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一、近五年新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统计表:试卷选文出处考点(共19分)2017课标Ⅰ《谢弘微传》《宋书》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翻译10分Ⅱ《赵憙传》《后汉书》Ⅲ《许将传》《宋史》2016课标Ⅰ《曾公亮传》《宋史》Ⅱ《陈登云传》《明史》Ⅲ《傅珪传》《明史》2015课标Ⅰ《孙傅传》《宋史》Ⅱ《来护儿传》《北史》2014课标Ⅰ《于休烈传》《旧唐书》实词断句Ⅱ《韩文传》《明史》2013课标《萧燧传》《宋史》筛选信息二、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1.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特点:(1)选材稳定,均为人物传记。传主或忠诚机敏,或刚直敢言,或修身爱民,或厚德善政,多为忠诚良将或贤士孝子。(2)来源比较广泛,均为历代史书,偏重于“二十四史”。2.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题型的变化:(1)2013年以前较为稳定,题型有四,即实词、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014年,题型设计有调整,用断句题替代了筛选信息题,变化后的四道题依次为实词、断句、分析与概括、翻译。(3)2015年,题型设计又有新变化,用文化常识题替代了实词题,变化后的四道题依次为断句、文化常识、分析与概括、翻译。(4)2017、2016年题型与2015年保持一致。3.高考文言文分值固定:选择3题9分;翻译两题10分三、掌握阅读古代人物传记的方法。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选文是人物传记,这是多年没有改变的命题习惯。因而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质上是古代浅易的人物传记阅读。从古代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入手,寻找阅读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一)写作特点1.文体特点——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古代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写到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或成就、特长或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2.行文思路——纺锤结构头尾细,中间粗开头:主要是对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主体:主要介绍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一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记述。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结尾:一般为对传主的册封奖赏,或死后所作的“盖棺论定”(有时会有补叙)3.语言特点——凝练简洁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简洁,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得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不要放过每一个字。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名、官职名、庙号、年号、谥号及重要的典籍名称。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平时要积累一些常用语,尤其是官职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不必拆开。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曾公亮”称“公亮”。尤其注意少数民族人的名字,字数不定且不是取名的常用字,注意断句及跟其他词性的字区分开来。(二)阅读方法(以2016年贵州考卷为例)1.阅读全文,着眼全局,梳理事件头绪和人物关系。(阅读时养成动笔勾画的习惯)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主体:知会稽县:立斗门,治水灾知郑州:有使丢失物品,公亮明察秋毫交代传主曾公亮的名字籍贯开头:•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仁宗末年:因熟知文法典宪,受首相韩琦邀,共议建储之事密州:有人盗银,大理士将其当强盗论,公亮争,最终由有司裁决。边界:契丹闹事,吏不敢禁,公亮告知赵滋,平息边害。•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英宗即位:公亮官职变化英宗不豫:公亮与辽使交涉熙宁三年:公亮官职再次发生变化熙宁四年:公亮官职又发生变化熙宁五年:还京师,旋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元丰元年:公亮卒,帝哭悼。苏轼与世人对公亮的评价。结尾:作者评价公亮,用与王安石有关的事件,证明其吝啬。-12-2.再读——结合具体题目,揣摩文中词句对文意的理解是否准确,我们一般是看题目回答的正确与否。因此,文言文阅读的第二步,则是将文章和题目联系起来读。这遍阅读,又可以分成两小点。1.读提问,以题解文文言文的第三题虽然也是选择题,但这一问题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分析,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有三个选项是正确的。这三个选项,是按照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而设置的。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的、难懂的字词造成阅读障碍,此时可借助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通过一一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分析综合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依据。1.曾公亮为政能力强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①治理镜湖,使湖边民田免受水涝之苦。②做郑州知州,盗贼全都逃窜他境,至夜户不闭。③与大理寺争论,使偷盗民田产银比照劫禁物法,盗得不死。④契丹越界捕鱼运盐,推荐赵滋,停息边害。⑤辽国使者因宋朝皇帝身体不适没有得到召见而不赴宴,他劝辽使者就席。2.曾公亮为什么会受到苏轼的责备和世人的讥讽?【答案】在皇上偏重王安石时,为子孙谋划而放弃原则,附和王安石的改革;苏轼责备他身在高位却不能纠正朝中弊病;世人讥讽他只知道保持自己的禄位,获取宠幸。3.解释下面的文化常识。①举进士甲科②寻加户部尚书③熙宁三年④以太傅致仕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级长官,主要掌管国家经济,包括户口、税收、统筹国家经费等等。熙宁: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①民田镜湖旁()②首相韩琦每咨访焉()③比劫禁物法()④边害讫息()⑤帝不豫()⑥使者即就席()⑦平居谨绳墨()⑧殖货至巨万()⑨安石德其助己()⑩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种田咨询比照最终身体不适走进,靠近礼仪积累财富感激举荐提拔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首先可从“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切入,其意思是“强盗们都逃跑了,其他地方达到夜不闭户的地步”,显然不符合文章表现主人公曾公亮“为政有能声”的意图,而“盗悉窜他境”可以理解为“强盗们都逃跑去了其他地方”,则可以证明他“为政有能声”,所以排除C、D两项。A与B两项中,关键是“移书”(发文书)。B“尝有使客亡橐中物”(曾经有使者丢失了袋中的东西)与“移书诘盗”(上面发布文书追问盗贼)是因果关系,意思很好理解。如果按A“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那么“橐中物”和“移书”都成了“亡”的宾语,这就成了“丢失的物品是发文书”,显然从句意上是说不通的。所以排除A项,选B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误,“有司”应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既可以指朝廷中的官员,也可以指地方政府的官员。必修四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C如A项有助于我们理解“公亮立斗门”;B项揭示了曾公亮和韩琦的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密州人偷银事情的经过和结果;D项对应文中补叙之事,解释了“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中涉及的人物关系。C(“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错。原文是“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赵滋”,从而止息了边害。-21-2.看题眼,以文解文文言文阅读中,命题人考哪个词、哪个句子,往往都要费一番思考。他设这个题,要考查的知识与能力,必定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一定的语境中,文章各要素又是相互制约、相互阐释的,这也给我们的理解,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我们可以看第1题的断句能给了哪些提示。原题选项如下:【文言文阅读备考建议】①一定要充分利用课本内的文言文,来积累文言语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培养文言文语境观,培养文言文阅读大局观,观培养文言文语感,砺炼、铸就文言文阅读能力,夯实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础。②常有人将文言知识鸡零狗碎地从文本、从具体鲜活的语境中剥卸下来,拢在一个笔记本中,去死记硬背。这极其愚蠢。因为,弃置文言文文本的整体性,不顾语境,绝不可能练就真正的文言文阅读能力。③专注细致,久久为功。做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不要满足于做那几个题目,要以全文解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和能力为目标,力争每读一文,实力增长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