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发展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报中国制造业发展报告执笔:李金华王青云林玉伦韩中王清剑一、中国制造业发展新背景当今世界是一个发展的世界,同时也是充满变革、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世界。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际新环境是国际产业大转移、全球产业价值链出现新动向,新贸易保护主义屡屡现身的时期。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国外直接投资(FDI)将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又借口环境约束、质量标准,通过“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形式掣肘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展。现在,非关税壁垒已经取代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同时,以环境保护形式、技术优势构建的壁垒,以及严格的产品准入条件、严格的技术认证和特殊的对外贸易管理等,形成了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和产业竞争。在利用技术优势进行市场竞争的同时,发达国家的“巨无霸”跨国公司还利用产品开发、制造、运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包装品循环利用等实现着各环节的价值增值,构成了一条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增值链,迫使欠发达国家的低端制造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一)国际背景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国际背景,其特征是: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新形式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新的竞争环境。1.国际金融危机促成更趋激烈的新竞争环境现阶段,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3%提高到2007年的13.2%。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位居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三大制造国家,被称为“世界工厂”。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这使得全球金融和经济遭遇严重打击,大量银行、企业相继破产,全球失业人数激增。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三大经济体欧盟、美国和日本几乎同时进入衰退。由于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直接和间接出口占出口总额的近60%,美欧日等主要市场的经济形势不乐观,这直接影响到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5%~6%。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制造业面临了更加严峻的形势。现在,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仍在产生作用,中国制造业出现了近30年来少有的困难。特别是2008年,数以万计的中小制造业企业由于外部总需求量减少加之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等原因纷纷破产。面临如此严重的经济形势,因此世界各国都相继推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拉动本国的经济增长,中国也公布了一个4万亿的投资政策以拉动国内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中国经济在2009年依然取得了较快的增长速率。但是,投资的剌激作用并不能长久维系,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制造业竞争会更趋激烈。制造业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和经济跨越的依托,一直以来被各国所重视。近年美国先进制造业联合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制造业仍是美国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发动机。在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进程下,中国被很多专家认为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制造业取得的重要成绩。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逐渐融入到全球生产体系之中,承接全球产业的转移,并逐渐变为世界制造大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向型制造业的快速增长。然而,中国制造业主要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基础之上,产业竞争力弱,比较优势低。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经济逐渐进入到高成本增长阶段,过高的能源消耗与依赖程度使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面临诸多领域的严峻挑战。并且,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劳动力成本、要素价格等低层次优势,产品的附加值明显偏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中国融入全球生产体系,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制造行业大部分是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价值链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市场营销则被发达国家主导的跨国公司所控制,产品最终定价权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产品定价权的丧失必然导致财富分配权的丧失,而且这种状态有被“锁定”的危险。处于这一分工状态的中国制造业,对能源等要素更加依赖,更加强化了强势国家的控制,经济主权进一步丧失。同时,贸易摩擦增多,国际贸易谈判中会处于更加劣势地位。因此,依赖于低层次优势,发展技术含量低的加工产业的传统思路已经难以继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已经是决定中国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的必然抉择。2.新型的国际产业分工成为新动向新型的国际分工,是指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为主要形式,同时包含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多元的立体的分工格局,它是相对于传统的产业间垂直型国际分工而言的。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的边界已经细化到价值链层次,从而导致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产品上,而是体现在产业链条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因为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的产业边界在弱化,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的作用在提升。具体而言,就是在产业链条层次,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着标志。而生产环节又可细分为上游生产(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如电脑中的芯片、微波炉的磁控管等)和下游生产(终端的加工组装),越接近于上游的生产其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越大,越接近于下游的生产其知识技能的要求越低、附加值也越小。所以在生产环节中,由下游生产向上游生产的递进也一样意味着分工地位和增值能力的提升。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为扩张,但实际上这些国家从事的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其大部分技术和技能仍包含在进口的零部件中。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新近公布的《贸易与发展报告》:尽管发达国家在世界制成品出口的份额现在有所下降,但其在世界制成品增加值中的份额,却在上升;而发展中国家却与此相反,虽然在世界制成品出口的份额大幅度增加,但并没有以相应的幅度提高在世界制成品增加值中的份额。这说明发展中国家所承接的加工制造环节在整个国际分工体系中始终处于较低层次,其增值能力有限,附加值较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逐步涌现,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正极大地改变产业发展的技术环境和经营条件,也改变着产业竞争的基础和商业模式。伴随着全球化,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也由垂直分工逐步变为水平分工,产业链逐步得到细分。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逐步把低技术的产业转移出去,对于高技术产业领域,他们也是尽力抢占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把低技术环节转移给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的国家,进一步完成价值链的分离和转移,使生产环节逐步细化。作为全球化阶段主要的受益者,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要聚集地,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竞争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的制造业通过产业内外和产品内的国际分工逐步融入到全球的生产体系之中。伴随着新型国际分工的出现,这种状况会加剧中国制造业竞争的激烈程度。3.国际产业转移形成新格局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近年出现了一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作为外商直接投资承载主体的跨国公司凭借国外直接投资(FDI)不断进行着全球性生产布局,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在移入国或地区形成集聚。这种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特征。第一,产业链更加细化,增值环节更多。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正极大地改变各个产业发展的技术环境和经营条件,也改变着产业竞争的业态基础和商业模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正由垂直分工发展到水平分工,甚至网络分工,产业链被极大地细化了。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今的制造业其产品价值链上的增值环节越来越多,一些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或价值环节都可以超越国家范围进行分工,使得制造业产业链在全球延伸;另一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的制造厂商越来越注重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为优越的生产区位来分配其价值链上的一些环节,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产品价值链的整合,使产品的生产更具比较优势。第二,跨国公司成为制造业国际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膨胀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它已经成为制造业国际转移的主要承担者。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目前全球共有跨国公司4、5万家,其子公司25万家,平均一个公司拥有国外子公司5.5家,这些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40%~50%。由于跨国公司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全世界配置资源和开拓市场的优势,因此它会成为今后国际制造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同时,为了降低成本,跨国公司在转移产业的过程中也开始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对产业移入国的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开始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转移。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高度化趋势明显加强,作为国际产业转移其中一部分地制造业国际转移也出现这样的趋势。世界银行统计的资料显示:20世纪50~8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以初级产品加工和原材料为主转移产业。进入90年代以后,其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转移。以前跨国公司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消费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或一般制造业;而从2002年起,资本品制造业、重型制造业或装备制造业将成为跨国公司新一轮向中国转移的重点。同时,还呈现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步转移的趋势和特点,形成了制造、研发、服务、人才一体化转移的局面。第四,产业国际转移出现组团式、集群式。国际制造业向外转移过程中,产业集群特征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竞争不断加剧,产业转移已由原来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转移转向产业链式转移,且在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中,有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基础的大型开发区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现在,国际产业转移发展越来越迅速,虽然服务业的转移开始增多,但在产业转移中占主要地位的仍然是制造业转移,且规模不断扩大。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统计:到2005年发达国家所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已由1970年的86%下降到67.6%,而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则从1970年的10.3%上升至30.6%。这一变化,正意味着世界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及发达国家对目前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一调整,形成了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新格局。4.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新形式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的出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一种新形式,即“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也叫环境壁垒,是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其惯常运用的手段是环境附加税、绿色环境标志制度、产品加工标准制度、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制度等。由于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进行环境保护的能力和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种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由此决定了绿色贸易壁垒中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准参差不齐,难以协调。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虽然环境标准的规定和实施非常严格,但对发达国家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却微乎其微,而对发展中国家却可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发达国家往往以环境规则和标准为借口来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出口,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绿色贸易壁垒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之实。在近10年里其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成为继反倾销措施以后的又一重要的贸易措施。据欧盟环保机构的一项调查:全球共计有137个进口国采用了绿色壁垒措施,仅1998年,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300亿美元,其中9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涉及纺织、成衣、化妆品、日用品、玩具、家具和家用电器等几千种商品。目前,绿色壁垒措施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一方面绿色壁垒本身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断调整和补充,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