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血液生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血液生理血液将身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氧输送至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同时将机体的代谢产物运输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血液是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教学内容1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2血细胞生理3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4血型与输血第一节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一、血液的基本组成二、血浆的成分及功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四、血液的生理功能一、血液的基本组成(一)体液体液:构成机体的液体成分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其中细胞内液占40%,细胞外液占20%。体内所有的水分和溶解于其中的物质共同组成体液。消化道内未吸收的水和肾形成的终尿均不属于体液。(二)基本组成血液血细胞(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55%)血浆:将一定量的血液与抗凝剂混匀,置于有刻度的比容管中,以3000转/分的速度离心30分钟后,上层的浅黄色透明液体为血浆。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性约为40~50%•女性约为37~48%•新生儿约为55%血细胞比容的数值反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值。二、血浆的成分及功能血浆组成•水•血浆蛋白•无机盐•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不含氮有机化合物(少量的葡萄糖、脂类、酮体、乳酸及微量的酶、激素和维生素等)血浆蛋白分类•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A)、球蛋白(G)、纤维蛋白原(又称凝血因子Ⅰ)三类。•用电泳法可将球蛋白分为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正常成人血浆蛋白含量约60~80g/L,其中白蛋白为40~50g/L,球蛋白为20~30g/L,白球比值约为1.5~2.0。肝脏疾病:白球比例减小甚至倒置。功能•形成血浆的胶体渗透压•作为载体运输激素、脂类物质、离子、维生素及多种代谢产物•参与凝血、抗凝血以及纤溶过程•抵抗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功能•营养和缓冲血浆pH功能无机盐1、组成2、功能(1)形成晶体渗透压(2)缓冲Ph(3)兴奋性非蛋白含氮有机化合物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总称为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酸、氨基酸、多肽、氨和胆红素等。临床上把这些物质中所含的氮称为非蛋白氮(NPN)。正常人血液中NPN为200~400mg/L,其中1/3~1/2为尿素氮(BUN),正常为90~200mg/L。血液中的尿素、尿酸、肌酐等是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产物,不断地由肾脏排出体外,测定血中NPN和BUN地含量可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状态和肾脏的排泄功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和比重(二)粘滞性(三)酸碱度(四)血浆渗透压(一)颜色和比重血液呈红色主要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氧量高低有关。动脉血含氧量高,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量较少,呈暗红色。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二)粘滞度血液是一种粘滞性较大的液体组织。主要是由血液中细胞及溶质分子之间的摩擦形成的。•以水粘滞度为1计,血液的相对粘度为4~5,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的相对粘度为1.6~2.4。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三)酸碱度正常血浆的pH为7.35~7.45。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比值,约为20。此外还有Na2HPO4/NaH2PO4、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红细胞中KHCO3/H2CO3、K2HPO4/KH2PO4、KHbO2/HbO2等。肺和肾将过量的酸或碱排出体外(四)血浆渗透压1、概念:溶液本身的一种特性,指溶液中含有的溶质颗粒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溶液的渗透压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的数量成正比,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单位:毫渗分子(mOsm/L),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和分子浓度为1mmol/L时产生的渗透压为1mOsm。血浆渗透压为300mOsm/L,相当于7个大气压或770kPa(5789mmHg)2、组成晶体渗透压:血浆中小分子物质形成,80%来自Na+和Cl-,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6%。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蛋白分子颗粒形成,主要是白蛋白,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4%。3.血浆渗透压的意义(1)晶体渗透压的意义: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2)胶体渗透压的意义: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思考:如大量丢失白蛋白,会出现什么情况?几个概念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9%NaCl溶液和5%的葡萄糖溶液。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分别称为高渗或低渗溶液。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注意: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但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输液时必须输等张溶液。如1.9%的尿素是等渗液,但不是等张液。所谓张力就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四、血液的生理功能1维持内环境的稳态2运输功能血液的运输是机体物质运输的主要手段。3调节体温4免疫和防御功能含有白细胞、各种免疫抗体和补体系统。含有凝血因子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二、白细胞三、血小板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四)红细胞生成和调节(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1.形态:双凹圆盘形,直径7~8μm2.数量:•男(4.5~5.5)×1012/L,平均5.0×1012/L•女(3.8~4.6)×1012/L,平均4.2×1012/L•新生儿可达6.0×1012/L3.红细胞内的主要功能蛋白质是血红蛋白•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可达200g/L(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4红细胞渗透脆性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负离子较易通过细胞内K+高于细胞外;细胞外Na+高于细胞内,靠钠泵作用维持利用葡萄糖主要通过无氧酵解和磷酸戊糖旁路代谢,用来供应钠泵的活动和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双凹圆盘状库存血:高钾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血管中运行时,通过变形挤过直径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间隙,之后又恢复原状,这种特性称可塑变形性。其表面积和体积之比越大,变形能力越强。衰老红细胞和球形红细胞变形能力较差。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1)红细胞能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悬浮稳定性。(2)将抗凝处理的血液置于垂直放置的血沉管中,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析出的血浆柱高度表示血沉。•血沉正常值:魏氏法:男性0~15mm/h;女性0~20mm/h•血沉增大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3)悬浮稳定原因: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阻碍红细胞下沉。•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较大,摩擦力较大。因此红细胞下沉缓慢。•疾病状态下(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由于血浆成分的改变,使得多个红细胞彼此较快地以凹面相贴,使表面积与体积比值下降,摩擦力减小,血沉加快。(4)红细胞叠连形成地快慢主要决定于血浆成分地变化。因为红细胞带有负电荷,当白蛋白增加时,血沉减慢;球蛋白增多时,血沉加快。4红细胞渗透脆性概念: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用来表示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大,抵抗能力小;渗透脆性小,则抵抗能力大。衰老的红细胞、球形红细胞渗透脆性大,开始溶血和完全溶血的浓度都比正常人高。溶液浓度0.9%0.6%0.42%0.35%红细胞变化无变化膨胀开始溶血完全溶血(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1.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碳酸酐酶2.缓冲血液pH:缓冲对(四)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1.生成部位2.生成过程3.生成所需原料4.影响因素5.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红细胞生成的部位胚胎发育早期,卵黄囊造血→胚胎第2个月,肝、脾造血→第4个月,骨髓造血→出生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18岁以后,仅扁骨(肋骨、胸骨)、短骨及长骨近端骨骺处有造血骨髓。2.红细胞生成的过程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3.红细胞生成的原料生成原料:铁、蛋白质等,维生素、微量元素铁•内源性:95%,主要来自被破坏的红细胞。衰老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被分解释放出血红素的的Fe2+,后者与铁蛋白结合成为Fe3+,还原后与转铁蛋白结合运送用于合成红细胞。•外源性:5%,食物。正常饮食情况下,每天食物中提供的铁有20~25mg,吸收率较低,每天用于红细胞合成的大约有1mg。缺铁性贫血。富含铁的食物:猪肝、黑木耳、海带、芝麻等。4.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辅助因子:内因子、VitB12、叶酸•叶酸:参与DNA的合成。•VitB12: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内因子:促进VitB12的吸收。5.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爆式促进活性物(BPA),白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可强烈刺激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2)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肾皮质管周细胞产生的糖蛋白,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也能促进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网织红的释放。缺氧是刺激EPO生成的关键因素。(3)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也可刺激红细胞生成。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1.白细胞的数量2.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类计数1.白细胞的数量正常成年人(4.0~10.0)×109/L,平均7.0×109/L;新生儿(12.0~20.0)×109/L女性经期、妊娠、分娩时白细胞升高;一日内,下午较清晨高;剧烈运动时升高。超过10×109/L:急性细菌感染;↑↑,怀疑白血病低于4×109/L:白细胞减少,可见于放疗或化疗之后,以及免疫缺陷等情况,容易发生感染。2.白细胞的分类及分类计数无颗粒细胞单核细胞(M):2~8%淋巴细胞(L):20~40%颗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50~70%嗜酸性粒细胞(E):0~7%嗜碱性粒细胞(B):0~1%细菌感染时N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L比例升高。(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1.渗出:除淋巴细胞外的所有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并借此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这一过程称为渗出。2.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为趋化性。(细胞降解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菌毒素和细菌等)3.吞噬:白细胞通过入胞作用将异物吞入胞浆的过程称为吞噬。(三)白细胞的功能颗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的功能2.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3.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无颗粒细胞1.单核细胞的功能2.淋巴细胞的功能1.中性粒细胞的功能(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高度的化学趋向性、较强的吞噬和消化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血管内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液循环,称循环池,另一半附着在小血管壁上,称边缘池•每个中性粒细胞可吞噬5~10个细菌,吞噬细菌过多,本身也分解死亡成为脓细胞(2)吞噬、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2.嗜碱性粒细胞功能(1)释放肝素,参与抗凝和激活血脂分解(2)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哮喘等过敏反应(3)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以限制过敏反应3.嗜酸性粒细胞功能:(1)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2)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4.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1)吞噬、消灭细胞内致病微生物(2)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3)清除变性的蛋白质、衰老受损的细胞及碎片(4)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5)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调节其他细胞的生长和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5.淋巴细胞的功能T细胞:骨髓生成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血液中淋巴细胞的80~90%•(1)具有细胞免疫功能•(2)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B细胞:在骨髓或肠道淋巴组织发育成熟的•参与体液免疫三、血小板(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一)血小板的

1 / 10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