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书报告摘要:《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回顾分析了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了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学科从设计到科学,城市规划者从技术专家到协调者的两大范式转变。学习经典规划理论,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颇具挑战。通过阅读本书,使我深刻了解到西方城市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对自身城市规划理论知识的储备也有很大帮助。关键词:1945年后;城市规划理论;流变Abstract:The1945yearsofthetheoryofwesterncityplanningrheologicalreviewedthedevelopmentofthewesternurbanplanningtheoryafter1945,andpointsouttwobigparadigmshiftthattheurbanplanningdisciplineintheprocessfromdesigntoscience,urbanplannersfromtechnicalexpertstocoordinator.Learningclassicalplanningtheory,forthecityplanningstudentsitisveryimportant,anditisachallenge.Byreadingthisbook,Ideeplyunderstandingtothewesterncityoftheorydevelopmentcontext,totheirowncityplanningtheoryknowledgeofthereservesaremeaningful.Keywords:after1945;urbanplanningtheory;rheological城市规划发展的真正成熟的阶段是在二战以后,西方不同的建筑师、规划师、学者相继提出了许多观点各异的规划理论,但仍缺少一部能够讲述二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如何演变的著作。《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一书的阐述,对于那些渴望了解西方战后城市规划理论发展演变历程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该书作者回顾分析了西方战后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我认为作者采用的是以时间段和理论观点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主要理论出现的先后划出不同时间阶段。因为主要的理论观点在历史上的发展并非转眼间更替的,所以在一个时间段里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探索和主要理论观点,而一种理论观点可以跨越几个时间段。该书包括4个部分共9个章节。通观全书,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城市规划活动与支撑其的规划理论之间存在这么一种发展关系:在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人们对想要创造的环境类型做出价值判断,这样的价值判断产生出相应的城镇规划实践,然后实践活动引发出支撑其发展的规划理论,这样的理论又进一步如何去引导更好的实践活动,再进一步实践活动又突破现有的理论支撑……总之,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1.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二战后城市规划概念的构成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1)城市规划是物质空间形态规划以与社会、经济规划相区别;2)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核心,被认为是建筑设计的延伸;3)城市规划涉及到编制“总体”规划或规划“蓝图”,这种蓝图应以统一的精细程度表达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形态结构,形成“终极状态”规划,同时对建筑或其他人工结构环境进行设计。与以上观点相应的内容是城市规划是一种“技术”行为,这种行为本身不是政治性的,或者至少它不带任何特定的政治价值观或承诺。大多数城市规划从业者是“建筑师出身的规划师”。同期的城市规划理论因此主要集中在城市设计方面。二战后规划理论的准则提出的背景是激进的社会变革和保守情怀的文化。规划的基本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关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理论,一是关于城市规划寻求创造何种城市环境的理论。以上理论可以通过当时盛行的四项规划准则得以说明:1)乌托邦式综合规划。希望能够通过物质和设计的城市规划将所有的问题都一块解决,并普遍抱有进步思想,认为应当将历史发展形成的现状城市进行全部或大部分清理,为新的城市发展让路;2)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对未来城市抱有渴望乡村田园景象;3)关于城市结构秩序性的看法。主张适应现代汽车交通方式的城市分散发展和道路依交通性质分类的原则,以及对城市土地进行间接明确的功能分区,并以能够自给的乡村般自治社区为基本单元建构树状结构的城市结构观点;4)关于规划目标共识的假设。认定以上准则都是“常识性”准则的假设基础上,认为城市规划目标是特定的公共利益,城市规划实践是实现规划目标的技术过程,规划蓝图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方式,城市规划理论为此主要集中在对城市选址、规模与布局、城乡平衡、以及内部结构的研究等方面。在书的第三章中,作者对以上关于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指出了每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对缺乏对城市现象多样性和复杂性全面和深入认知的批判,对其假设物质环境能够决定社会生活质量的物质决定论的批判,对规划者自以为了解社会需求并因此以技术标准替代价值判断的批判,对大规模清除城市贫民窟和建设新城过程中的重视物质环境而忽视社会问题的批判,对蓝图规划过于详细以致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变化需要并因此可能不合理地侵犯一些地区的发展权利的批判等。2.1960年代的规划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末期,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规划理论。一个是基本上源自物质空间规划理论的“系统规划理论”,城市规划要处理的是环境,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系统。另一个是“理性过程”规划理论,是一个有关规划过程,特别是有关将规划作为一个理性决策过程的理论。系统规划理论将城市规划定义为系统分析和系统控制的一种形式。城市被看成是不同区域位置的功能活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复杂系统。这个理论包括五大特征:1)进行城市规划前必须首先进行系统调查以了解城市是如何运行的;2)系统内的任何部分改变都将影响到其他部分,所以应当对新发展可能对其他地区和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3)系统理论将重点放在功能活动、城市活力和变化上,提出需要有更强适应性的、灵活的规划;4)将城市规划看作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情形下持续的监视、分析、干预的过程;5)从经济和社会方面考察城市,而不仅仅从物质空间和美学方面研究城市。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将城市规划视为一种专门的方法,用以发现那些实现目标的政策,以及为此所应当采取的行动。由此发展形成了界定问题/目标——确认比选规划方案/政策——评估比选规划方案/政策——方案/政策的实施——效果跟踪5个主要阶段的城市规划理性过程理论。这两种理论的显著区别在于系统理论关注的是规划活动的目标,是实质性的规划理论;理性过程理论关注的是规划活动的过程或程序,是程序性的规划理论。早期的激进现代主义和乌托邦综合式的城市规划实践引发了广泛的城市抗议活动,导致人们对城市规划本质的进一步反思,认为它更接近于政治,而不是技术或者科学。理论研究也由此开始更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中的政治问题。这是作者所提到的“规划是一个政治过程”。3.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规划理论1970年代初期,对于城市规划的本质形成了建有政治内涵的系统和理性过程的普遍共同认知,人们一度认为已经解决了城市规划的根本性问题。但这个理论很快又受到新的批判。即对“空虚”或“空洞”的批评。批评者认为程序规划理论,尤其是理性过程规划观,对现实的规划没有丝毫建设性,他仅是“抽象的”或“形式化的”,这是它为什么空虚、空洞的真正原因。规划理论应当是关于规划实践的理论,而不是用理想化的术语来表达关于理性决策可能或应当如何。城市规划理论应当在揭示规划实践的效果和角色方面取得发展。城市规划效果成为1970年代后半段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争论内容。对城市规划实践的有效性的评估不能脱离规划运行所在的市场政治经济环境,这是1970年代的一个重大理论发展。此期间另一个理论观点崭露头角,政府及规划工作是与自由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这个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彼此孤立。这种方法带有马克思历史唯物的政治经济思想。引发了关于社会经济基础是否决定“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以及政府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资本生产模式所决定的激烈争论,导致不同理论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理性规划理论关于理性规划模式忽视了对城市规划和政策是如何实施的这一问题的批判。规划的有效实施与人们的相互交流和协商技巧紧密相关及城市规划的本质被认为是“交往行动”。使得城市规划的实施理论得到显著发展,出现了交往规划理论等。作者在书中说道,这一理论发展新趋势在本质上仍然与民主和参与模式的规划理想紧密相关,寄希望是由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群体共同参与并实施规划,而不仅仅是强权行动者。发展有关规划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研究规划实施理论的学者都认为,城市规划不是一项在真空内运作的、脱离周围世界的自治性活动。但两者的观点又有显著差异。对于在资本主义背景下,城市规划者是否应该在实践中与市场进行实用主义的合作,以及为了达到某些关键性目标而在规划理想上进行妥协成为争论的中心。1970年代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和高水平国家福利带来社会负担问题,战后西方国家发展的中间道路模式受到批判,以保卫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主张得到发展,在1970年代末期迎来了新右派运动。1980年代,以英国的撒切尔主义和美国的里根主义为代表,古典自由主义的复苏开始遍及欧洲和北美并随苏联解体加快。此时城市规划理论的新进展主要由整体理论和规则理论。自197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规划理论的整体发展趋势还明显地转向对公共部门规划所面临主要问题的讨论,并因此导致以问题为核心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阶段特征。1980年形成了5个主要议题:城市经济的衰退与复苏;社会不公正现象与机会平等;全球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的美学品质;地方的民主管理与“公正”规划。4.结论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以“范式”理念的内容为开头结合范式变化讨论了关于1945年以来城市规划理论的两个最主要的变化。关于“范式”这个词是由托马斯·库恩首先提出来的,是指描述科学史中理论观点的主要转变。他认为范式的变化是根本性的变化,在科学史上很少发生,任何既定的范式一旦建立,将全方位重塑科学界关于某些方面的观点,其趋势将延续几个世纪。其中作者提出了1945年以来城市规划理论两个最主要的变化。其一是从传统的城市设计转变为系统理论和程序理论,即从设计到科学。其二是规划师角色观念的转变,即由技术专家转变为“沟通者”。最后,作者介绍了战后西方思想文化的根本性变化——从“现代主义”至“后现代主义”的变化。最后作者提出,当前城镇规划理论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关于环境质量的更优理论,而城镇规划实践将有助于把它变成现实。5.小结:全书以时间为序对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进行了疏理,其中虽然是对西方规划理论的分析,但其规划理论和规划思想依然对我国的规划实践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我国城市规划正处于转型的过渡时期。西方多种思潮对国内规划理论的冲击,使整个规划理论界开始了反思和重新探索。在数学模型基础上提出的城市系统论,逐步引导整个城市规划往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但同时对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设计的重视,也使整个城市规划朝着科学和艺术两个不同的领域方向发展。在实践中探讨城市规划人员在规划中的作用,强调公众的参与,政府的引导和规划人员的协调作用,是国内规划理论中“城市管治”的核心,政府的控制行为逐步减弱,更加注重实际中公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