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歌剧的诞生与发展与正歌剧改革的关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喜歌剧的诞生与发展与正歌剧改革的关系作者:杨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1期摘要:18世纪的欧洲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受“启蒙运动”和“狂飙运动”的影响,欧洲音乐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表现在歌剧创作方面。这一时期,诞生和发展了喜歌剧,正歌剧受于压迫,也进行了自身的改革。喜歌剧的诞生与发展和正歌剧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关键词:喜歌剧;正歌剧;改革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04-01一、社会历史背景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大变革的前夕,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改变现状,欧洲各国人民都在为瓦解封建社会,建立新的政治经济体制而努力。政治经济上的斗争首先表现在思想领域,这时法国出现了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启蒙主义者,他们主张在人民群众中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意图通过这些来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当时的历史任务,向人民群众进行民主自由的启蒙教育。他们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这一启蒙运动迅速得到大多数群众,特别是新兴市民阶层的广泛支持,并进而波及全欧。很快,在德国就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封建主义、争取个性自由的“狂飙运动”。欧洲其他国家也都纷纷响应。在“启蒙运动”和“狂飙运动”的影响下,欧洲音乐变化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影响着整个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二、时间上的关系——并非偶然歌剧17世纪诞生于意大利,经过百来年的发展,到18世纪初叶,形成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那不勒斯正歌剧的统一形式。意大利正歌剧曾红极一时,受到宫廷贵族的热烈追捧。这类歌剧的题材多取自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故事,剧情经常表现错综复杂的王公贵族的爱情生活。写作手法基本定型:咏叹调和宣叙调有明确的分工,咏叹调基本由阉人歌手演唱,歌手可随意炫技,宣叙调主要陈述剧情的发展。这类歌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炫耀华丽、高超的声乐技巧。到18世纪20、30年代已基本定型,停滞不前。正当意大利正歌剧停滞衰退时期,新兴资本主义出现了,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由于受“启蒙运动”和“狂飙运动”的影响,作曲家的创作思想也逐渐渗透了一些民间音乐中人民性的因素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因素。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使得这时期的音乐创作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一方面,欧洲各国出现了一种区别于正歌剧的带有轻松喜剧风格的新型歌剧——喜歌剧;另一方面,由龙源期刊网于正歌剧的弊端不断出现和迫于喜歌剧产生的压力而导致的正歌剧自身的改革,在西方音乐发展过程中,任何一步独具特色的作品的诞生,任何一个具有影响意义的流派的兴起,任何一种音乐形态的变更与形成,都充分说明了音乐艺术的发展既要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符合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从这一点上分析,喜歌剧的诞生与正歌剧的改革发生于同一时期就并非偶然。三、与正歌剧的关系——反叛无论是喜歌剧的诞生还是正歌剧的改革,它们的起因和来源都与正歌剧的关系是不开的,都是出自于对正歌剧的反叛。18世纪20、30年代的意大利正歌剧的状况是:音乐的形式千篇一律,演员们的表演以卖弄技巧为主而不再考虑是否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剧情内容虚假,构思陈腐并日趋程式化,这种假惺惺的、矫揉造作的艺术形式逐渐招到人们的反对。18世纪初,意大利拿波里发明了一种伴有音乐剧的喜剧,这种喜剧可以避免戏剧中装腔作势的和过于沉重的气氛。它有着讨人喜欢的和诙谐的旋律,目的是想戏弄上层社会的风俗习惯,嘲笑随波逐流主义和贵族的高傲。这种夹杂在传统歌剧中的喜剧场景脱离了剧情的发展,逐渐担当起幕间剧的角色,成为意大利正歌剧中的滑稽的幕间剧。幕间剧就是喜歌剧的前身。因为取材于日常生活,形式活泼,富于民族和地方色彩,完全区别于正歌剧僵化的形式和陈旧的内容,受到观众的喜爱和重视,特别受到新兴市民阶层的欢迎。喜歌剧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正歌剧的反叛。由于受到早期古典主义音乐思潮及创作实践的影响,意大利正歌剧逐渐失去了欧洲的霸主地位,对传统歌剧的反叛日益强烈,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顺应观众的需求,一场歌剧的自身改革势在必行。最有力最有成效的改革者当属格鲁克。经过多年的考察与研究,他总结出意大利正歌剧的特点,他认为,意大利正歌剧之所以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是因为意大利歌剧对声乐技巧的卖弄从根本上违背了戏剧表现的原则。他系统地提出有关歌剧改革的理论,并在一系列歌剧中实施他的歌剧改革理念。他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四、风格特征——求同存异在风格特征上,喜歌剧和改革后的正歌剧有着惊人的相似点。一个重要原因源于歌剧作曲家都受到当时社会思潮主要是启蒙主义思想和古典美学观的影响。这些歌剧都集中体现简洁、朴实、自然、理性的风格。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歌剧作曲家分工界限并不是十分的分明,通常是同一个作曲家既是喜歌剧作曲家又是正歌剧作曲家,只是创作时期不同而已。就拿格鲁克来说,虽然他是正歌剧最有力的改革者,但在1754—1770年间,他创作了许多法国式轻松风格的喜歌剧,如《假奴隶》、《不期而遇》等等,从这点就可以说明喜歌剧和改革后的正歌剧在风格特征上存在相似性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由于两者属于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所以,在风格特征上又有着独自的特点。这时期喜歌剧的总体特征一般表现为剧情多为轻松活泼的题材,内容幽默,多展现普通人物的形象,具有龙源期刊网很浓的生活气息,结构短小,多为两幕结构,不采用返始咏叹调,但保留可表现各种情感的分节歌式的咏叹调,在剧中非常重视重唱和乐队在终场中的作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改革后的正歌剧以追求理性和真实自然的风格为主要创作目标。就拿格鲁克歌剧为代表,他的创作原则是要求音乐服从于诗歌。根据自己对歌剧改革的基本认识和基本原则,格鲁克在题材内容、歌唱部分(宣叙调、咏叹调、合唱)、乐队部分(伴奏、序曲)、舞蹈与布景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处理,大大区别于以前的正歌剧。1.在题材内容上,虽然仍然采用传统的历史题材,但更多的注重挖掘其社会意义和伦理道德作用,符合启蒙主义者的道德情绪。2.在歌唱部分上,采用乐队伴奏的宣叙调代替之前的清宣叙调,使宣叙调成为人物动作、心理联系更为密切的组成部分,更加接近咏叹调的风格。咏叹调则表现为更加追求人物情感的真切表达。合唱的作用被重新恢复,并起到加强主要角色情感表达的作用。3.在乐队部分上,明确的记谱代替数字低音的手法,序曲成为歌剧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歌剧的内容作准备。五、社会反响——两次争论任何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其道路曲折漫长不言而喻,但社会发展规律不会改变,适合社会发展规律则可以产生并得到继续发展,反之则淘汰。1752年,意大利歌剧因来到巴黎成功上演了喜歌剧《管家女仆》,从而引起巴黎一场“喜歌剧之争”。争论双方一派以吕利、拉莫为代表,他们支持法国歌剧;另一派以启蒙主义者卢梭、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为代表,他们极力支持意大利喜歌剧。争论的焦点便是法国音乐和意大利音乐孰优孰劣的问题。再升华一点,这个争论实质上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美学观点与旧的宫廷美学观点之间的斗争。卢梭以他的高度热情进行了实践,创作了一部综合意大利喜歌剧及法国传统集市剧特点的法国喜歌剧《乡村仆者》,这部歌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从歌剧的发展来看,这场争论最终导致了法国喜歌剧的产生,也对后来的歌剧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格鲁克全面进行歌剧改革时期,在巴黎又引发了歌剧领域的又一次争论。这一争论的反对派的代表是法国诗人、文学评论家拉阿帕和法国文学家马蒙泰尔,他们的宗旨是要求永远遵从和模仿意大利歌剧,他们还特意请来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皮契尼与格鲁克进行同一主题创作的较量,最终以格鲁克获胜。六、总结喜歌剧的诞生于发展和正歌剧的改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的,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们对传统歌剧都给以沉痛的打击,对十九世纪整个欧洲歌剧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对后期器乐音乐的发展、民族乐派的产生和歌剧改革奠定了基础。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