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方针《共同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改革旧学制、旧课程、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1954年宪法》: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1957《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措施“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半工半读制度)“两种劳动制度”(8小时工作制——半工半读制)成就:到1965年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情况一览表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1949205所11.7万5219127万34万多所2400万人1965434所67.4万人81274所1141万168万多所11620万人(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冲击“红卫兵”大串联高等学校停止招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管理体制:“工宣队”“贫下中农管委会”教学体制:“开门办学”,缩短学制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1970)危害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局面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海南知青武装训练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通行证结合图片和课本分析文革时期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毛主席,你是我的偶像——一个毛的超级FAN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劳模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学生条件为选拔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工农兵学员在上课材料历史证明,生活的进程是不会按照人们的主观臆想和如意算盘而发展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为这场狂热的运动所付出的代价,是过于沉重了。上千万的纯真无瑕的青少年,在艰苦的劳动中和坎坷的遭际中,也许获得了某种有利于他们思想和体力成熟和发展的收益;但是,一个无可回避和无可补救问题是: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在他们当中肯定有许多人是富于才能和理想、甚至是在某方面才智过人的),却因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继续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也就丧失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潜力的机会。——冯牧(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方针政策1983年9月“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1995年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教育立法巨大成就: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普及教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1977年5月的一天,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全国流行的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希望工程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词(1990年9月5日)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是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加强教育立法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从1993年到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相继通过并颁行。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02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这些法律的制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教育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教育法律法规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学位条例》1981年《义务教育法》1986年《教师法》1994年《教育法》1995年《职业教育法》1996年《高等教育法》1999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3年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教育投入总量不足(1990年,中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3%,1995年下降到2.44%,而1995年世界平均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为4.9%,1999年回升到2.78%。2003年中国教育经费占GDP3.41%);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辍学率较高;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待遇低;高考制度一考定终生(对于学生长达12年的学习来说,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次考试、一张试卷)等等。你认为现在的中国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待遇偏低;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北京(23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上海市(9所)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天津(3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重庆(2所)重庆大学西南大学河北(1所)河北工业大学山西(1所)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1所)内蒙古大学辽宁(4所)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吉林(3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黑龙江(4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江苏(11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1所)浙江大学安徽(3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建(2所)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江西(1所)南昌大学山东(3所)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河南(1所)郑州大学湖北(7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3所)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东(5所)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西(共1所)广西大学四川(共5所)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云南(1所)云南大学贵州(1所)贵州大学陕西(6所)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甘肃(1所)兰州大学新疆(1所)新疆大学军事系统(3所)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国防科技大学1.(2011·山东基能·2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③恢复高考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2.(2009·浙江文综·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3.(2008·广东单科·1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4.(2007·广东单科·15)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5.(2007·全国文综Ⅱ·20)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