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题型:填空名词解释不定项选择题论述简答时间:6月3日晚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1城市概念的关键理解:1)人口聚集(城市和城市社会组织行成的基础)2)非农生产(区别于农村,体现社会分工)3)市场(城市运作的经济动力)2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区别:城市社会乡村社会社会生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家庭规模多以核心家庭为主,规模小,功能少多以主干家庭为主,规模较大,功能较齐全人口状况素质较高、分布比较集中、总体规模较大,异质性强,业缘、趣缘等关系明显科学文化水平有限、分布较松散,规模较小,异质性较弱、血缘和沁源关系较突出交通现状道路四通八达、管理制度到位、交通工具先进欠发达甚至不发达,管理和运行落后,交通工具欠缺信息资源来源广、内容丰富且更新较快、社会影响力较强、网络优势明显信息较为闭塞,信息首重少,内容更新慢、影响力较小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比到位,管理和建设有较为强大的体制保障和经济基础乡村基础设施种类不齐全、建设不到位,缺乏制度和经济报账,管理不善生活方式生活方法多样化,节奏快生活方式容易受城市影响,节奏较慢社会结构结构复杂、阶层分化和人员流动较快,影响因素多种多样结构较单一、阶层分化不明显3社会体系研究:作为城市社会主题的城市人,在特定区域内的集合构成了具体的城市社区,而多元城市社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社会这一开放性社会系统。若从主体与客体角度看,是人与自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若从地狱共同体的角度,是多类社区的有机结合体;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是古代、近代、现代城市更替的社会有机体。4经典社会学的城市观点:❶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❷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⑴机械联结是指在共同信仰和习惯、共同仪式和标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是乡村的特征;⑵而有机联结是城市的特征,它是建立在相互差别基础上的依赖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社会联系,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迪尔凯姆认为分工是城市的特征,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和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认为城市内的社会差别和个性发展,是保持社会聚❸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⑴主要观点:城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个人应学会适应城市。在他看来,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和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个人必须适应都市。⑵齐美尔指出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中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个人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认为同农村人的偏狭、封闭相比,都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但是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⑶齐美尔认为都市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在他看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第一都市将个人从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第二,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鼓舞下,另一种个人主义理想出现了。❹韦伯的城市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韦伯考察了西方和东方历史上的城市并加以比较,在1920年发表的《论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的完全城市社区”。他认为这种完全城市社区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方面的职能。它需要具备下列特征:①城市以贸易和商业为基础;②城市相对自治;③城市内存在一定的民间社团性组织和正式组织;④防卫力量。韦伯认为只有中世纪的城市才是完全城市社区。同时,他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政治、经济的互动不同,产生的城市也就不同。5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早期探索: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资料可查是1917年清华大学教授狄特莫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第二章城市社会学1人类社会生命网:竞争、冲突、适应、同化2社会生态平衡:帕克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态和文化两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竞争是共生层次的基础,而沟通及共识是文化层次的基础的,两个层次是整个社会的两面。3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帕克把城市看作一种分析单位。第二,帕克认识到日益以正规结构为其特征。第三,帕克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人类生态学:就是试图运用生态在生物世界所归纳出来的规律去分析人类社会,它把研究人们之间共存关系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关系视为己任。4伯吉斯的同心圆说:1)中央商务区,2)过度性区域3)工人住宅区4)高级住宅区5)通勤区。★从三向度的动态过程来刻画城市发展与社会分化的关系:为竞争稀缺资源而展开的生态过程,伴随生态过程而导致的城市空间的改变与扩张以及空间分异形成不同社群及其生活方式。伯吉斯认为,即使没有正规的规划,城市形态也具有它自身的生长逻辑。★过渡区原先为高级住宅区,各类政府机构多位于此,后来因商业、工业等的不断侵入,环境质量显著下降。通勤居民区是沿交通干线发展起来的,大多数人使用通勤月票上下班。★该学说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层次最高;越靠近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最高;越往城市外围,地租地价就越低。同心圆模式的优点是反映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动态分析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例如过渡带内初期是住宅用地,后由于商业和轻工业的侵入,环境恶化后成为新来移民暂时居住的地带。这一带内的居民在有条件时,就会迁到工人住宅带,这里环境稍好,且离工作地不太远5同心圆说评价:它假设一个均质平原,一个平均,不变的地势,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土地可能局限某些行业的增长;没有研究垂直土地的利用,只研究地面;各圆环界限清楚分开,现实中可能没有明确的界限;它没有指出政治的影响和全球化的力量。该模式很明显的缺点是过于理想化,形状很规则,对其他重要因素如城市交通考虑太少。6沃思的城市形态论⑴.1938年发表了“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这篇著名论文,突破了芝加哥社会学家多年来一般描述性研究。他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它指的是“社会活动的形式”和在有众多异质的个人组成的相对稳定的聚居地中出现的组织。沃思抽象出城市性的三个特征:1、人口数量、2人口密度、3人口异质性;(2)认为这三个因素使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变成次级关系,人际关系更加疏远,感情成分更少,更多计算和功利考虑。密度和异质性增加了社会的复杂性、专业性,而这种关系导致竞争的加剧,使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追求表面的效果。社会控制的方式正式,这也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更加孤独、无助并有受挫感(3).主张通过分析人口结构来认识城市社会问题,城市人口数量越大,个人化和多样化的机会越多;人口密度加剧了竞争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漠然与厌倦同时也可提高人们对异质人群的宽容度;异质性摧毁了阶级和种族的界限,异质性越高,群体间的宽容度越大;同时,异质性高导致社会分化加剧,公共生活的匿名性和非个人化程度提高.人口数量:人与人之间关系是表面化,匿名化,过渡性,世故及理性的。7现代人类生态学家的社会——文化观点:代表人物哈利及邓肯⑴.研究人类怎样集体的适应环境,这是一个独特的过程,其中相互依赖,关键功能,分化和分配是研究的四项原则。⑵.邓肯的“生态复合”模型即人口、组织,经济和技术构成一个反馈的系统,其交互作用导致某一特定社会的状态,其不把城市看成是一个自足的生态空间,而是看成为更大空间的一部分。8新学派从何而来:新学派的新意味着对旧的芝加哥学派的学术传统的摒弃和反思:转向资本主义和大都会的全球视角;将空间、阶级、性别和种族歧视等元素包含在都市发展研究之中;尽可能整合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关注房地产发展和政府干预的推力;城市和郊区发展的多中心区域视角。9马克思主义学派,结构马克思主义大代表之一⑴.卡斯特认为,任何一种理论只有具有特定的“理论对象”或特定的“真是对象”这两项标准是,才算是真正的科学,否则便不是科学而是意识形态。⑵卡斯特认为,政府对集体消费品的供给的干预本质上服务于私人资本的,对维护资本主义体系至少产生量四个方面的影响:在生产出资本主义各方面所要求的劳动力;通过对底层群体一些经济要求的让步缓和了阶级冲突;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经济需求,防止了消费不足和供给过剩的危机;通过政府向非营利部门投资,保障了私人资本的获利。10)卡斯特看来,城市社会运动有三个主要目标:1)抵制以利润获取为主要目标、坚持提高集体消费水平的城市规划2)社区文化的创造与认同3)政治上自治管理,市民组织具有参与决策权。11)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政治经济学,哈维提出了资本三级环程流动的观点来解释资本运动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资本三级环程包括:初级环程,即资本向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利润性生产的投入;次级环程,及资本向物质结构和基础设施的投入;第三级环程,及资本向科教文生福利事业的投入。劳动力生产过程第三循环(2)(机会枯竭、科学、技术危机)科学和技术研究第三循环(1)(投资资本饱和、资本过度积累、固人造环境生产过程第二循环定投资和消费资金贬值)(商品生产过剩、劳动力、资本限制、工业资本生产过程第一循环对劳动力剥削加强)12.新韦伯主义城市经理学说帕尔(1)帕尔认为,在城市空间有限及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资源分配必然导致很多冲突和不公平问题.城市资源分配可能与个人在劳动力市场的位置没有直接关系,同时这种分配也并非完全取决于自由市场,部分资源是通过科层制架构去分配的.(2)城市资源分配中有很多城市官员或城市经理,例如:住房事务经历,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地产从业员,开发商,社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作为影响资源分配的因素。(3)城市经理学说的局限性:首先,对经理人的界定存在很多争议;其次,这些作为中间人的经历是否具有自主性;最后,过分强调经理人影响力其实也有一定危险,会将城市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归咎于少数经理人。14桑德斯消费社会学,提出双层政治论,即现代政治学中,可以将它划分为生产和消费两个不同层面。生产政治学关注阶级利益,与中央政府、资本家、大财团等有直接关系;“消费政治学”主要在消费和社会服务中出现,局限在某个地区,而不牵涉到整个中央政府。第三章城市的起源与变迁1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认为,城市起源于四种因素:游动与定居,自然环境特征,“死亡之战”和精神系统,市场与王权。2蔡禾对城市起源观点:军事防御说,宗教起源说(死亡的迷惑——死人的城市——敬重的心理——连续性聚落),经济或经济制度决定论,人文主义学说。3欧中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特点:由衰亡到复兴的过程,由市到城的转变,城市功能分化,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欧洲城市的发展完成了由“城”到“市”的转变,主要表现为城市功能分化/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3中国封建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发展由北向南移动,城市行政职能突出,城市功能分化,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以封建统治为依托。4东西方中世纪城市发展的比较:从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有衰亡到复兴的历史(西方城市的发展出现政权真空);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开,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西欧城市多是工商业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市民社会的特征明显);城市内部矛盾不同;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城市流动性更大。5近代中国城市的类型(1)根据受殖殖民主义影响的程度划分:一种是受几个帝国主义侵占掠夺的租借城市;一是城市是长期被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侵占的殖民地城市;最后一类是中国广大的内地城市。(2)根据发展状况的差异划分:综合发展型城市和单一发展型城市6近代中国城市的特点: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城市发展具有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畸形发展。7.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但发展不平衡;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功能趋向动态性、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