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对外借鉴及其未来发展之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对外借鉴及其未来发展之思考摘要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大学起源并发展于清末,先后主要学习借鉴了日本、德国、苏联、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特点。历经百年,中国大学已经具有了庞大的规模和较高的办学水平,在新的时空,中国大学要想健康发展,须摆脱路径依赖,重视自力更生;既要博采众长,更要文化自信;转变政府职能,尊重大学自主;避免急功近利,敬畏大学精神。这些可能是值得思考和实践的。关键词中国大学发展思考关于中国大学的起源与发展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一种观点是中国大学应从古代最早的教育机构算起,或起源于商代,或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另一种观点是中国大学的源头在清末,中国的大学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只有百多年历史。从现代意义上理解中国今天的大学,我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但不可否认,中国的历史文化,教育理念,思想智慧为中国大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而且,在今后的中国大学发展历程中,中国特有的文化精髓将会受到高度重视,这是中国大学基本完成了借鉴学习后继往开来,取得与西方文明平等对话的必然选择和文化自信。本文讨论的是中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对外借鉴及未来发展的思考,所以带着无比遗憾和复杂的心情穿越历史时空,站在中国近现代的大门口,深感恐惧和悲伤,一场暴风雨将席卷华夏大地,封建时代的教育将灰飞烟灭。东方的天朝大国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值得骄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未曾受到来自外部的根本挑战。但天有不测风云,清朝末年,政府腐朽,经济衰退,列强欺凌,内困外患,国运逆转,传统的文化教育内不能自强,外不能御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改革教育制度,培养新式人才,成为19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的迫切要求。此时,西学东渐与西方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传入为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参照,中国的高等教育被迫转型和变革,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大学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之路。一、中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对外借鉴梅贻琦曾说:“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1)”现在有人讲得更明确直白,“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变革’,发生于清代,其前期的教育纯系固有的,因袭前代的,而后期的教育(以大学教育为主),则全为外来的,模仿西方的,且变革的意义大于变革本身”(2)。的确,中国的大学是在外部因素的强力冲击下逐渐变革和发展的,。甲午战争失败,全国上下为之震动,痛定思痛,认为中国之所以被日本打败,主要在于教育及科技的落后,只有师法日本,发展近代教育才能振兴中国,这成为各方面的共识。洋务派领袖张之洞,维新派领袖康有为都认为学习日本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1902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学制。之后又颁布了在“壬寅学制”基础上修改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个学制一直延用到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至此清政府在教育体制、教育行政及教育理念等方面向日本作了多方学习与借鉴,尤其是著译的出版,对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促进近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及晚清社会变革都具有推动作用。北京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北京大学的变革发展一定程度上引领着中国大学的发展。20世纪初蔡元培对北京大学所进行的改革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乃至学术和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从此开始了他改造旧北大,变革中国教育的艰难历程,直至1927年离职。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学改革是以德国柏林大学为楷模和追求目标的。蔡元培的积极践行,有效推动了中国大学向德国大学的学习,中国大学尤其是北京大学深深烙上了德国大学的印记,从而有效地推动了近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变革。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取代日本而成为主要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1922年的“壬戌学制”为标志,直至新中国建立,中国教育改革一反清末民初模仿日本的倾向而转向模仿美国,深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孟禄、杜威等的影响,这对中国科学和文化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年代前后,留美人员增多,一大批学成归来,有的还担任大学职务,站在大学教育的第一线,纷纷按照美国大学的管理模式改革或建立中国大学的管理体制,在校内设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或行政委员会,推行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学生自治、充分发挥师生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这些不仅促进了近代中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完善,对当今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亦有借鉴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的做法,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和专业调整。在院系调整的同时,在大学体系之外设立了庞大的科学院系统,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也深受苏联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浪潮高涨的条件下,美国大学模式随着美国向全球的扩张,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也身在其中。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伊始,美国大学模式的影响即已开始存在并不断扩散,但从未像现在这样,得到了一些中国著名高校的高度关注与积极的评价,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向美国大学看齐,美国大学模式对中国大学变革与发展的影响无疑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近年来,如何把中国一些著名高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大学讨论的热门话题直至努力追求的目标。一些中国内地的著名高校甚至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率先进入世界高校前列,其中有一、两所排名接近或进入前X强。这里所说的世界一流大学,在评判标准和发展追求上就是紧跟当今美国顶尖大学的。所以中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为套用美国名牌大学发展模式的实践活动了。在一定意义上,在高教领域里所谓的与国际接轨就是与美国高等教育模式接轨。另外在中国日益兴盛的大学排行榜、面向全球招聘教授及在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后勤社会化、上学收费、自主择业、教学评估、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的改革一般都可以在美国高教模式那里找到其渊源或类似的例证。二、中国大学未来发展之思考中国大学发展到今天,曾先后主要学习和借鉴了日本、德国、苏联、美国等主要国家的大学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成为了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从精英教育过度到大众教育,为国家的建设,社会的进步,国民素质的提升作出积极的贡献。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更多受控于政府,学术自由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市场化腐蚀大学精神,大学同质化趋势严重,大学治理结构有待调整优化,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急需平衡,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学术竞争力有待加强等等。总之,我们在成就面前,要勇于反思和剖析,正视问题,解决困难,敢于挑战。在近现代,中国大学的发展改革更多处于被迫无奈,被外围的因素影响太大太多,我们受困于国内国际时局,很多的改革举措来不及深入思考和科学论证就匆匆暂停或大修大补或改弦更张,但改革的内容大于改革的意义,在教育领域也学会了睁眼看世界,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春天的孕育。今天,21世界的中国大学,已经有了相对好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储备,各方面的条件也比较成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体系完备,水平稳步提升。在国际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中国大学在继续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发展的积极因素的同时,怎样基于本国发展蓝图创建属于自己的中国大学发展模式,从高等教育的边缘国家走向中心国家,摆脱对美、英、德、法、日等高等教育强国的心理依附,展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的大学风采,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发展之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实现中国大学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一)思考一:摆脱路径依赖,重视自力更生摆脱发展的路径依赖不是拒绝学习借鉴,重提自力更生也不是闭门发展,而是要真正处理好学习优点与坚守个性的关系。在中国大学的百年发展中,我们一直都在模仿学习,但从未有全面的超越。在过去,我们更多的是被逼无奈,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太恶劣,要想建立复杂而高深的高等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借鉴甚至是照搬都情有可原,无可厚非。但今天或是未来,我们要学着自己走,摆脱心理依附,登高望远,有自己的规划蓝图,既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又要基于本国历史文化,发展水平,发展战略,从本国大学发展的理路中去探索规划大学发展,少一些折腾,多一些思考,走一条可持续的中国大学发展之路。(二)思考二:既要博采众长,更要文化自信在参与文明对话和国际合作过程中,借鉴学习,取长补短,这些都无可厚非,毕竟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较大差距,中国大学未来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我们要吸取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大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但博采众长的同时,我们也要珍视自身的文化遗产,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理性地寻找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的结合点,发扬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宏思维,把民族文化精髓植入中国大学的发展之中,因为中国的大学有朝一日能与世界一流大学平等对话,其中必有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因子,中国大学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要将中国的文化教育精华融入到中国的大学精神里,融入到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的血脉中。这是中国大学成其为中国的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中国的大学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文明复兴和国家和平崛起的战略选项。当然,我们也要深刻反思我们文化中的消极的不合时宜的部分,保持清醒的头脑,完成文化的新陈代谢。(三)思考三:转变政府职能,尊重大学自主政府与大学有着不同的权能诉求,它们坚守的哲学基础不同,政府秉承的是政治论哲学基础,大学追求的是认识论哲学基础,政府需要控制,大学需要自主。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政府由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演进,大学在社会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与大学是可以合作的,也必须是合作的。中国的大学从萌芽的那天起就烙下了政府深深的印迹,政府驾驶着中国大学这艘巨轮颠簸前行,政府很累,大学很危险,要走出这种困境,发展未来的中国大学,政府必须登高望远开阔视野,充分理解和尊重大学自主的诉求,转变职能,松绑大学,控制是需要的但必须是宏观的间接的。因为这是大学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学术研究的规律使然,是探寻真理的价值追求,失去了自主,大学就失去了生命。当然,这种自主是积极有限的自主,一方面大学要积极向政府争取,另一方面大学要加强自我管理,崇尚学术自律。为了使政府与大学处于最佳平衡点,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规范政府行为,理顺大学治理结构,中国大学的未来发展才可能取得新突破。(四)思考四:避免急功近利,敬畏大学精神急功近利是中国大学发展中的一个顽疾,社会和国家对大学的要求与催促使大学不能承受其梦想之重。大学不是实现政治目的和经济指标的工具,如果以政治考量和经济效果来评判大学和指挥大学,大学的发展将严重受挫甚至是遭受灭顶之灾。解放后的院系调整,文革时的大学,都是及其惨痛的教训。社会和国家都要给大学一个宽松的环境,大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解决的效果也并非立竿见影。如果说以上是大学外在因素的左右的话,那么大学内部的急功近利也要剔除,各学科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而无视长远,只顾物质而忽视文化及价值判断,自然学科有运用之妙,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有价值之功,两者相得益彰。大学的发展,文化的进步,需要坚守,需要淡定,需要宽容,需要积淀,需要敬畏大学之精神。任何形式的教育GDP,教育大跃进,运动式口号式办学,学术泡沫都有违教育之规律,大学之精神,都不利于大学的健康发展。中国未来大学的发展,要在一个纯净的轨道上运行,要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成长,少一些浮躁,多一点淡然,少一些功利,多一点超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大学是科技与人才产生的温床,大学已成为国家与国家间竞争的重要砝码,美国如此强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拥有如此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和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今日之中国,历经磨难,迎来了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取得与之平等对话的历史机遇。大学作为社会的发动机,中国的大学应该也必须担当起历史责任,为民族的复兴和社会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对中国大学未来的发展来说,学习借鉴是必要的,但未来怎样发展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注释:(1)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41,(00):1-12.(2)伍振?{.中国大学教育发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