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5: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一、考情解读1、命题趋向与备考策略近几年高考在本单元的命题趋向是给出材料(文字或图表),从多角度考查。涉及案例繁多,选材并不完全源自教材,难度逐渐加大。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科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且现实意义极强,复习中应强化图表文相结合,抓核心知识,理顺各种因果关系。2、考纲要求⑴区域的含义⑵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⑶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⑷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⑸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⑹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⑺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⑻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⑼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二、考点剖析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区域差异的表现:不同区域对比:自然条件——位置(经纬度、海陆等)地形、气候(类型、特点)水文、土壤、植被矿产等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工业生产类型和布局联系方式及通达性文化景观(如民居建筑)和文化行为例:中国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地带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2三大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发展条件:地势低平、气候湿润交通便利,城镇化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合理,科技文化水平高矿产贫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技术创新中、西部经济地带:发展条件:气候干旱,日照充足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第一产业比重大,科技文化落后矿产丰富,能源充足生态问题突出发展方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教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巩固和发展农牧业基础,发展边境贸易、农牧产品加工和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建设为我国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同一区域不同历史阶段对比:人类发展阶段人类主要活动区本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采集狩猎阶段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动植物的分布(人地基本协调)农业社会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等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人地矛盾逐渐加大)工业社会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尤其海运)的地区矿产、交通(人地矛盾突出)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环境质量【例】(2004江苏地理)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的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双选)⑴、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相应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A.气候变化B.兴修水利C.毁林开荒D.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⑵、下列关于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地区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B.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C.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⑶、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A.沙尘暴B.泥石流C.水土流失D.台风[解析]:⑴、首先确定该题问的是哪个地区: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相应地区,即我国北方地区的大部分和西北地区的绿洲地带。在此历史期间,该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且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所在地。因为人口众多,人地矛盾尖锐,对植被破坏很严重。其中毁林开荒、营造宫殿和陵墓等行为是使当地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3⑵、图中a地区为东北的长白山地区,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b为我国东南林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c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植被稀少;d为雅鲁藏布江谷地林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在东北林区。⑶、e地区为我国西南地区,这里山高谷深、地形复杂,若森林植被破坏,易诱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较易造成水土流失。[答案]:⑴、CD⑵、AB⑶、BC2、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主旨: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生活质量。水土流失:成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③开矿等对策: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推广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④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秆还田典型分布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带、东北部分地区【例1】(2006上海地理)我国科技人员在横断山脉某地区进行了山地水土流失研究,得到下表数据。⑴、我国科技人员在横断山脉某地区。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降雨量与径流量关系为A.相同的降雨量,人工林地的径流量是非林地的20%B.当降雨量增加约86%的时候,人工林地径流量增加3倍C.径流量与降雨量具有线性函数关系D.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大小具有相关性⑵、根据上题表格数据可知,降雨量与土壤侵蚀量关系是A.相同降雨量,人工林地的土壤侵蚀量大于非林地的B.相同降雨量,非林地的土壤侵蚀量大于人工林地的C.降雨量增加l倍,土壤侵蚀量相应增加l倍D.降雨量增加l倍,土壤侵蚀量相应增加l倍以上[解析]:由表可知,径流量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加,二者具有相关性,但绝非线性关系;相同降雨量,非林地的土壤侵蚀量大于人工林地,两者具有相关性,但也非线性关系。[答案]:⑴、D⑵、B土地退化(荒漠化、盐碱化、沿海地区盐渍化等):荒漠化:成因:自然原因①地处内陆、降水少;②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③鼠害、蝗害等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交通线等工程建设措施不当对策:①立法保护、加强管理,禁止乱采乱挖(如乱采发菜);②退耕还林、还牧③控制载畜量、发展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④营造防护林(如三北防护林)4典型分布区:西北地区(新、青、蒙等)【例2】(2007江苏地理)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人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图18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⑴、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⑵、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径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⑶、弱水下游流人甲、乙两湖,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⑷、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与防治等国土整治方面的基础知识。由材料和图可知:弱水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一条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较丰富的原因是临近的祁连山冰川面积较广、融水量大;而内流河的的萎缩与荒漠化密切相关,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评价自然条件通常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五要素入手。[答案]:⑴、西北干旱与半干旱⑵、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⑶、中上游用水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植被破坏)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工程措施(设置沙障等)⑷、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盐碱化:成因: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如华北平原的春秋季节);②地形低洼,土壤盐分向地表集聚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如只灌不排、大水漫灌)对策:引淡淋盐、合理灌溉(井排井灌、喷灌、滴灌等),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典型分布区:华北(黄淮海)平原、宁夏、河套平原(灌溉农业区)地面沉降、沿海地区盐渍化:成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以至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对策:控制地下水用水量、雨季回灌、跨流域调水等典型分布区:我国北方分布广泛5湿地围垦与保护:成因:土壤酸化与其他形式的污染;围湖造田、围垦滩涂,把沼泽湿地改建为鱼塘、农田等生产用地;滥捕野生动物等对策: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专门的湿地保护区,依法加强管理,严禁盲目围垦典型分布区:青海三江源、东北平原、珠江红树林等【例3】(2007上海地理)读下列图文资料,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湿地一般是指陆地中永久或暂时的天然或人工水域,以及陆地和水体交汇处,有暂时或永久浅层积水的过渡地带,—般水深不足6米,如沼泽、滩涂、湖滩、湿草地、浅水湖泊等。湿地主要具有调蓄水量、调节气候、灌溉垮水、水产养殖、旅游观光、保护物种等功能,其生态价值居各类生态系统之首。目前,长江三自洲地区正在兴起一股“湿地热”,城市发展理念也在更新,从追崇高楼林立向争相恢复湿地、建设湿地公园转变。⑴、苏、浙、沪三省市形成湿地的有利自然条件是、、等。⑵、比较江苏、浙江两省,湿地公园较少的是省。该省湿地公园较少的自然原因是。⑶、湿地公园建设投资高,全国现已部分建成、新开建及正在规划中的湿地公园共51个,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就占16个,其社会经济原因主要、。⑷、图中湿地公园,属于湖泊湿地的有,属于河流湿地的有,属于滩涂湿地的有(每空各填一例)。⑸、按湿地的含义,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除了图中标出的湿地公园外,还有由农业生产形成的大面积人工湿地,如;以及由城市建设形成的人工湿地,如。⑹、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课题,一是“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研究”,二是“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旅游观光功能研究”。请你在上述两个课韪中任选一个,确定资料收集的内容和途径。请在括号内打“∨”选择课题: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研究()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旅游观光功能研究()内容:途径:6[解析]:本题围绕着生态环境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来考查学生对湿地的利用、保护、分布作用以及影响因素。[答案]:⑴、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海岸线长(任答三点)⑵、浙江山地丘陵多、平原少⑶、经济发达(或城市化水平高)生态环境意识较强过度樵采(植被破坏)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工程措施(设置沙障等)⑷、例:绍兴镜瑚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例: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周例:慈溪杭州湾湿地公园⑸、水稻田(或鱼塘等)大型绿地中的人工湖⑹、“生物多样性”课题举例:内容:植物(或水生生物、鸟类等)的类型、数量鸟类及数量的季节变化(或年际变化)途径:观察(或文献查阅)“旅游观光”课题举例:内容:游客数量(或游客构成等)的时问变化游客数量与湿地生态变化的关系途径:观察(或问卷调查)㈡、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资源开发与调配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主旨:应强化探究或规划的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探究过程:整治措施:资源开发如:开发水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产业开发如:因地制宜发展电力工业、农业、旅游业等生态环境建设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季风区河流(外流河)的开发与治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下游泥沙淤积、堵塞河道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旱涝频发综合治理措施:源头等生态脆弱处应注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落差大、水能丰富处应注意梯级开发、兴修水利河道弯曲处应注意固堤、取直,防洪、分洪、泄洪河道宽阔处应注意疏浚河道,发展航运【例4】(2007山东文综)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图12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13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14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7⑴、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⑵、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⑶、指出图13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⑷、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方面的必要资料?[解析]:⑴、根据气候直方图,能判断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雨季长;河流水量丰沛,汛期也比较长。冬季降水少,河流水量减少;从地形图分析,这里处在低山、丘陵地区,南部有平原、湖泊。河流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从土地利用类型图来看,该地森林覆盖率较低,甚至有岩石裸露,河流应该有较大的含沙量。⑵、对于河流的开发利用,主要是考虑水能、航运、旅游等方面,根据各支流在等高线图上的表现,进行分析判断。B支流流经山区,有较大的落差,上游有瀑布;同时有一个面积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