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第1章特殊教育研究概述1.教育科学研究的涵义所谓教育科学研究,是指研究人员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遵循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寻求有效教育教学方式和途径为目的的科学探究活动。2.构成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3.分类(1).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来分①基础研究(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②应用研究(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它在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2)按所获研究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研究资料的方法分①定量研究(是指对教育教学现象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获取量化资料,并用统计方法加以分析,以检验某种理论假设的准确性或对某种教育现象进行数量描述的一类研究)②定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的一类研究活动)(3)按研究方法来划分①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收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②相关研究(是对两个或更多数量的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以及相关程度进行判定,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预测)③比较研究(是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④实验研究(根据一定的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环境,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⑤个案研究(是对特定的研究对象(包括人或事件)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4.特殊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1)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异质性(2)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综合性(3)研究测量工具的独特性(4)研究伦理问题的突出性5.特殊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1)确定研究课题(2)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①选择研究对象②确定研究内容③确定研究的类型与方法④形成研究计划(3)资料的收集(4)分析资料(5)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6.教育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总体和样本①总体是一项教育研究活动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的总和,它是研究者所要研究的具有某种或某些共同特性的个体的总和。②样本亦即研究样本,是指从研究总体中抽出的部分个体,是研究者直接观测和研究的对象。(2)变量①根据变量间的关系,可把变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指那些能够独立变化且能引起别的变量变化的变量,因变量是指那些由于其它变量变化而引起自身变化的变量。②在实验研究中,变量可分为研究变量(实验变量)、无关变量(控制变量)和结果变量(因变量)等。(3)效度研究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程度,是评价一项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的重要质量指标,分为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内在效度表明的是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4)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①历史:不是作为实验处理的任何事物的出现。超出研究者所能控制范围的特定外在事件对被试产生的各种影响。②成熟:反映被试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后,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被试自身的身心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系统变异。如生理、心理的发展,技能、知识、经验的增长,或变得疲倦、焦虑等。③测验:教育实验中前测作为一次学习经验可能影响后测的成绩,或积极的,或消极的。如练习效应.④工具:指教育实验中测试手段技术或工具的无效或缺少一致性。如实验者的情绪状态发生变化,研究者的个性、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如皮格马利翁效应。⑤统计回归⑥被试选择:取样不等,被试态度⑦被试缺失:被试的更换、淘汰和退出⑧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5)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的范围大小。涉及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化。一项研究结果其所推广的总体范围愈大,外在效度愈高。(6)提高效度的措施①使用设计组加以平衡如设计实验组和控制组:控制组除了不接受实验处理外,其他条件都与实验组相同,如实验的场所、环境、时间长短与安排,被试的性别、年龄、知识基础、动机情绪等保持一致。②用随机、匹配的方法③统计处理控制(7)信度信度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即测验结果是否反映了被测者的稳定的、一贯性的真实特征第2章实验研究1.实验研究的含义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主动操纵某个或某些教育变量,观察其引起的变化,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2.实验研究的优缺点优点:对很多变量加以控制,信效度较高缺点:⑴只适合研究自变量数目少且便于操作的研究内容⑵人的主观因素有可能使研究获得的资料和结论受到干扰⑶样本容量有限,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3.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X:自变量,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有效性、可操作性(自变量的来源:来自被试外部的刺激,来自被试的某些生理或心理属性,连续性数据或间断型数据)Y: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可变性外依性、可测评性因变量的选择:(1)有效:能有效充分、敏感反应出自变量的变化;(2)客观:可以用较客观的方法测量和记录到的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控制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自变量以外的因素——潜在性、多样性(来源:被试的个体差异,主试方面,实验误差)4.实验研究的分类(因素:实验研究中的自变量因素水平:因素的不同情况因素水平的结合:指实验处理的一种条件)①按被试分组的数量分:单组实验设计、双组实验设计以及多组实验设计②按变量或因素多少分: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③从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看: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与混合实验设计④按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程度分: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5.实验研究的程序(1)实验的准备阶段①提出实验假设②确定实验设计的类型③制定实验方案(选择被试→控制实验变量→实验的具体步骤→实验的组织与领导)(2)实验的实施阶段①实验资料的搜集阶段②整理实验资料③统计分析实验结果④撰写实验报告(题目,署名,摘要,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的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参考文献与附录)6..单组实验设计用一组被试为实验研究对象,施加某种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可分为单组后测设计和单组前后测设计两种设计模式①单组后测实验设计(X--O,X:实验处理O:实验的后测)特点:无对照组、无前测缺点:缺乏对无关变量的控制②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O1--X--O2)缺点:无对照组,难以排出自然成熟的影响前测可能影响后测,造成实验误差7.双组实验设计通过设置一个对照组来平衡被试自然成熟等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①双组前后侧实验设计(G1:O1--X1--O2G2:O3--X2--O4)优缺点②双组延时实验设计(G1:O1--X1--O2--O3G2:O4--X2--O5--O6)是否具有延时效应8.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模式A1B2C3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特点:实验中只有一个自变量,但有多个水平(≥2);被试随机抽取;随机分配被试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的实验处理;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9.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A1B2C3s1s1s1s2s2s2s3s3s3s4s4s4特点:实验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被试接受所有水平的实验处理;自变量为被试内变量或被试内因素10.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1)特点①有2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2个或多个水平;②如果一个自变量有p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有q个水平,那么该实验就有p×q个实验处理水平;③实验有p×q组,即实验单元。将被试随机分配到每个组,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实验处理水平的结合。(2)主效应:实验中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异;有几个因素,就有几个主效应(3)交互效应:当一个因素不同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时,两个因素之间就有交互效应模式11.两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a1b1a1b2a1b3a2b1a2b2a2b3s1s2s3s4s1s2s3s4s1s2s3s4s1s2s3s4s1s2s3s4s1s2s3s4(1)特点①研究中有2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2个或多个水平;b1b2b3a1S1s4s7s10S2s5s8s11S3s6s9s12a2s13s16s19s22s14s17s20s23s15s18s21s24②如果一个自变量有p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水平q个水平。那么,该实验就有p×q个实验处理水平的结合;③2个自变量都是被试内变量,每个被试要接受p×q次实验处理。12.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1)特点①实验中有2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2个或多个水平;②在2个自变量中,一个是被试内变量,另一个是被试间变量;③实验者更关注被试内因素的处理效应以及其与被试间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④被试的确定与分配:确定被试内与被试间因素,确定被试间因素的水平数以及每一水平的被试数,将总被试数随机分配给被试间因素的各个水平。(2)被试间与被试内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模式(2×3)b1b2b3a1s1s2s3s4s1s2s3s4s1s2s3s4a2s5s6s7s8s5s6s7s8s5s6s7s8第3章单一被试法1.单一被试实验的组成要素①被试:只要一名即可满足研究的基本要求②目标行为:明确、可量化,反复测量③实验处理:实验介入或干预;实验场所;指导语和实验工具;人员分工2.单一被试实验设计类型①单基线实验设计●A--B(最基本的单基线实验设计)A-B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处理期在前,基线期在后(B-A)只有处理期,没有基线期(B1-B2)●A--B--A设计模式(引入实验处理)A阶段(基线期)B阶段(处理期)O1O2O3O4O5O6O7XO8XO9XO10XO11,……,XOn(引入实验处理)(撤销实验处理)A1阶段(基线期1)B阶段(处理期)A2阶段(基线期2)A-B-A具有高度内部效度缺点:实验往往以负效应结束,会造成道德问题●A-B-A-B有两个基线时段和两个处理时段。使实验效果显示了两次,巩固了关于实验处理有效性的结论优点:排出无关变量影响,提高内部效度;避免了使被试留在无干预状态的道德问题;缺点:数据收集者偏见和工具效应●B-A-B在被试的行为十分恶劣,以至研究者不能等待基线建立时,可使用②.多基线实验设计●跨情境多基线实验设计:在具有相同的行为、相同的实验条件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受训练者实施行为处理的设计模式。●跨行为多基线实验设计:在具有同一个受训练者,同一种实验条件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目标行为实施处理的设计模式。●跨被试多基线实验设计:在同一个实验对象、同一类行为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实验情境实施实验处理的设计模式。O1O2O3O4O5O6O7XO8XO9XO10XO11XO12O13O14O15O16……On研究设计总结A-B一个基线期和一个治疗期,不是真正的研究设计A-B-A-B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线期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治疗期,针对相同被试的相同行为,也称为反向设计。多基线跨行为针对同一个被试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的基线期和治疗期,治疗在不同的行为中错开进行。多基线跨被试针对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被试的相同行为的基线期和治疗期,治疗在不同的被试中错开进行。多基线跨条件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中的相同被试的相同行为的基线期和治疗期,治疗在不同的条件中错开进行。第4章质的研究方法1.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质的研究特点(1)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进行(2)研究者的角色既是研究工具,又是研究主体(以参与观察者身份进入情境;强调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关系;学习者)(3)注重描述性资料的搜集(4)研究的结论的形成方式是归纳法的运用(5)研究结果是描述性的(6).以整体的观点进行研究3.质的研究的操作程序(1)质的研究准备阶段①界定研究问题(确定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