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概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绪论一、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一)预防医学的概念概念:预防医学是以人群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不良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研究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身心健康的对策和措施。)现代医学分为:基础医学——基础医学的任务是揭示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运动规律及认识健康和疾病互相转化的规律。它主要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临床医学——临床医学的任务是促进由疾病状态向健康转化。它主要研究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预防医学——预防医学的任务是防止健康状态向疾病转化。它主要研究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康复医学——康复医学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健康所应有的功能。(二)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1.古代公共卫生:2.工业革命时代3.第一次卫生革命4.第二次卫生革命二、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探索改善和消除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利用有利因素的措施和原则等。2.研究各种疾病、健康状况或生理特征在不同时间、人群、地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动规律,探讨病因,了解疾病及健康状况的消长变化情况,以便提出当前及今后医疗卫生工作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3.研究制定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并对措施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以使预防医学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达到预防疾病、增进激昂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卫生学:研究人类生活、劳动所处的外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改善生活、劳动条件、增进健康。流行病学:用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围绕时间、空间、人群间的各种特征,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制定、评价防治对策及措施的科学。这是预防医学的主干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的带头学科。卫生统计学:是研究医学现象数量特征的重要工具,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为调查设计、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及预测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手段。环境医学社会医学社区医学三、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方法2.实验研究方法①.现场实验②.实验室研究3.临床观察方法4.统计学方法四、健康促进与疾病控制(一)疾病的三级预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WHO提出了新的健康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躯体健康是指机体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包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三个方面。社会适应能力已包括三个方面:①.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②.应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③.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健康问题:个体所表现出的非健康状态,具体地说就是疾病、伤害、亚健康状态或健康缺陷等。亚健康:是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却呈现生活能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既不完全健康,但又达不到疾病诊断标准和程度。疾病:当机体受到病原生物、物理、化学等有害物质侵袭以及社会、心理压力时,机体内部环境平衡失调,适应和应激能力下降,导致全身、局部或器官的功能失常或结构损害。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确定,在不给任何治疗和干预的情况下,从其发生、发展到结局(死亡或痊愈)的整个过程为疾病的自然史。疾病的自然史分为四个阶段:①.病理发生期:此期虽然未发病,但环境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已作用于人体;②.症状发生前期:从疾病发生到出现最初症状或体征;③.临床期:机体出现形态或功能上的明显异常,从而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病人个体可有轻、中、重不同的临床表现。④.结局:疾病可以发展至缓解、痊愈、伤残或死亡。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2.第二级预防(临床前预防)3.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二)公共卫生措施公共卫生措施一般包括四大类措施:①.预防性卫生服务,包括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免疫接种等;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包括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和监测、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控制、职业卫生与安全、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服务等;③.健康促进包括改变个人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促进合理营养、体育锻炼和社会适应、减少精神紧张和社会压力等;④.卫生服务研究包括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改进医疗卫生服务、卫生统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制定卫生法规、卫生机构管理研究、医学教育改革和继续教育等。(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极其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公共性、国际性和社会危害严重性等特点,因此对该类事件的应对与防控策略是预防医学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五、预防医学的特点1.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个人与群体,主要是群体。2.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是健康人群和无症状患者。3.预防医学以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为主(包括人工作、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4.预防医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相补充的方法。5.预防医学采用的对策产生效应时间多是在疾病/传染病可能发生/流行之前。采取积极的对策其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应。六、医学模式在人类发展和医疗发展经历中出现的几种主要的医学模式。1.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现代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囊括了有关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全部因素。产生的背景:①人类年龄谱、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②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③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不断深入现代医学模式的意义:①医学发展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②它深刻地揭示了医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③提示了医疗保健事业改革的必要性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人类生存的环境一、环境的概念1.概念WHO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给环境下的定义: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的作用。2.分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非物质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中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自然环境分为:①.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并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自然环境。②.次生环境: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以及能量和信息的传递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的生存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二、构成环境的因素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1.生物因素2.化学因素3.物理因素环境中物理因素可分为自然环境中物理因素和人为的物理因素。4.社会心理因素如社会制度、经济水平、风俗习惯、文教卫生等。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一个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复杂的功能系统。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在生态系统中包括有以下的基本结构:生产者:①.利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②.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微生物。消费者:①.一级消费者—草食动物;②.二级消费者—小型肉食动物;③.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分解者: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无机物:最终形成环境中的简单物质。2.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三项主要功能。这是生态系统能够得以存在、发展和演替的基础。(1)能量的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通过食物关系,即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链是指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一种以另一种为食,彼此形成的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或各生物的位置称为营养级。能量的流动的特点:①.能量的利用效率很低生态金字塔是指把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有机体的生物量、能量及个体数量按营养级的顺序排列起来所绘成的图形。②.能量流动是单向的(2)物质循环(3)信息联系3.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这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衡量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基本包括三个方面: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输出输入物质数量平衡。生态域值:生态失调:生态危机:第二节人与环境的关系一、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三节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一、环境污染的概念及环境污染的原因1.概念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2.环境污染的原因环境污染的原因分为:①.自然污染②.人为污染二、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能进入环境并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为环境污染物。1.污染物的来源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⑴生产性污染⑵生活性污染⑶其它污染2.污染物的种类环境中常见的污染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三类⑴化学性污染物⑵物理性污染物⑶生物性污染物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1.概念环境污染物的变迁是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后,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作用发生迁移、转化、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作用下发生形态改变或转化成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2.环境的自净作用少量的污染物一时性进入环境后,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作用,最终使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降低,达到自然净化,是生态系统不至于遭到破坏,这一过程称为环境的自净。环境的自净作用主要通过下列途径完成的:⑴物理作用⑵化学作用⑶生物学作用生物转化: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在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经过代谢产生复杂的变化过程。经过生物转化作用后,大部分污染物的毒性降低,这一过程称为解毒。但也有少数的污染物经过生物转化作用后成为毒性更强的有害物,这一过程称为增度。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过程中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或生物浓缩。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逐级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的程度均用浓缩系数来表示。(浓集系数=Cb/CeCb=生物体内的浓度Ce=环境中的浓度)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其环境和化学性状都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四、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一)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代谢和排泄1.环境污染物的吸收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为吸收。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1)呼吸道大气中的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粉尘、烟、雾)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特点:影响气态有害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2)消化道水和食物被污染后污染物主要经消化道进入机体。特点:影响污染物在消化道吸收的因素:(3)皮肤特点:经过皮肤进入机体的化学污染物主要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通过皮肤屏障。影响污染物经皮肤吸收的因素:2.环境中化学污染物在体内的转运和分布环境污染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特殊屏障贮存库的作用环境化学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某些部位直接发挥毒作用,这些部位为靶部位。化学污染物的浓度或毒作用可在体内逐渐增加成为蓄积。蓄积分为:①物质蓄积:机体与某些毒物持续接触后,在其体内某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