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一种不为社会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开学后的第一学期,是小班幼儿发生打人、推人、踢人等“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在与研究对象的相处过程中,本人发现这种现象尤其突出,便决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点怎样?影响因素是什么?对个体“攻击性”行为如何矫正?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幼教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作出回答。鉴于此种情况,本文尝试通过对小班一个幼儿具体案例的分析,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成因(一)研究对象简介幼儿姓名:彬彬(化名)性别:男出生年月:2011年3月家庭管教方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比较任性,喜欢指挥别人,脾气暴躁,容易生气。(二)彬彬的“攻击性”行为表现1.晨间活动时的“攻击性”行为表现斌斌的“攻击性”行为,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户外活动时。小班幼儿做操都要求踩在一个小红点上,这是老师按幼儿的身高排的。做操前,老师都会带幼儿绕圆圈做一些简单的准备活动,每次他踩在自己的点上就不肯走了,也不许其他幼儿踩在他的点上,否则就会动手推开他们。做操的过程中,他经常不做,还时常推周围的幼儿,看到别人被他推倒在地,他会笑得很高兴。2.排队活动时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小班的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为防止掉队,老师要求后面的幼儿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排队走的时候,斌斌经常会故意紧紧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不让其走;有时又不让后面的幼儿拉自己的衣服,否则会动手打人。3.玩玩具时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彬彬喜欢用积木搭建手枪、大炮等玩具,只要他看中的,其他幼儿就别想拿,他也会从别的幼儿手中抢夺自己想要的积木。当他搭好一支手枪,总是很炫耀的朝其他幼儿“砰砰”开枪,然后骄傲地说:“看,我有手枪,我是警察!”(三)彬彬“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1.心理因素模仿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小班幼儿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模仿能力又很强。如果成人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幼儿,幼儿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幼儿;如果成人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影片,幼儿就会学会打斗,“攻击性”行为也在打斗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彬彬平时特别爱看《奥特曼》、《数码宝贝》等有很多打斗场面的幼儿电视节目,时间一久,就开始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打斗动作,并在身边的同伴身上“实践”,“攻击性”行为不断强化。挫折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挫折会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当幼儿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因人而异。一般地讲,独立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3]彬彬由于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比较任性,独立性也强。老师交给他们简单的折叠衣服的方法后,他就坚持学着自己叠衣服。其他幼儿要是说他叠得不好,他就会骂他们,看看自己的确叠得不太好时,他就会发火动手打他们。2.社会因素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影响较大。如果家长对幼儿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那么娇宠和放纵会导致幼儿为所欲为,使他们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情绪。彬彬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及祖父母对其宠爱有加,有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他。他喜欢奥特曼手帕,奶奶几乎天天给他买一条新的,奶奶要是不买,他就在店门口不走,奶奶要是再不买,他就用脚踢奶奶。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个幼儿很少与人接触,很少与同龄人交往,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这个幼儿就会产生种种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如:孤僻、固执、情感冷淡、冲动。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效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同龄人相互接纳、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等是相互作用的积极效应;而同龄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争斗、相互攻击等是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4](四)彬彬“攻击性”行为的实质探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实质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思想是“生理自我”阶段的体现,它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包括了自我认识(即自我评价)、自我情感体验(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自我控制(包括自制力、坚持性、果断性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个性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正是靠“自我”来维护自己人格的健全,支撑自己人格的独立,使自己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人。一般8个月的婴儿就可以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分开。对“自我”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此时的“自我”只局限于“生理自我”,他们通过模仿,在与同伴的游戏、交往中,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开始产生社会性认识与体验,从“生理自我”上升为“社会自我”。[5]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成人要抓住这一关键期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有关研究表明,幼儿与同伴间的社会性冲突至少在幼儿出生后的第二年就出现了。这个时期,也正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思想决定行动,所以在小班阶段,通过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及家园合作等方法帮助幼儿及时矫正“攻击性”行为极为必要。三、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一)环境创设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在游戏空间相对狭小,游戏玩具种类和数量又相当有限时,幼儿间的相互争夺现象就会比较突出,也容易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改善条件,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足够的活动材料,安排合理的活动场地,并与幼儿共同制定活动的规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冲突,有助于从客观上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老师重新安排了教室的区角,幼儿活动空间的安排比以前更合理,各种不同的玩具和积木也放在对应的篮子里。彬彬斌斌虽然还是会占着自己喜欢的积木不让其他幼儿玩,但不会故意跑去干扰别的幼儿玩玩具。在相对宽敞的空间,彬彬“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次数也相应减少了。(二)情感宣泄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加以纠正。年龄再小的幼儿,都有想发泄情感的时候。只有设法消耗其“过剩能量”和“不满情绪”,才能平衡幼儿的心理。[6]经验表明:幼儿得不到充足的体育锻炼,“攻击性”行为就可能发生。因而当幼儿情绪紧张和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玩球或玩简单的跳棋,以消耗其“能量”。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成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另外,还可培养幼儿的文化兴趣,如绘画、音乐等,以陶冶情操。思想觉悟的提高是消除不良行为的可靠措施。彬彬喜欢玩“开火车”的游戏,老师和彬彬就约定:如果斌斌白天在幼儿园没有欺负其他幼儿,每天放学之前,就可以玩“开火车”的游戏。刚开始时,他还是趁老师不注意就打、骂其他幼儿,在老师的提醒和鼓励下,情况有所好转。为转移他的注意力,老师经常鼓励他画画,因为他平时就爱好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斌斌的脾气明显没有以前暴躁了。事实证明,当幼儿的“过剩能量”通过游戏、绘画等正确途径的释放,不仅可以改善他的“攻击性”行为,更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兴趣。(三)榜样示范通过榜样示范,教给幼儿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幼儿,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教育者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应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幼儿知晓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幼儿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幼儿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本人在与彬彬斌斌的相处过程中,发现彬彬特别崇拜“警察”这一形象,于是组织了一堂《我是小警察》的认知活动课,使他明白“警察”不但很英勇,更喜欢帮助别人,绝不会欺负身边的朋友。彬彬在那之后,没有再拿着玩具枪对着其他的幼儿“砰砰”开枪,而是友好地说:“我是警察,我有枪,我会保护你们的!”可见,榜样对于幼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当幼儿对事物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时,成人对其进行正确的榜样示范极其重要。(四)改善关系彬彬的“攻击性”行为使他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太和谐,其他幼儿常常出于害怕而疏远他,满足不了交往需要的他便只好以新的攻击行为来引起同伴的注意,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本文认为,改善同伴关系对减少他的焦虑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有助于他从“生理自我”走向“社会自我”,学会在集体游戏中扮演社会角色。为此,老师尽量不要在其同伴面前损害他的自尊心,注意挖掘他的“闪光点”,有意识地树立他在集体中的威信,让同伴真正亲近他、接纳他。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