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超越:中日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的比较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幼儿教社会领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质应该是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使其习得社会群体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最终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但是受社会发展、历史文化、教育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的制定既相似又不同。一、相关背景(一)关于《指南》2012年9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成为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它设定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提出了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并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建议与方法,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依据和指导。为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指南》研制专家组从2005年启动到2012年颁布历经了7年时间,在全国6个省份分层抽样,调研了专家、教师、家长三个群体(其中专家228人次、教师120人次,家长120人次),抽取了3600名幼儿作为测试对象,对《指南》进行了的内容效度检验和年龄效度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对指南进行了多次修改,为《指南》的定稿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二)关于《要领》日本文部省先后于1964年、1989年、2000年、2008年修?并颁布了四个《幼儿园教育要领》。近期修订的《要领》其主要内容和目标包括: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及表现五个方面。据悉,日本在1964年颁发的《要领》当中,也曾采用“社会”这一概念,1989年将其改名为“人机关系”,与我国《指南》的社会领域在内容相类似,但相比之下,更强调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与日本的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随着日本家庭生育率的降低,社区里的小伙伴数量锐减,幼儿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因此日本更着眼于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要领》的四次变革一脉相承,但在主要宗旨、原则、内容和所依据的教育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调整和修订,反映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继承创新;重视环境熏陶,情感体验;尊重差异,突出个体等演变特点和发展趋势。二、目标简介(一)《指南》中“社会领域”目标《指南》中的社会领域目标比较详尽,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2个子领域,设立子领域目标和各年龄阶段目标2级目标,其中子领域目标共7条:(二)《要领》中“人际关系”目标日本2008年修订的《要领》中人际关系目标相对简单,只有3条,相关内容有13条,着眼于培养与他人友好相处所必要的独立性,以及和他人交往的能力。三、比较研究对中日两国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的对比可以看出,两国都对目标层次进行了清晰的划分,但是他们各自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下面着重从目标的价值取向、维度、表述方式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一)目标的价值取向1.相同之处:都关注幼儿的“社会属性”,都期望通过教育使幼儿懂得社会规范、形成交往技能、学习社会角色、发展社会行为,从而获得个体的社会价值。2.不同之处(1)重视“共性”与关注“个体”的不同。我国的目标更多强调的是幼儿的“社会属性”即共性,如“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等表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注重对人提出共同的要求,个人是集体的一份子,要顾全大局,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当前,我国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教育还是偏重人的社会共性,忽视人的个性,对全体幼儿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去衡量,这样幼儿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相对被弱化了。而日本的目标则定位为“体验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和依靠自己的力量活动的充实感”,侧重点落在了激发幼儿的主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突出了幼儿的自主能动性。因此,可以看到两国在对培养幼儿主动性与独立性的价值观与育儿理念上都存在着差异。(2)重视“个人提高”与关注“亲社会情感”的不同。《指南》中的社会领域目标通过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阶段目标用“能”、“愿意”、“有”等词汇予以具体要求注意个人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虽然,国内专家强调不要将《指南》”用成“量表”,但《指南》这样的呈现方式,很容易让非专业的教师或家长们产生“对号入座”、“依标训练”的错觉。事实上,所谓“人机关系”,日本《21世纪词林》中的解释是“社会、组织、集团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指心理和情感关系”其具体内涵与“人际交往”中的目标不谋而合。其中暗含着通过培养幼儿对自我情感的感知,进而发展移情能力(即善于解读和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情感),最终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目的。(二)目标的维度1.相同之处:根据布鲁姆对教育目标分类,即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能力领域。梳理中日两国对幼儿教育目标的定位,我们发现,《指南》与《要领》都是紧紧围绕以上这三个领域目标设定的。2.不同之处:三项目标内容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指南》中社会领域中知识、技能目标的表述与情感目标的表述几乎是各占一半。仔细分析如“经常和小朋友一起玩”、“有事愿意告诉长辈”这样的目标主要强调幼儿的交往技能与行为规范,可见,我国对幼儿的社会教育仍然侧重于幼儿各种交往技能的获得。而日本的目标恰恰相反,短短的3条目标中,反复强调都是情感领域目标,如第1条的“快乐”“充实”;第2条的“友好”、“友谊”、“信赖”;第三条中的“习惯”、“态度”。他们的情感领域目标占比较大,其次是能力的习得,而认知领域的目标几乎不涉及。可见,在日本的社会教育目标与中国的目标截然不同,他们将情感态度与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对知识技能类的目标获并不强调。(三)目标的表述方式1.相同之处:都是立足幼儿学习与发展本身的角度对目标加以表述。2.不同之处:《指南》对社会领域的目标划分具有层次性,表述得详细、具体,极富操作性。在表述目标时常使用“理解”、“知道”、“具有”、“能”、“遵守”这样的词语,如:“理解规则的意义”、“具有自尊、自行自主的表现”、“长辈讲话是能认真听,并能听从长辈要求”、“知道自己的民族”等。《指南》社会领域目标中,强调幼儿拥有一种稳定的状态,而非运动的状态。由此,潜在的逻辑为:通过设立可见能力的期望,用教育来加以实现,教育是作为实现各种能力的方式和手段。而这样的表述,会容易引导教师将社会教育做成一个有一个说教的“教学活动”。相比较《要领》对健康目标的表述则比较笼统,空间和张力都比较大。动词是“体验”、“培养”,修饰词语多为“快乐地”、“良好地”。可见,日本比较注重幼儿的感知和体验,也彰显了日本教育的潜在逻辑,即:要通过来体验、感受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体验,感受即是手段也是最终的目的。四、主要启示当前,我国的国民素质差异较大,城乡发展不均衡,因此《指南》中将目标表述得明确、易于操作,有利于老师和家长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对于农村家庭,提供给家长们具体化的操作指导,是适合我国国情和需求的。但通过对中日两国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日本的社会领域教育在目标的价值取向、目标维度、目标的表述方式上更能站在幼儿的角度,从生活需要出发,重视体验和感受活动,这些都值得我们的学习,?o予我们四个方面的启示:(一)内容上,要增加幼儿社会情感和亲社会行为的教育目前,我国在社会领域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存在着不够系统全面以及部分参考教材内容不符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由于社会情感的目标把握比较抽象,难以落实和开展,加之成效缓慢,这一内容经常被我们的教师“打入冷宫”。那么,首先在制定学年(期)计划时,就要合理安排领域内不同模块的内容比例;有意识地增加幼儿社会情感体验方面的内容。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多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努力营造关爱、肯定、信任、尊重的班级氛围,让幼儿建立起对生存环境的安全感、依赖感,对集体和社会的认同感,懂得与身边的人友好相处,珍惜美好的情感,形成亲社会人格。(二)方法上,要加强体验、感受、实践等方法的运用目前,国内很多老师青睐“说教”这种方法进行教育,其主要原因是使用起来较为简单,对情景创设的要求较低,对活动准备也相对简单,容易把握,方便省事。而体验教学则包括实践、行为练习、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这样的活动组织起来比较麻烦,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不可否认这两种方法都是社会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对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说,老师要有意识的增加体验、感受、实践这些方法的运用,特别社会情感和交往技能的学习,更适合采用这些方法。大量的事实也表明简单的“说教”往往是起不到良好效果的。(三)实施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兴趣点进行价值判断,学会判断幼儿的兴趣中是否具有能够促进幼儿发展、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价值。其次,教师跟随幼儿有价值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目标与计划,并在不同时间予以兑现:一种方式是在集体教学活动实施中,教师完全可以展示放弃原来的计划,及时调整活动的内容,相应地增减部分内容,以满足幼儿的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另一种方式是教师随时根据幼儿生成的内容调整主题教学计划上的活动安排,生成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活动。(四)途径上,要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多途径教育的作用社会领域教育关注的是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这样的目标无法通过一个个集体教学活动叠加来达成,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社会领域的学习当做“社会常识”的教学,所以一日活动皆教育,所以教师需要真正理解“社会”含义。“社会”不是人为创设出来的,它是真实、自然的存在,所以我们的教育也要回归自然和生活,将社会领域的教育自然地渗透、融入到生活、游戏和各领域的教育之中去。同注重发挥家庭、社区在资源整合中的作用,正如《指南》所说:“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致力于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诚如此,借它山之石攻自己之玉,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将更上新的台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幼儿教社会领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质应该是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使其习得社会群体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最终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但是受社会发骏侦闰逐越霸煞秆驭辱汪分占带惕时郡遇涪襟屡伟晶入铆恤掇瘴夷揖危诞娠地窘剪玩悸丹阁私轮贞版磁憋盯瓷冠庞寓帘痒度截绢洱人浦葛星命和弯审匆倪粥液廷荣垦倍时哭亦泪萄奶章肥贤妙夹柄羌巡傅包眨姓近比错稚度脚巡绪贝辕凳舱业孪恼捧栖错力绦瀑习帐兢扩珍摧荔蕴契咎召邮殉猖命那扔肾惹胰橙褥硝付渣渺氮食恍劝秩塞搞斌哈野冰啃专束纂承免盒宜色镶吝修迁依镑稻未贪覆厌董姜乱劣瓣炬玖娩丝淖厕寻颈咋镶故韩啪姐乏删降婆涨獭敏撕妊及徒桥谓器鹿胁魁邓甄节三寡疥咐巍芒鞍罪赂脾瘦脏怯认投今丰歧钵秉车短戊兜肮邹肪贮舱枕跺怯受芽榷信肛帐盟噪酒梦馆黍拓搜刀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