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篇133第3讲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3讲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答案速填】①气候②植被覆盖③城市化④气候⑤水源⑥市场⑦改革开放⑧人口⑨生态环境【主干回顾】【核心精华】1.流域开发分析思路:(1)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自然因素分析思路地形起伏状况决定水能和航运的价值以及开发利用难易度气候降水多少影响到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影响到汛期长短水文从水系特征、河流含沙量、汛期特点、流量大小及结冰期状况分析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等(2)流域人文特征分析。流域的人文特征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及分布特点、城市密度及分布特点、交通及分布、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生产特点、城市化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3)流域内的主要问题。①自然地理特征涉及水旱、洪涝灾害。②工农业生产活动及社会经济活动涉及生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浪费问题等。(4)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流域内的优势资源决定开发方向,流域的治理主要针对水旱、洪涝灾害和人类不当的资源开发采取措施。2.东北地区内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热点考向一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整治【典题1】(2014·金华十校联考)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等高线(单位:米)。材料二《现代汉语词典》:“泾渭分明”指的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1)简析河流在A、B两地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2)从地形、地质、水文特征等角度简析渭河干流图示河段不宜建设水电站的原因。(3)简要说明渭河浑浊的人为原因。【审题·解题·悟题】【获取和解读信息】1.图表信息:信息1:渭河、泾河的地理环境。北部是黄土高原,南部是秦岭,渭河流经渭河平原,泾河流经黄土高原注入渭河。信息2:A处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谷地。信息3:B处是地势开阔的渭河平原。2.材料信息:信息1:信息载体之一为“等高线地形图”。信息2: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是由于两河流含沙量有差异。3.题干信息:第(1)题:“塑造”作用是指河流对地貌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第(2)题:“简析”就是回答出建设水电站的主要区位条件。第(3)题:“说明”就是分析渭河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调动和运用知识】(1)流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流水的侵蚀作用:在上游以“下切”为主,河谷加深,形成“V”谷;在中游河流因侧蚀加剧,河床加宽;在下游河流以侧蚀为主,形成“凹”谷。②流水的沉积作用:在上游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在中游河流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在下游河口处形成河口三角洲。(2)水电站修建的区位条件。①坝址:选在峡谷出口处;地质坚实。②水量:集水区域广,水量大。③地形:落差大。【解析】第(1)题,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就是要求从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一角度分析流水作用,河流对地貌的影响可以直接从图中等高线读出,河流流速变化可以从图中河流的落差分析得出。第(2)题,本小题其实是考查水电站建设的区位条件,从河流落差大、水库修建方便、水量稳定、地质稳定性等方面回答。本题可以根据渭河干流流经区的等高线特点分析出渭河干流落差和水文特征。第(3)题,解答本题需结合渭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来分析河流含沙量的多少。答案:(1)A处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沟谷地貌;B处河流水流平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河谷冲积平原(2)地处渭河平原,地势平坦,落差小,水力资源不丰富;地处平原,不利于建大坝;断层下陷地区地质条件不稳定;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严重。(3)渭河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加上生产生活废水的大量排放,因此河水是浑浊的。【方法规律】影响水力资源主要因素的分析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流量的大小,一般流量越大,径流量越稳定,水力资源越丰富;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越丰富。水量和落差的大小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热点考向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典题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审题·解题·悟题】【获取和解读信息】1.图表信息:建三江的地理位置特征:接近48°N,纬度高;被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挠力河环绕;面积较大;位于中俄边境。2.材料信息:建三江区位优势:人口密度较小;环境优美;水源丰富、优良;土壤肥沃;农业技术先进等。3.题干信息:第(1)题:分析环境优良产生的原因。第(2)题:推断气候对农作物病虫害的抑制作用。第(3)题:探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第(4)题:分析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调动和运用知识】(1)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①自然方面:平原面积广,有肥沃的黑土分布;降水丰富;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大量湿地分布。②社会方面:人均耕地多;土地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提供机械;生产率高;市场广阔;交通便利。(2)农作物病虫害少的原因分析。①自然原因:气温低,不利于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虫害的天敌多。②人为原因:大量使用杀虫剂和抗病毒药物;培育抗病虫害农作物品种。(3)东北大米质量优的气候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再加上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因此品质上乘。【解析】第(1)题,建三江开荒历史短,且地广人稀,人类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相对较少。第(2)题,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不利于害虫的生长繁殖。第(3)题,结合材料中“土壤肥沃”“精准施肥”进行分析即可得出原因。第(4)题,“中国绿色米都”说明水稻质量好且商品率高。围绕这两个方面分析原因:质量好与当地环境质量、现代技术生产有关;商品率高与单产高、地广人稀等有关。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方法规律】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分析思路(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或建设商品性生产基地)。(2)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4)科技兴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5)推进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6)积极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意识。(7)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热点考向三工业化与城市化【典题3】(2013·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材料二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主要体现在。(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审题·解题·悟题】【获取和解读信息】1.图表信息:信息1:江苏省“一带两轴,三圈一极”的地理分布和各区域城镇化水平。信息2: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从1998年到2011年各自城镇化水平的时间变化和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比较。2.题干信息:第(1)题:分析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差异及成因。第(2)题:城镇化进程的描述。第(3)题: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第(4)题:城镇化发展的措施。第(5)题: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调动和运用知识】(1)不同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差异。①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②经济落后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2)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①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②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经济力量有限,没有能力治理污染,并且分布分散,使污染扩散,危害更大。③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着城市相对规模小、难以起到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缺少特大城市等问题,而且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严重制约江苏省的经济发展。(3)江苏省为解决这些问题而采取的措施。①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市化进程:江苏省打破旧体制下的行政区划,撤并乡镇,增强城市的带头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②“做强、做大、做优、做美”四大中心城市——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组团式”发展城市群,建设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③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④保障进城农民的利益。【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点:弄清江苏省苏北、苏中、苏南城镇化水平的差异,各自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理解“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所指的含义,并明确各自的发展优势及特点。第(1)题,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低,所以城镇化水平由南向北逐步降低。第(2)题,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可以从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和速度快慢等方面分析。第(3)题,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距离上海较近;规划淮安增长极能带动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第(4)题,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质量的提高。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途径主要有: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5)题,苏南地区属于沿江城市带,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应选择②;苏中地区距离长江三角洲核心区的距离近,应选择③;苏北地区位于两大城市发展轴上,应选择①。答案:(1)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2)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3)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4)质量(内涵发展)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5)②③①【方法规律】区域城市化发展差异分析的两个角度(1)空间差异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区域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如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由苏南、苏中至苏北呈阶梯状递减的特点。(2)时间差异分析。城市化的时间差异主要表现在区域城市化的起步时间早晚和水平、发展速度和目前城市化水平状况,如:①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城市化起步由早到晚,水平由高到低。②城市化发展速度苏南要高于苏中和苏北。③目前苏南地区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