剧的发展--------------讽刺戏剧、歌颂戏剧、轻喜剧?(1)吕班的喜剧“三部曲”?A、《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B、《不拘小节的人》(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C、《未完成的喜剧》(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2)王炎的《寻爱记》?(3)傅超武的《幸福》?(4)毛羽的《球场风波》3、讽刺性喜剧的创作特点与艺术得失?(1)用温和的讽刺手法来起到道德教化和行为规劝的作用。?(2)融入了艺术家的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3)在电影的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了传统戏剧中的对比、夸张、巧合、误会等表现手法。?总的来看,这类作品虽然也存在表现手法单一、批评对象类型化等缺点与不足,但整体的创作水平和对喜剧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轻喜剧(又称生活喜剧)生活喜剧大多表现现实生活题材,抓住生活中的小矛盾进行剧情的展开;矛盾的解决方式一般都通过说服、规劝、教育,最后取得大团圆;格调轻松、欢快、活泼。北影北影从1950年开始故事片生产,到1966年共拍摄电影月88部,其中故事片60部,其他为戏曲片、歌舞片、艺术性纪录片。北影艺术风格:叙事严整、节奏平稳、表现细腻、人物刻画准确。一、“北影四大帅”的创作1、水华(1916—1995),江苏南京人。其创作风格“严谨细腻,淡雅深邃”。2、成荫(1917—1984),原名成蕴保,山东曹县人。其作品朴实自然,具有较强的纪实风格。3、崔巍(1912—1979),原名崔景文,山东诸城人。其艺术风格粗犷奔放、浓郁炽烈。4、凌子风(1917—1999),原名凌颂强,北京人。注重对人物性格的造型感和环境氛围的现实感,具有浓厚的风土人情特色,形成了明快奔放的艺术风格。1、谢铁骊,江苏淮阴人。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描写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2、谢添(1914—2003),原名谢洪坤,又名谢俊。上影?上海电影制片厂,是中国电影老企业,是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1950~1952年,上海长江电影制片厂、昆仑影业公司、文华影业公司、国泰影业公司等8家私营电影企业联合组建为国营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3年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与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合并,仍沿用上海电影制片厂厂名。?第一任正、副厂长为剧作家于伶和戏剧家钟敬光。电影艺术家、剧作家陈白尘和张俊祥出任了艺术委员会的正副主任。?上影创作了一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优秀影片,《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家》等影片,为新中国电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1957年,由谢晋导演的影片《女篮五号》是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影片。1958年,由沈浮导演的《老兵新传》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1959年,郑君里导演的影片《聂耳》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传记片,导演的《宋景诗》是新中国第一部以农民革命为题材的史诗性影片。2.十七年电影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四起四落)1)1951年3月8日,全国26个大城市同时举行“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活动,标志着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大发展;2)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电影界出现建国后第二次创作高峰。这一时期革命题材的电影占据主流;3)为迎接建国十周年,中央提出“向国庆献礼”的口号;4)“文艺八条”和“电影三十二条”两个纲领性文件颁发;1.1951年5月对《武训传》的批判使新中国电影创作转入低谷。2。1957年反右运动和1958年的“拔白旗”运动,使电影创作又一次跌入低谷。《电影的锣鼓》遭到重点批判。3.三年自然灾害加上1960的“反资批修”,使电影界形势再次紧张。《无情的情人》等成为批判的典型。4.1964年,毛泽东的“两个批示”发表后,文艺界开展了一系列批判运动,十七年电影被全部否定。3.十七年电影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一、艺术成就?现实性与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创造出了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观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二、存在的问题?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2没有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此期的电影语言并没有实现与世界电影的同步发展;在电影理论的研究上,基本没有展开。4.样板戏电影(创作情况、规律、文本样式)在开拍之初,样板戏电影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所以就按照三突出原则边拍边摸索;有了第一批样板戏电影的拍摄经验,其他样板戏拍起来就容易多了;1974年以后,样板戏电影拍摄进入第三阶段,无论是从质量还是影响方面,都和前面有着很大的差距,样板戏的光辉岁月就此结束。一是“根本任务论”,二是“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四、样板戏电影特征分析()1、文本模式(二元对立模式)样板戏作为文艺样板,模式化是其重要特征。阶级斗争是样板戏电影的不二主题,革命阵线与反革命阵线的尖锐斗争和前者必然战胜后者,构成不变的叙事主题与结构公式。2、人物形象人物塑造必须严格遵守“三突出”要求,以重要英雄人物为绝对核心,形成一个人物等级图谱。3、电影语言根据“三突出”原则,样板戏电影总结出了一套电影语言规则,“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敌寒我暖”,“英雄人物近大亮,反面人物远小黑”,“在镜头的数量上、景别上,所有人物要为主要英雄人物让路”。5.故事片生产总体的情况、发展过程故事片生产的提出:1971年5月20日,北影导演谢铁骊、成荫、钱江三人联名请示周恩来总理,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希望看到故事片的要求,并提出了如何抓故事片创作的意见。1972年5月,文革后第一部故事片投入拍摄,1973底完成。1973年,正式恢复故事片生产。文革第一批故事片主要是重拍片。6.新时期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特点?7.二、中国电影再探索的分期(一)从电影市场的角度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电影体制改革的初步酝酿2、第二阶段:拯救市场危机的类型片创作以及有关“娱乐片”的争论3、第三阶段:中国电影体制的根本症结和出路探寻(二)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分为五个阶段1、恢复时期(1976年10月-1978年12月)(1)揭批“四人帮”罪行,反映人民群众与“四人帮”斗争的影片,如:《十月的风云》(张一导演)这类影片大多上马匆忙,从政治意念出发,缺乏深厚的生活基础,艺术形象不够鲜活,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很少突破。(2)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这类题材的影片有10多部,如:《拔哥的故事》(上下集)《女交通员》这类影片无论从剧作到表演,都没能完全摆脱“三突出”的影响。(3)惊险样式影片,有7部,代表影片有:《黑三角》《猎字99号》等这类影片编造的痕迹明显,从内容上看,多是暗藏的阶级敌人偷窃了我方的秘密情报,或秘密图纸,经过我公安人员的侦破,终于落入法网。没有突破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的模式。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层面,这个时期的电影没有取得显着突破,但是在恢复过程中还是积蓄着力量,蕴育着发展。2、转折时期(第一次创新浪潮1979年-1980年)这个阶段的重点是从电影形式上、电影技巧上开始出现创新的局面。无论是影片题材、体裁、风格还是样式上,都力求多样化,不少影片冲破“三突出”原则的束缚,恢复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代表作品有: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等;歌颂知识分子的影片:《李四光》《海外赤子》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表现与“四人帮”斗争题材的影片:《》《泪痕》?3、纪实美学时期(1981-1983年)?1981年,邵牧君翻译了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着作《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电影界引起很大的轰动。在创作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纪实风格的影片。“纪实美学”的电影创作:《南昌起义》《西安事变》?这些影片既是对1979年、1980年虚假之风的有力反击,客观上也是对“第四代”导演实践“纪实美学”的一次强力配合。这期间还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散文电影”创作:《乡情》《乡音》《城南旧事》1981年,电影金鸡奖诞生。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代表专业人士的立场。第一届金鸡奖最佳影片是《巴山夜雨》和《天云山传奇》。4、影像美学时期(1984-1985年)“影像美学”电影创作是“第五代”电影人对中国电影历史的一个重大贡献。这时期的影片呈现出冷峻凝重、质朴逼真又象征概括的成熟风格,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系。代表作品:《一个和八个》《》《猎场札撒》《》影像美学时期电影创作的主要特点:1、冷峻、写意的影像语言;2、强烈的现代意识渗透;3、鲜明的主体意识与独特的艺术个性4、深邃、高远的立意5、多元化创作时期(1986-1992年)这几年的作品从创作题材、立意以及风格样式上,都呈现出多元走向,在这个时期,再没有一种美学风格能够领导电影新潮流,影坛呈现出多元探索的局面。代表作品有:《》(纪实性与戏剧性较完美的结合)《》8.第四代导演“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主要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建中、滕文骥、郑洞天。第四代导演寻找历史底蕴,更多地表现对历史和现实、对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交叉契合点的捕捉。在反映现实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看到历史与文化如何制约着、创造着影片中人物的行动。?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生活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9.第五代导演的历史贡献“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象征性和寓意性。当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力量出现时,给中国影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第五代导演开创了艺术风气之先,用不断创造的辉煌打造了自己的强者形象,取得了如下成就:1、“第五代”导演让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第五代”导演让中国电影走向了市场;“第五代”导演打造了中国电影的艺术新风气10.了解谢晋导演谢晋是最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广大观众喜爱、电影批评重视以及世界影响最为卓着的电影导演之一。谢晋不但有艺术上的创新精神,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作出了具有精神价值、人文关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他执导了36部影片,先后获得国内大奖23次,国际大奖10余次,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他举办过个人电影回顾展。谢晋共6次获得“百花奖”,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谢晋电影呈现出50多年来中国独特的政治、历史和人文景观;突破了“人性论”禁区。代表:《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11.中国电影市场的格局9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多元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以及第六代的“新体验”电影。主旋律电影成为90年代的创作主流。大体可分三类:1、以中国共产党政治人物和历史事件为素材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代表作:《大决战》(1991年)《开国大典》(1989年)2、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古代和近代历史题材的影片。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