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院、系(所)_________________任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考试委员会(小组)姓名职务主席委员考试课程考试时间考试方法考试成绩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制自然辩证法中医,民族科学的瑰宝——论中医科学性摘要:在中国漫漫五千年历史岁月中,中医经历了诞生、发展、传承不同阶段。它以独特的“气”“阴阳论”“五行论”为理论基础,以自然哲学理论作为指导,以人作为观察研究对象,并在漫长历史用无数的实际案例证明了其科学性。中医与自然辩证法两者均认为,人与自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并非简单单一的串接,而是两个体系间存在复杂紧密的联系。从自然角度来看,中医理论与自然辩证法不谋而合,进一步证明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1.自然辩证法思维自然辩证法其核心模块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主要是探讨自然界的本质及其演化发展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则主要探讨了科学技术的性质及其一般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其核心理念认为,世界的辩证统一。这与中医的核心理念相同。恩格斯曾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2],“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是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2]。中医则同样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医与自然辩证法在人与自然的联系这个点上不谋而合,他们都强调人与自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并非简单单一的串接,而是两个体系间存在复杂紧密的联系。自然科学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自然观,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伦理价值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原始文明时期,人与自然是自然的统一、原始的协调、低层次的和谐;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是基本和谐;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则处于主客二元对立的局面,并由此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恩格斯提出:“任何特殊相对的运动,即这里在一个运动着的天体上的个别物体的任何个别运动,都是为了确立相对静止即平衡的一种努力。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2]这种世界流动化以达到平衡的观点,也是中医的重要基本思想。2.中医基本思想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把人体看做是气、形、神的统一体,以“辩证论治”的原则,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中医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世界在流动中达到平衡,阴阳在变换中实现平衡。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由阴阳两极构成。正常情况下,人或自然的自身阴阳“此消彼长”处于动态变化从而实现平衡。而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不仅仅使得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人类也出现了各种疾病,从中医角度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不平衡破坏了人类自身”阴阳”平衡,人体的各种病症都来源于阴阳的失衡,即呈现病理状态。在本质上,中医与自然辨证法都认为人自然辩证法与自然之间存在复杂紧密的联系,并且人与自然都处在动态平衡之中,一旦平衡受到破坏,那么人类自身和自然就会受到相应的破坏。由此看来,中医是符合自然辩证法的,具有科学哲学的主要特征。中医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正如学者所说:“中医学的概念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不是客观规律本身,而是反映人们头脑中的认知成果,是关于生命运动的不同层次认识成果的综合和统一。”[3]中医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发挥不同的功能,从而实现人体功能,这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正如自然辩证思想所强调的一样,人与自然是两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自然界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其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作用人的身体,而机体则产生相应的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辨证论治”中的“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而“辩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收集信息,再通过分析、结合经验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关系,从而概括、判断某种性质症状的过程。“论治”则是更具辩证分析的结果、结合经验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认识疾病到治疗疾病的过程。3.中医科学性讨论近代,随着西方民主、科学和医学传入我国,迫使中医面临巨大挑战和冲击,但是中医在中国医学和百姓生活中仍然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尽管如此,国外许多国家至今未认可中医的科学性和医学性,甚至鲁迅先生将中医定义为“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在西方医学在全球扮演者主角的现代社会,关于中医的存废问题已经讨论了近乎三个世纪。中医学与古代自然哲学水乳交融,因此始终无法将中医明确定性为科学或是伪科学。但是由于人体的高度复杂性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渗透和影响,中医的认识充满随机性、灵活性、模糊性等不确定[4]。因此,学术界关于中医其科学性的讨论仍然是热门话题。中医起源并立足于古代科学,而古代科学突出的特点是:以直接观察位基础,采取直观辨别的方法,探索自然的奥秘,缺乏科学实验的论证,对自然现象只能做出猜测或主观臆测的说明[5]。这与现代科学存在很大差距,然而这种水平差距主要是由认知水平、技术条件等原因导致,而不能因为水平存在差异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或将其称为”伪科学”。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与古代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起来的,因而带有了较强的哲学思维。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就是直观观察,根据观察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假说、研究假说。中医是从认识人类身体功能变化规律并总结经验规律的角度,从整体上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它是通过对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探求其内在的机理。而西医则是用“还原论”的方法把人体系统分解为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对于人体的疾病也能从发病的病因、病机、各种现代的实验室检查,到最后明确的病名诊断,对于普遍接受现代教育的人们当然更能接受西医[6]。虽然中医与现代科学的特征并不相符,但是这也不是判定中医科学与否的评判标准。对一门学科自然辩证法科学性的判定,必须综合考虑该门学科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多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特征。中医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生命体征的人,探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现象,揭示的是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目的是为了增进人体健康,预防治疗疾病。尽管中医的致病机理并没有深入到围观层面,但是中医从诞生到发展的漫漫千年岁月中,中医经受住了考验,无数次用实际案例证明了其科学性,许多疾病都在中医的治疗下得到好转,在古代和现代社会中,中医增强了人体健康,提高了生命质量,疗效是有目共睹的。这符合了自然辩证法中科学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中国通过”实践”经验,根据直观观察、直觉判断和反复推理,从而总结经验,这将中医的”经验性”特征展露无遗。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医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中医得到的结论是系统且明确的,彼此联系,相辅相成,互不矛盾。中医理论的形成,是从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中医临床上已经证明了中医的规律性和实践性,并表现出部分的真理性[7]。中医是“以中国古代社会为背景,以中国古代哲学、古代科学为理论和方法武器,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说为核心形成基本的理论体系,以“辩证论治”为基本诊断、治疗体系,以中药、方剂、针灸、气功等为主要治疗手段,并包括以两千多年临床实践为基础形成的各家学说和名家经验。”[8]由此可以看出,中医的诞生和发展都并不是以客观物质实体作为基础,而是许多自然哲学和抽象思维联合作用的结果,因而中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实证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中医在结论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上还有待加强,虽然中医这一命题很难证实其科学性,但是也很难证实其伪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正在向着科学理论方向发展。4.总结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诞生到今天,已有上千年历史。它是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时代里,人们为了生存繁衍总结出来的经验办法。中医是古代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平衡的学科。从自然性和社会性来看,中医符合我们对科学的认知,但是由于中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技术水平和社会认知水平的影响,从而使得中医在严密性和逻辑性上存在缺陷,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医学水平的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终将被证实的,是不可置疑的。尽管如此,中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是如履薄冰,中医应当在质疑声中不断谋求发展,吐旧纳新,结合现代西医科学的技术手段,在原有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改良,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5.参考文献[1]黄文钦.从自然辩证法看中医的现代合法性身份[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022):118-9.[2]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1.[3]任秀玲,张素琴.中医理论的逻辑体系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1996,15(4):3-5.[4]张宗明.中医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0,21(11):47.[5]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6]吴艺青,杨继兵.浅论中医科学性[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2,24(21):345-6.自然辩证法[7]张瑜.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J].科学咨询,2010,1):59-60.[8]祝世讷.经典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J].中华中医药杂志,1986,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