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位穷书生,他朋友来家里做客,可家中只有一只正生蛋的老母鸡和两个鸡蛋,地里只有一畦韭菜。老母鸡杀不得,这时候,他该做什么菜招待朋友呢?请看:他那极聪明伶俐的妻子端出来的菜——1.韭菜叶上赫然配着一对鸡蛋黄2.堆放有致的清炒韭菜3.一小堆清炒蛋白4.在炒完菜的锅里放半瓢水,扔几粒盐巴清煮鸡蛋壳还将每道菜进行命名:1.两个黄鹂鸣翠柳2.一行白鹭上青天3.窗含西岭千秋雪4.门泊东吴万里船结果赢得了朋友的由衷的赞叹。•为什么能赢得客人由衷的赞叹?•巧在:•一材多用•用诗句画龙点睛•温馨提示“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写作文的材料有限,而作文题目(中心)多变。怎么办?•教学目标•1.了解一材多用的意义•2.掌握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的方法•3.实题演练一材多用一、一材多用的意义•绝大多数同学因为社会阅历浅,加之平时又局限在很小的生活圈子里,积累的写作素材本来就不多,写起作文来往往无话可写,压力很大,这时该怎么办呢?•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它表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座山,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道理,对同一作文素料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对同一作文素料变换思考角度以后就可以运用到不同的作文中去,从而解决素材积累不足的问题。论点(从邹忌这个角度考虑):事实论据:邹忌讽齐王纳谏实题剖析论点(从邹忌这个角度考虑):1.人贵有自知之明2.良药未必苦口3.善于思考4.做事要讲求技巧5…….事实论据:邹忌讽齐王纳谏举例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贵有自知之明(论点)。邹忌的妻、妾和客出于私心,异口同声的肯定邹忌比美丽的城北徐公更美,但邹忌没有被假象迷惑(举例)。为什么邹忌能透过妻、妾和客的交口称赞的表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呢?因为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分析论证)。契合点是什么?考虑方向:邹忌的自知之明表现在哪里?契合点:邹忌清楚知道自己没有徐公美丽良药未必苦口良药未必苦口(论点)。齐国贤臣邹忌,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饶有生活情趣的小事做比喻,劝说齐威王要广泛听取人民的呼声,并使齐威王十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举例)。邹忌开给齐王的这付药实在并不“苦口”,但不是同样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吗(分析论证)?契合点是什么?考虑方向:邹忌用什么药治齐威王什么病,效果怎样?契合点:邹忌的劝谏易使齐威王接受,效果好。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方能有所发现(论点)。邹忌的妻、妾和客都异口同声的肯定他比城北徐公更美丽,但邹忌“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由此想到他们都“欲有求于我也”,从而想到“王之弊甚矣”(举例)。为什么邹忌没有被假象迷惑,能透过妻、妾和客的交口称赞的表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呢?因为他善于思考(分析论证)。契合点是什么?考虑方向:邹忌由妻、妾和客的交口称赞想到了什么?契合点:邹忌由自己日常生活的小事,进而想到国家大事。让我来试试•用《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例证材料,为“做事要讲求技巧”这个论点写个例子(注意观点和材料的契合)。然后再分析议论,写成一段完整的话。做事要讲求技巧•契合点是什么?考虑方向:谏言,一般人都不爱听,但邹忌用什么技巧使齐威王愉快地接受呢?•做事要讲求技巧(论点)。邹忌明知“王之弊甚矣”,但他并没有当面指出“王之弊”在哪里,而是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饶有生活情趣的小事做比喻,使齐威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举例)。契合点:邹忌用日常生活小事做比喻劝谏齐威王做事要讲求技巧•做事要讲求技巧(论点)。邹忌明知“王之弊甚矣”,但他并没有当面指出“王之弊”在哪里,而是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饶有生活情趣的小事做比喻,使齐威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举例)。谏言,本来是逆耳的,但齐威王为什么愉快地接受了呢?因为邹忌做事讲求技巧。试想,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社会里,邹忌如果不讲求技巧,直接面谏,恐怕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我们要想把事情办好,有时还要讲求技巧(分析论证)。契合点:邹忌用日常生活小事做比喻劝谏齐威王(三)遇到有些看起来与题目关联不大的生活素材怎么办?•把已知材料往话题或论点、主旨上“拉一拉、靠一靠”,根据需要,对事例进行增删,找准叙述的重点,增添能证明观点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串联起来。这样就可以转化成例如:用下面材料论证“打破低俗的利己“常识”,成就人生”•12年前一次义演改变了丛飞的人生,从此他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6000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7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但丛飞的家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去年,丛飞罹患胃癌晚期,而他却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拿出2万元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打破低俗的利己“常识”,丛飞成为2005年感到中国十大人物(论点)。丛飞一向热心公益。义演、捐助、认养,成了丛飞精神腾飞的轨迹。有人见他家庭经济状况捉襟见肘,就笑他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家庭都顾不了,怎顾得别人?”然而丛飞却打破了这些世俗的“常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资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丛飞的做人常识(举例)。丛飞,笑对世俗,冲破自私的牢笼,打破低俗的利己“常识”,成就了人生,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人(分析论证)。在“无私”这个契合点上往主旨“拉一拉、靠一靠,增加丛飞如何对待世俗利己常识的认识总结:材料与观点契合的方法•思考角度:•1.观点是什么?材料是什么?材料是否能论证作文的观点(论点)。•2.引用材料时可针对论点有意识地选择材料中能论证论点有用的部分(契合点)。•3.遇到有些看起来与题目关联不大的生活素材时,把材料往话题或论点、主旨上“拉一拉、靠一靠”,根据需要,对事例进行增删,找准叙述的重点,增添能证明观点的内容。(二)如何围绕材料进行分析论证。1、议论要紧扣论点,结合叙例展开议论。2、论点、话题中的关键词要反复出现3、例后分析一般字数尽量比叙例多,可综合运用因果法、假设法、对比法等方法。如:做事要讲求技巧•做事要讲求技巧(论点)。邹忌明知“王之弊甚矣”,但他并没有当面指出“王之弊”在哪里,而是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饶有生活情趣的小事做比喻,使齐威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举例)。谏言,本来是逆耳的,但齐威王为什么愉快地接受了呢?因为邹忌做事讲求技巧(因果法)。试想,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社会里,邹忌如果不讲求技巧,直接面谏,恐怕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假设法)。因此,我们要想把事情办好,有时还要讲求技巧(小结)。契合点:邹忌劝谏讲求技巧论证分析比叙例文字多关键词反复出现议论结合叙例展开再如:用下面这则素材论证“做人应该勇于担当”的观点•2009年10月24日下午2时许,在竖着警示牌的荆州宝塔河江段江滩上,两名小男孩在玩耍时不慎滑入江中。正在附近游玩的长江大学10余名男女大学生迅速冲了过去。因大多数同学不会游泳,大家决定手拉着手组成人梯,伸向江水中救人。在救第二个男孩时,人梯中的一名大学生因体力不支而松手,9名同学落水。上了年纪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陆续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3名大学生却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未能生还。由于宝塔河江段江滩地处江水回流区域,水流湍急,坡陡水深,至下午5时50分许,三名大学生的遗体才全被打捞上岸。做人应该勇于担当(论点)。人生在世,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总会有许许多多的责任要承担。很难想象,面对危情,人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个社会会是怎样的冷冰冰(阐释论点)。而在人与人之间日益冷漠的今天,长江大学的学生毅然担当起了救落水小男孩的责任,他们是多么难能可贵(举例)。他们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大义,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担当。勇于担当,减少的不仅仅是遗憾,多的不仅仅是坦然,而是因担当而焕发的光芒,这光芒让世人明白:勇于担当,社会更美好(分析论证)。找准契合点,叙例要有侧重例后分析比叙例多关键词要反复出现观点要明确再用这则素材论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论点)。不要以为自己离危险很远,因为天有不测风云。不要幻想大家都能面对险情,随机应变。不要心存侥幸,安全意识的警钟应该长鸣(阐释论点)。荆州小男孩无视河滩上竖着的警示牌,因玩耍不慎落水,导致三名救人的大学生失去宝贵生命(举例)。这样的悲剧难道不值得引发我们思考?如果两名小男孩有安全意识而不在险要江滩玩耍,哪来不慎落水?如果家庭、学校、社会能重视安全教育,大力宣传,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安全教育,迫在眉睫(分析论证)。找准契合点,善取舍例后分析比叙例多(假设分析法)关键词反复出现点题观点要明确•我要试一试用下面熟悉材料来论证“突破圆的枷锁,才能成就辉煌人生”这个观点•袁隆平:一生以水稻为伴,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袁隆平:一生以水稻为伴,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契合点•敢于突破枷锁的人,才能成就辉煌人生(论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为了培育高产的杂交水稻,敢于打破外国专家的“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这个所谓经典理论科研枷锁,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开发出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的杂交水稻(举例)。试想,如果袁隆平墨守成规,是个不敢突破枷锁的人,那么,他会不分炎夏酷暑,多年如一日在田间地头、实验室进行探索研究吗?这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发明还会出现吗?他会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的美名吗(分析论证)?•【注意】“一材多用”,要注意: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例如:•把握机遇,成就辉煌人生(论点)。“无臂钢琴王子”的刘伟,在10岁的时候因为贪玩失去了双臂,但他并没有就此失去生的希望,而是把握机遇,顽强拼搏,19岁的他开始自学钢琴,仅用一年就弹奏出相当于手弹钢琴7级水平的钢琴曲《梦中的婚礼》,成为2011年感到中国十勾践人物(举例)。刘伟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就是由于他善于把握机遇。因此,把握机遇,才能成就辉煌人生(分析论证)。举例牵强附会:刘伟失去了双臂,但他并没有就此失去生的希望,怎么能说是把握机遇呢?•我要试一试假如我们要用下面这段文字来论证“细节决定成败”,那么在论据叙述和论证方面存在哪些问题?•细节决定成败。古代征战连绵,士兵死伤无数,可是历史上也有不费一兵一卒却将四万大兵逼退的事例。这就是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城内只有寥寥几千兵力,但却因为他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于是大开城门,并亲自带上书童上城楼抚琴,使得司马懿在城外不敢进入,恐有埋伏,草草收兵。诸葛亮因早就摸清对方性格,才能如此布局,从而不难看出,细节却决定了成败啊!•A、论据没有紧扣论点(没有找准契合点),缺乏针对性•B、议论没有围绕论点。•细节决定成败。空城计中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却将司马懿的四万大兵逼退,诸葛亮之所以成功,除了超常的智慧和胆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注重了细节:藏起旗帜,大开城门,每扇门派二十个军士洒水扫地;自己穿上鹤氅,戴上纶巾,携两小书童到城楼上弹琴;甚至还不忘点起檀香。•如果诸葛亮不是抓住了司马懿生性多疑的特点,如果他不是将每一个细节都布置得天衣无缝,又怎能骗过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又怎能留下战争史上的奇迹?试想,有一个扫地的士兵露出了慌乱的神色,试想他自己的纶巾系得不端正……任何一个细节露出了蛛丝马迹都将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我们不得不赞叹诸葛亮的胆大,更不得不佩服他的心细,实在是细节决定了成败啊!近几年,一些材料连续多年频繁地出现在众多高考佳作中。如勾践、夫差的故事。•思考: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在哪里?••牢记常识,收获成功。常言道“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因为勾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