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由专科发展到本科,迄今已有48年的办学历史。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建设,本专业积淀深厚,基础坚实,通过输送合格的人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本专业以合理的定位、科学的管理、雄厚的师资、良好的学风,在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教学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为实现“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和主体,积极向研究生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建设人才”的目标,促使本专业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制定本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一、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本科院校,根据“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位于:以工程为主,工程和科研兼容;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向研究生教育发展;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主,注意与数学、化学、生物学学科交叉和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渗透;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具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好,能从事化工过程设计、化工产品开发,化工生产管理的高级工程师,以及能在能源、材料、环保、医药、轻工等工程领域从事实1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或国家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才。本专业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不拘一格成材。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有特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质优秀,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化学、数学、化学工程学、化学工艺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并了解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初步运用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开发新产品工艺、设计工业生产工程、控制、管理产品生产运行过程。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表达能力、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专业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新产品、新工艺的初步创新能力,具有宽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审美修养,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与军事合格标准,英语达到国家四级,计算机水平达到国家二级。二、专业建设目标与发展规模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塑造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教学科研团队。用三年的时间,使教师队伍基本上达到:既有工程师的经历,又实现博士化,并使“海归”学者成为师资补充的主要来源。2(2)以本科教育为基础、顺利通过教育部的评估;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创新主体,形成科学研究的群体优势;以博士生教育为先导,形成学科建设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申报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发展研究生教育。(3)积极申报国家共建基金,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尤其是办好“过程工程实验中心”,为本专业和相近专业提供一个起点高、品种全的工程基础实验室。(4)激发调教师的工作热情,挖掘潜力,积极开展教研室和研究所的活动,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形成在院内、省内有影响力、有特色的优质课程、精品课程。(5)凝练科研方向,打造科研梯队,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流场分析、大型反应器控制、过程模拟与优化、清洁化学工艺、高分子材料聚合、新型催化剂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争取有一至两项关键技术获得重大突破。(6)建立健全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做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管理措施,而每一个措施都落实到教学环节之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市场经济条件下,本专业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鉴于此,本专业将立足本科教育,招生规模相对稳定在每年200人左右;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争取使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达到1:2。三、专业建设规划与分期建设目标31.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4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5人,讲师(或具有硕士学位者)8人,博士21人,院士(兼职)1人,院级学术带头人2人,博士生导师5人。为适应本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将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具体目标为:2005年引进泰山学者1人,反应工程、应用化学各1人,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人获得博士学位,1人获得硕士学位,1人晋升教授,2人晋升副教授,2人晋升讲师。2006年:引进分离工程、石油化工、过程模拟计算、系统工程博士经各1人,5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3人获得博士学位,1人获得硕士学位,2人晋升教授,3人晋升副教授,2人晋升讲师。2007年:引进能源化工教授1人,选送1人外出做访问学者,1人晋升教授,2人晋升副教授。2人获得博士学位2.学科水平(1)教学、教研水平。以教研室为主体,结合教学搞教研,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具体目标为:4①继续办好“论文报告会”和“学术沙龙”,并使其层面、档次和影响力逐步得到提升;②坚持集体听课、评课制度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帮助青年教师拟订和执行研习计划、确立科研方向、提高教学水平;③每学期聘请知名专家、院士讲学1—2次,每学年外出进行专业考察调研1次;④每位教师在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中的平均当量分在75%以上(其中80%教师在80分以上);⑤教研室每年承担至少1项院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发表至少2篇教研教改论文,在此基础上,三年内争取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科研水平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的原则,大力加强本专业的科研工作。具体目标为:①每年有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年以前,争取一项国家863计划项目或科技攻关项目;②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篇,本专业每年有10篇以上的论文为SCI或EI收录;③本专业每年获得科研经费在800万元以上;④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三年内本专业至少承办1次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⑤每年出版学术专著1—2部;5⑥以学术方向为平台,以学科带头人为引导,逐步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又相互渗透的学术团队。3.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根据教学计划,本专业共设置专业必修课程31门(其中主干课程16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26门、公共选修课程22门,公共选修课程分为:①哲学法学社科类②经济与管理类③历史教育与心理学类④文学艺术与体育类⑤理工类五大模块。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本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划是:2005年,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计算机应用课程成为校级优质课程,化工制图成为院级优质课程;2006年,化工制图、化工设计成为校级优质课程建设课程;2007年,化工热力学成为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化工原理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90%以上使用的是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或面向21世纪新教材。在今后几年中,本专业一方面将继续主要采用(85%以上)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或面向21世纪新教材,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的教材建设,即:①对特色课程(化工计算机应用、化工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等)的讲义进行系统整理,到2007年全部公开出版;②努力深入学科前沿,了解发展动态,积极编写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在2007年使50%以上的教材有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4.教学改革(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6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经过修订,课程结构体系渐趋完备,四大部分(公共课、基础及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和五大模块之间的比例较为合理。因此,本专业优化课程结构体系的任务将转移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内部调整,二是各课程、各模块之间的渗透和互补,三是把一些有优势、有发展潜质的课程延伸到相近专业,尽可能地开出跨院、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军训和公益劳动;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我们将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的管理,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知识传授、方法训练与基本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我们还将定期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吸收基础好、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优秀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3)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为真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索,本专业将加大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的力度。具体目标为:①每名教师根据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心得,对所担任的课程(尤其是主干课程)撰写出教改方案,由教7研室汇编成册;②每名教师每两年发表一篇教改论文;③50岁以内的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电脑技术,2006年底以前,多媒体教学比率达到35%;④全面推行问题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逐步形成特色,争取2008年前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⑤对有条件的课程,提倡和鼓励教师采用双语教学,2007年前,至少有两门课程(分离工程、专业英语)完全采用双语教学。5.教学条件工科专业的教学条件,除了是课堂教学设施之外、实验教学环境、实习、教学资料、教学管理等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今后几年,本专业将使用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和其他途径,改善教学条件。具体目标是:每年投入2.0万元左右,购买与专业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利用现有的科研中试设备,每年再投入10.0万元左右,建设典型设备比较齐全的校内实习基地。联系海湾集团,增加1—2家市内挂牌实习基地;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增加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必需的设备,如电脑、复印机、扫描仪、数码摄象机、数码照相机等。6.教学效果目前,本专业在体现教学效果的一系列可比性指标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在全院均名列前茅;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居全校之首;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和考研率在全院也处于前列。8本专业将在保持优势、发扬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教学效果,提高办学声誉。具体目标为:到2007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到50%,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到100%,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国家奖励,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95%以上,考研率达到30%。7.办学特色2007年是评估年,通过“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建”,本专业将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具体目标为:①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课程的内部调整,二是各课程、各模块之间的渗透和互补,三是把一些有优势、有发展潜质的课程延伸到全院,尽可能地开出跨学科、跨专业的院选课程;②以刘福胜副院长、叶庆国教授为首,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攻关集体,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教学法,详细制订可供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工作流程,在本专业所属课程(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中推广应用,并最终上升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论;③以化学工程研究所为平台,以各研究方向为支点,组织科研梯队,尽可能吸收一些基础好、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优秀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精选几个突显时代性、前沿性的专题,积极开展“论文报告会”和“学术沙龙”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使学生参加数量、获奖档次和影响力逐步得到提升,成为本专业的一个品牌;9④在中央与地方共建基金和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资助在,将专业实验室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增加实验套数,购买液相、质谱分析等大型仪器,增强学科专业的科研实力和对企业的影响力,展开切实有效的双边活动,互为基地,互相协作,在大学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自由沟通的桥梁,使本专业真正成为“产学研”良性发展的一个典范。四、建设措施本专业为山东省强化建设学科下的重点建设专业,我们将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确保本专业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建成省级一流专业,为如期完成建设目标,达到预期建设效果。拟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实行责任分解①由院主要领导、本专业教研室主任、本专业学术带头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本专业建设的重大事宜;②召开本专业全体教师会议,讨论并审核专业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统一认识;③根据所担任的课程和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实行责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