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背景知识横向联系: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促发帝国主义对世界市场的瓜分,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第二、亚洲一些国家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开始谋求走西方的政治经济道路,如中国、印度。•“觉醒”:不再是本能的反抗(民族独立),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方向——发展资本主义!•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然性: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孙中山(1866—1925)甘地(1869—1948)凯末尔(1881—1938)基本要求: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寻求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发展要求:评价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近代中国主张制度变革的两大政治派别比较派别代表阶级属性方式受启国政治目标结果维新派康有为资产阶级改良日本君主立宪制失败革命派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民主共和国有成功有失败(一)从“医人”到“医国”1)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一、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二)从“改良”到“革命”1、原因:2、投身革命事业:①建立兴中会:1894年——标志着他开始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②创立同盟会:1905年1)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纲领:3)意义: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其宗旨是“振兴中华”以改变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所谓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也。……所谓地能尽其利者,在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也。……所谓物能尽其用者,在穷理日精,机器日巧,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也。……所谓货能畅其流者,在关卡之无阻难,保商之有善法,多轮船铁道之载运也。——《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孙中山1887年9月,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孙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BACK同盟会总部南洋支部欧洲支部檀香山支部美洲支部1)组织:成立同盟会2)思想: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论战3)军事: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③领导辛亥革命A、前期准备:论战的内容:1、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2、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B、武昌起义:1911、10、10革命成果之一④成立中华民国:1912、1、1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成果之二(内容、性质、意义)革命成果之三C、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D、革命的历史功绩⑥辞去临时大总统:关切国家民族利益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1)历史功绩: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①性质:②历史功绩A、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B、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里程碑2)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或资产阶级由于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材料三:中国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材料四: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的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在当时有何重大意义?(2)材料二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3)材料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4)材料四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主权在民。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三权分立确认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法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实行责任内阁制。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你如何看待《临时约法》?意义:①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③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局限:①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②没有规定反帝反封的民主纲领;③没有规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目的:维护共和政体,限制袁世凯独裁内容:B、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C、确立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主权在民,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体现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权利限制袁世凯权利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实现了民族和民权”是否正确?☻(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主义”,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2)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通过了宪法,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所以,“民权主义”并没有完成。刀大杀人多(三)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①原因:②国共合作的实现:③合作基础: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旧三民主主义为指导)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中共的帮助⑦捍卫民主共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新三民主义”④确立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⑤建立黄埔军校,创建军队(四)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⑥孙中山抱病北上,不幸逝世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③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愈挫愈勇的系列革命斗争⑤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名称起因经过结果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第一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刺杀宋教仁善后大借款袁世凯复辟帝制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参加孙中山于1917年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20年底,他在广州重组军政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涣散而失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总理遗嘱告诫国人:“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积四十年之经验”是指什么?①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出路②依靠军阀是没有出路的,要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联合一切力量1924年6月,孙中山与蒋介石(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在黄埔军校合影黄埔军校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发展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①不反帝→反帝②反满→民族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①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②民权普遍平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更多关注农民和工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平分土地新三民主义的评价•A、进步意义:•1)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2)新三民主义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国共合作的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B、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图为孙中山先生遗容。1925年在北京各界群众集会哀悼孙中山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各国使节、各界群众前往送殡,队伍长达3公里。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投身民主革命创建同盟会开展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捍卫民主共和斗争促成国共合作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1.从“医人”到“医国”2.从“改良”到“革命”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孙中山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知识·总结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上的讲话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1、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2、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3、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4、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孙中山精神情景分析民国中学生心目中的伟人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又崇拜孔孟呢?⑴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⑵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乙:封建传统仍有影响。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