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区控规案例分析——北京副中心通州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北京副中心通州新区班级:17城规一班学号:17202070122姓名:张田田延时符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形成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主目录1234战略定位、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特色、风貌绿色低碳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建设新时代和谐宜居典范城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推动通州区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延时符5战略定位发展目标规模与结构空间布局1延时符战略定位延时符01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市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人为本,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坚持绿色发展,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坚持文化传承,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和谐文明的美丽家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02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坚持公平共享,让广大农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坚持城乡融合,分区分类引导小城镇功能联动和特色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一本化,形成功能联动、融合发展、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03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坚持协同互补,形成分工有序的网络化城镇体系;坚持共管共控,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的协调机制;坚持互惠共赢,协助廊坊北三县地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携手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北京副中心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要处理好和中心城区“主”与“副”的关系,处理好和通州区核心与拓展的关系,处理好与东部各区、廊坊北三县激活带动、协同发展的关系。发展目标延时符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核竞争力、彰显人文魅力、富有城市活力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作用全面显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实现,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成为北京新的两翼。创造“副中心质量”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成效显著,奠定新时代千年之城的坚实基础。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规模与结构延时符01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布局与结构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控制在70-75万人,人口密度控制在0.9万人/平方公里以内。到2035年承接中心城区40-50万人常住人口疏解,形成与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主导功能相适应的人口布局与结构。02严格控制用地规模,优化生产、生活、生活空间结构坚守建设用地规模底线,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地上建筑规模约1亿平方米。压缩生产空间规模,到2035年城乡产业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下降到15%-17%。适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到2035年城乡居住及其配套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达到35%-38%,城乡职住用地比例达到1:2左右。大幅提高生态空间的规模与质量,到2035年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40%以上。03预留弹性发展空间城市副中心预留约9平方公里战略留白地区,为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技术变革、重大项目预留空间。用地功能规划图空间布局延时符01合理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带:依托大运河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一轴:依托六环路建设功能融合活力地区,形成一条清新明亮的创新发展轴。多组团:依托水网、绿网、路网,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构成集成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设施服务环,有机串联组团和家园,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02严格塑造端正大气、古今同辉、人文荟萃的总体城市形象坚持大历史观,贯通历史现状未来,明确主副空间秩序,形成长安街东延长线规整有序、端庄大气的畿辅门户形象。重构空间秩序,徐徐展开一幅运河蜿蜒流淌、古城伴水而生、绿心叠层苍绿、空间疏密有致、高度舒缓有序、街巷尺度宜人的美丽画卷。重塑城市魅力,加强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统一,让运河与六环焕发活力,让街道和公园更具魅力,让人们荡舟运河上、漫步森林中,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建设人民生活满意幸福、人文荟萃的宜居之城。空间结构规划图完善体系,明确重点营造环境,组织布局以新促老,新老融合划定街区,完善功能2延时符完善体系,明确重点延时符建设市级行政中心有序推动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吸引与行政资源疏解关系密切的行业、机构转移和落地,构建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主副分明、运行高效的城市治理新格局。01建设国际化高端商务区推动中心城区竞争类企业总部有序搬迁,国有企业做好表率,带动跨国企业、民营企业总部等向城市副中心转移。增强总部经济发展吸引力,引导世界500强和国际组织的区域总部入驻。02建设文化和旅游窗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本土文化与国家文化深度融合、彰显京华特色和多元包容的大文化产业。03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在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行政功能与其他城市功能有机结合,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形成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深化功能定位,明确承接重点1细化主导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构2营造环境,组织布局延时符打造凸显公共空间魅力的生态文明带划定大运河沿岸空间管控区。以大运河为骨架,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加强生态建设,统筹两岸公共空间、城市功能、交通组织和滨水景观,形成韵味深厚、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带。01打造缝合城市功能的创新发展轴划定六环路沿线空间管控区。结合现状六环路入地改造建设六环公园,有效织补城市空间解决高速公路分割城市的问题,引导两侧城市功能互动发展和创新功能集聚,形成贯通历史现状未来、功能汇聚、集约高效的创新发展轴。02依托城市绿心建设最具亮点的市民活力中心推动在一带一轴交汇处,规划建设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对原东方化工厂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建成城市森林公园,实现森林入城,形成森林郁郁葱葱、景观四季分明、空间充满活力、群众幸福乐享的市民活力中心。03深以组团、家园为单元,提供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2以一带、一轴为统领,组织城市功能布局1加强组团差异化引导,实现家园系统化管控统筹考虑现状条件及发展目标,将12个组团划分为更新改造、城乡统筹、创新示范等3种类型,细化分解功能定位、人口规模和建筑规模,制定差异化的公共服务保障策略,统筹调配各组团的职住关系和公共服务。以36个家园为基本单元,传到落实组团的各项刚性管控内容。01完善多层级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宜居便利、均衡发展、建立市民中心——组团中心——家园中心——便民服务点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市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以达到便民服务点,享受到便民商业、小微绿地、儿童游戏、老年看护等便民服务,步行15分钟达到家园中心,就近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交通、教育、文化、等需求。强化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建设,鼓励配套服务功能集中设置、混合利用、统筹核算,实现均衡布局,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02组团街区划分规划示意图划定街区,完善功能延时符01综合考虑现状条件和发展目标,对各街区功能和规模进行统筹安排,根据人口容量和服务需求,因地制宜配置各类设施。在每个街区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将部分设施适当集中设置、混合布局,形成可识别的公共服务中心,着力将街区营造成为生活便利、富有活力的美丽家园02在街区内有条件地区适度加密城市路网,加强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建设,提高道路绿化水平,实现街区道路100%林荫化,让居民在街道中享受健康生活。可更新改造用地优先用于补充设施短板、保障公共服务,着力将街区营造成为绿色低碳、高效集约的美丽家园。03将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个街区,划定重点地区,充分挖掘街区的文化资源,对滨水空间、绿地公园、街道空间进行精细化设计和管控,提升公共环境品质,着力将街区营造成为环境宜人、富有魅力的美丽家园。划定36个街区,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示意图以新促老,新老融合延时符2、促进新老城区功能融合坚持以新促老、统筹互补。强化新建区主导功能建设、推动老城区产业升级、吸引本地居民就业回归,提供更平等的公共服务,更艺人的生态环境。1、促进新老城区空间融合坚持整体协调、系统贯通。在老城区做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加强与老城区的系统衔接,实现新老城区蓝网、绿网、路网内畅外连、互联互通。3、促进新老城区社会融合坚持公平正义,普惠共享。构建均衡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同管理、同服务,形成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推进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形成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认同感,实现由地缘相近到人缘相近。水城交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文化传承的人文城市京华风范的城市风貌3延时符水城交融的生态城市延时符建设富有活力、充满魅力的亲水城市01依托城市绿心建设最具亮点的市民活力中心活力营水。继承传统水城格局,以大运河为主脉,恢复部分河流历史故道,疏浚治理主要河道,构建树状河网结构,贯通约163公里连续滨水岸线,划定河湖保护线和滨水一体化管控区,实现常水位线到建筑退线-体化建设管理,将超过四分之一面积、约40平方公里滨水空间打造成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活力地区。魅力亲水。优化滨水空间功能,生态化改造现状混凝土河岸护坡,营造自然宜人的滨水环境,结合岸线特征精心设计河岸两侧建筑高度、体量和布局,形成高低错落、灵动舒朗的滨水界面。改善滨水交通条件,建设连续贯通的慢行系统,增加直达河岸通道,提升滨水空间可达性,促进滨水空间回归居民生活。02建设安全可靠、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精明理水。基于自然地势,顺应水系脉络,运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合理优化海河流域的防洪格局,统筹考虑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通过构建“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保障城市副中心防洪防涝安全,稳定常水位。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50~100年遇的防涝标准。海绵蓄水。建设自然和谐的海绵城市,尊重自然生态本底,构建河湖水系生态缓冲带,发挥生态空间在雨洪调蓄、雨水径流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综合采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实现对雨水资源“渗、蓄、滞、净、用、排”的综合管理和利用。运河道水岸效果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延时符建设区域生态安全格局01严守生态安全底线划定生态控制线,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保护、系统修复,到2035年通州区森林圈盖率由现状28%提高到40%。防止城市副中心与周边地区贴边连片发展在通州区形成“两带、两楔”的绿色空间结构,在城市副中心西侧与朝阳之间有条件地区规划预留宽度不少于500米的生态绿带,东侧与廊坊北三县地区之间共建平均宽度不小于3公里的生态绿带,北侧与顺义、南侧与大兴之间划定宽度约7公里的楔形绿色廊道,共同形成城市副中心外围的环状绿色生态绿带。02健全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体系构建城市级、社区级两级绿色空间体系。全面增加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总量,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约41平方公里,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率先在城市绿心实现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森林生境,依托长安街东延长线以及广渠路、观音堂路等紧观大道种植高大乔木,实现森林入城。构建完整连续、蓝绿交织的绿道网络,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建成绿遒约280公里,水岸及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80%以上。梨园体育公园效果图03提高绿色空间的活力和品质丰富休闲服务功能,推动绿色空间与体育、文化等城市功能的混合利用。围绕绿色空间,修复本地生物谱系,让大白鹭环劲雉、绿头鸭等通州本地物种回归通州,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品质。文化传承的人文城市延时符建设文化传承的人文城市文化传承系统规划示意图01构建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