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产业集聚_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_克鲁格曼中心_外围模型新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332Vol.33No.220072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Feb.2007专业化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新发展何雄浪(宜宾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系,四川宜宾644007):,,,,),,,,,,。:;;:F06115;F06219:A:100129952(2007)02O0016O11、专业化产业集聚所反映的劳动分工、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者、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亚当#斯密(1776)视技术进步源自于劳动分工的发展。他在第一章开篇就指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运作或应用中所体现的技能、熟练和判断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并紧接着用制造业的故事加以说明。杨格(1928)认为由专业化分工所导致的报酬递增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劳动分工水平的高低则是由个人专业化水平、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此链条上每个环节中产品的种类数综合决定的。马歇尔(1890)直接提出了分工的/外部性0原理,并将它视为产业集群(产业区)形成的主要原因。虽然传统的分工理论对分工带来的/迂回生产0所引致的对其他行业分工的诱导性需求,促使了相关行业分工的深化和在空间上集中已有较为清楚的论述,但是其分工理论缺乏优美的数学智力均衡结构,并且也难以对/马歇尔困境0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在理论上无法得到主流经济学的重视,逐渐被排挤出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轫于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在主流经济学的标准分析框架下处理产业空间矩阵的发展变化及:2006207201:何雄浪(1972-),男,四川南充人,宜宾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系讲师,经济学博士。#16#其均衡问题,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专业化分工、产业集聚与区域工业化研究的兴趣,迎来了新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的高潮,至今仍有方兴未艾的趋势。克鲁格曼(Krugman,1991)的中心)外围模型主要经济思想是,一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区域,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系,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经济规模越大,集中越明显,运输成本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在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越明显,越有利于集聚。虽然以克鲁格曼为代表发展的标准新经济地理模型对专业化分工、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其稳定状态的均衡结果有着丰富的经济学含义,但是其大多数结论建立在数字模拟的基础上,一些决定着经济活动空间分配的关键的内生变量不能用显性函数的形式加以表达,从而一些特定的参数值便决定了可能的均衡集,限制了CP模型在空间经济分析中的广泛应用。围绕中心)外围模型的可解问题,一些学者做出了有益的探索。Baldwin(1999)认为是资本积累,而不是要素流动引起的需求联系效应导致了产业的集聚,其模型的简洁性得出了许多可供分析的结论。Ottaviano等(2002)发展了利用二次效用函数和线性需求函数的新经济地理模型,从而经过简单的代数运算便得出了可分析的结论。朱希伟(2004)引入部门间人口流动成本和地区间技术差异,认为新兴制造业可以在外围地区形成,并缩小地区间差异,然而其模型忽视了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分工效应。在借鉴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尝试对专业化分工、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关系进行有益探讨,从而演绎出了一个理论模型的发展动态,以期推进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的发展。、)))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新发展¹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地区:地区1(城市)和地区2(农村),地区1是工业区,只生产工业产品,不生产农产品,地区2是农业区,在初始状态下,只生产农产品。工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H,农民为(1-H),地区1和地区2均不存在失业,地区之间存在工资差别,地区内部不存在工资差别,地区1工资为W1,地区2为W2,不失常理性,假设在初始状态下,W1\W2,并且,工人和农民均不存在储蓄,其收入等于支出。地区1专业化生产最终产品工业品M,在这个生产部门内部,有许多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这些生产企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以市场价格PM向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工业品,由于这些生产企业完全同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加总作为一个大的生产企业或部门,最终产品的生产企业或部门采取迂回的间接生产方式,需用中间产品作为自己的投入,中间产品的生产采取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技术。地区2生产农产品A,农产品的生产采取规模报酬不变的直接生产技术,并且,以单位农产品价值作为计价标准,即PA=1。假设产品的运输是有成本的,运输成本采取萨缪尔森的/冰山0交易形式,即运送一单位产品,只有1/S部分到达目的地,(1#17#何雄浪:专业化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1/S)部分在运输途中/融化0掉了,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运输均有成本,工业品为SM,农产品为SA(SM\1,SA\1)。(一)消费均衡。工人、农民的效用不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具有同样的瞬间效用函数,其效用函数形式如下:U=CLMC1-LA(1)其中:CM为工业品消费量,CA为农产品消费量,L为工业品支出份额,1-L为农产品支出份额,L为外生变量。城市工人代表性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可以表述为:MAXU=CLM1C1-LA1,s.t.PMCM1+PASACA1=W1(2)根据一阶求导条件,可得出:CM1=LW1/PM,CA1=(1-L)W1/(PASA)(3)其中:CM1表示城市工人对工业品的需求函数,CA1表示对农产品的需求函数。同理,可求出农村中代表性农民对工业品和农产品的需求函数为:CM2=LW2/(PMSM),CA2=(1-L)W2/PA(4)(二)生产均衡。11工业厂商均衡。假设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需要有n种不同的中间投入品,并且其生产函数采取不变替代弹性形式:Y1=(Qn0x(i)(R-1/R)di)R/(R-1)(5)Y1为最终产品的产出量,x(i)为第i种中间投入品的使用量,R是中间投入品之间的替代弹性(R:1),R越小,意味着最终产品的生产对中间投入品的依赖程度越高,也就是最终产品的生产技术对中间投入品的多样性需求越高。我们在D-S(Dixit和Stiglitz,1977)分析框架下进行讨论,假定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即劳动。企业的生产函数相同,其代表性企业的生产函数为:l(i)=A+Bx(i)(6)代表性企业的利润函数为:P(i)=p(i)x(i)-wl(i)(7)p(i)为第i种中间投入品的价格;w为工人工资。在最终产品的生产中,要求中间投入品成本最小,也即:MINC=Qn0p(i)x(i)di,s.t.Qn0x(i)(R-1)/Rdi=Y(R-1)/Ri(8)根据一阶求导条件,可得出:x(i)=Y1/(p(i)R(Qn0p(i)1-Rdi)R/(R-1))(9)x(i)表示最终产品生产企业对第i种中间投入品的需求函数,从而有:p(i)=(Y1/(Ax(i)))1/R,A=(Qn0p(i)1-Rdi)R/(R-1)(10)针对中间产品生产厂商来讲,要求在(10)式的约束下,其利润最大化,即#18#2007年第2期(7)式取值最大化。假设中间产品的种类无限多,从而p(i)的变化对A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A为常数。根据一阶求导条件,可得出:x(i)=(wBR/(R-1))-R(Y1/A)(11)易能证明Y1=A,从而得出:p(i)=wBR/(R-1)=(1+1/(R-1))Bw(12)假设中间产品的生产不存在进入和退出壁垒,因此在市场均衡时,每个中间产品生产厂商的利润为0,即(7)式为0,易得:x(i)=(R-1)A/B(13)上式中,x(i):0,要求R:1,从而R:1是我们模型分析的必然要求。代入(6)式,得出每个中间产品厂商使用的劳动量为:l(i)=AR(14)中间产品企业劳动的平均产出与边际产出分别为:APL=x(i)/l(i)=(R-1)/(RB),MPL=1/B(15)可见,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的比率为R/(R-1),边际产出高于平均产出,R越小,其比率越大,中间产品生产企业的规模收益递增的程度就越大,因此,R反映了企业规模收益递增的程度。根据D-S分析框架下的垄断竞争理论,每个企业在生产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具有规模经济而不具有范围经济,也就是说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产品种类数等于厂商数量,因此中间产品生产厂商数量,或者最优的中间产品种类数为:n=L1/l(i)=LH/(AR)(16)根据前面的推导,可得出部门最终产出为:Y1=(((R-1)A/B)(LH/AR))R/(R-1)(17)劳动产出弹性(dY1/Y1)/(dL/L)=R/(R-1):1,因此中间产品劳动雇佣量上升1%,最终产品将上升R/(R-1)%,最终产品生产显示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并且R越小,最终产品生产规模报酬递增的程度就越大。21农业厂商均衡。如前假设农产品的生产采取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技术,其劳动的平均产出等于边际产出,农产品生产厂商面临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因此其生产函数可设为:Y2=cl=c(1-H)L(18)农业劳动者的工资为:W2=MR#MPL=PA#c=c(19)(三)市场均衡。由于面临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最终产品工业品生产企业收益等于其成本支出:LW1HL+LW2(1-H)L=HLW1(20)农产品企业收益也等于其成本支出:(1-L)W1HL+(1-L)W2(1-H)L=(1-H)LW2(21)#19#何雄浪:专业化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根据(20)式或(21)式,可推出:W1=W2(L/(1-L))/(H/(1-H))=c(L/(1-L))/(H/(1-H))(22)令k=(L/(1-L))/(H/(1-H)),我们称之为偏离系数,该系数反映了消费者偏好结构与资源禀赋结构的偏离程度。当W1:W2时,必有k:1,这时L:H;当W1=W2时,必有k=1,这时L=0。最终产品工业品市场出清条件为:(LW1/PM)HL+(LW2/PMSM)SM(1-H)L=Y1(23)根据前面的推导,我们有:PM=(1-H)LcL(1-L)Y1=LcB(1-H)L1/(1-R)(AR/H)R/(R-1)(1-L)(R-1)A由于农产品平衡方程必须满足我们的假设条件:PAS1,因此,农产品平衡方程可不予给出。(四)福利分析。由于最终产品及中间产品的生产厂商的均衡利润均为0,因此社会福利的总和等于消费者的福利总和,对消费者的福利分析即代表了对社会的福利分析。我们定义地区1和地区2的实际工资分别为:X11=(PM)-L(PASA)-(1-L)W1=cSL-1A(1-H)/H(1-L)/L[LcB(1-H)L1/(1-R)(AR/H)R/(R-1)(1-L)(R-1)A]-L(25)X12=(PMSM)-L(PA)-(1-L)W2=cS-LM[LcB(1-H)/L1/(1-R)(AR/H)R/(R-1)(1-L)(R-1)A]-L(26)于是X11/X12=kSLM/S1-LA,可见,随着偏离系数k的增加,工业品运输成本的提高,或者农产品运输成本的下降,工人的相对效用水平得到提高,特别地,当两地名义工资相等、SA=SM=S时,X11/X12=S2L-1,因而,在此情况下,如果工人的效用高于农民的效用,则必须有L:015。进一步分析,当L:AR/H时,有dX11/dR;0,dX12/dR;0,因此,在劳动投入不成为限制因素、A与H不变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程度与消费者的效用成正相关变化,反之,则反是。、、为了集中考察劳动力流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我们假设SLM=S(1-L)A,即消除了产品运输成本对相对实际工资水平的影响,从而,地区间的名义工资率之比等于实际工资率之比,名义工资率高的地区意味着实际工资率也高。当农民转移到城市以后,由于技术溢出的地理邻近性,特别是隐性知识面对面交流的异常重要性,假设农民转移到城市经过一段时间的自觉学习后,掌握了与城市工人同样的现代工业生产的技术能力,当然,这一段时间我们可以认为非常短,以至于不会影响对本文问题的分析。另外,考虑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