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听了陈利玉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如学习完“顶峰歼敌”这一部分,老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因而把学法迁移到第五段。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录象,把学生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例如:在学习“顶峰歼敌”这部分时,教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再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光辉形象,然后自由读文,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去品读体味。其中一个教学片段是这样的:生:我喜欢的句子是:“班长马宝玉受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师:追问你为什么选这句读?你朗读的成功经验如何?最后,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通过读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为什么马宝玉要夺过他的手榴弹?为什么要用石头砸?……还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自选一个镜头配上动作边读边演。整段的教学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充满生动和乐趣。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陈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一句时,陈老师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了解析方法,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上,陈老师更是下了功夫,如在指导朗读“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这句时,陈老师注意把学生调入情景中,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同学们,你们瞧,无恶不作的敌人正爬上来,现在你就是五壮士,面对着这样的情景,你该怎么读?这样一点拨,学生的内心就能与当时的情景相通,读的劲头更高了,真正从读中领悟感情。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陈老师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背诵第五段,至于怎样背才能记得牢:一是抓住重点词、二是通过想象画面。这体现了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记得住。让学生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英雄形象,还安排了学生对五壮士说心里话这一环节,无疑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教语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动地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就要靠读悟积累的。六、作业的布置也十分灵活学完了这篇课文,陈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体现。不但给学生留一个学习的空间,更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如果能将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高中下生的发展更有帮助。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还提出几点建议:1、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如品读第四段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五壮士的形象,应抓住关键句子“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和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去品读,通过品读去体会情感。这样扎实抓好这个段落的导,再过度到第五段的放,就自然得多了。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读完一个部分可否让学生说说这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尤其是中下生有机会给他们多点学习的机会,检查他们课堂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比课后补课更好吗。3、讨论是否要抓扎实,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有关的内容,这样收到的效果也许会更大。(我的评课到此结束,评得不合理的地方希望多多指教。谢谢大家!)井底之蛙戴老师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朗读和发展思维,培养有条理说话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一、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师要给学生有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戴老师安排学生读书,每次都有明确要求。读书时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读课文,大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对暂时不懂的问题,既不急于解答也不轻易放过,而是适时地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解决。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使朗读、提问紧密结合。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从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让学生充分质疑,。教师十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和鼓励学生。始终注意“导”,始终注意听取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不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戴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讨论青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经过反复研读课文,仔细观察插图,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说出根据,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三、重视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训练,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并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语言文字。戴老师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练习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组织学生讨论“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这个成语是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这一问题时,老师强调要求学生把先后几个同学的发言连起来说完整一些……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本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主体课文《井底之蛙》第二课时,下面我谈谈对这一堂课的一些教学反思。在设计这一课时,我紧紧围绕着两个教学理念在进行。第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第二,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把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回顾这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有四点:一、开课巧妙,引人入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开课时能否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整堂课的关键,考虑到四年级孩子认知还比较直观,上课伊始,我先以让学生猜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在讲故事……,正当学生兴趣盎然地往下接时,我却有意让故事戛然而止,告诉他们这不是老师想讲的故事,那么究竟老师想告诉大家什么新的故事呢?就这样学生带着无限的好奇进入了本堂课的学习,主动学习的热情迅速高涨。二、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总结朗读方法,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何引导学生体会青蛙在浅井生活的快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悟出本文寓意的关键一步。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把青蛙的快乐生活有机地串联起来,勾勒出了四个快乐的场景:高兴时……;疲倦了……;跳进井水中……;快乐的极点……在每个“场景”中,我重点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青蛙的快乐生活,从而以读促悟。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来体会青蛙的快乐、得意和骄傲,例如:“尽情”、“安然休息”、“绵软舒适”、“独占”、“极点”等词语;另一方面我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想象青蛙快乐的画面,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舒适、惬意的生活滋味,试着把朗读的语气和青蛙的心情联系起来。这两个朗读方法的总结和运用,更体现出了这堂语文课的工具性,也让学生明白了怎么读才叫“有感情朗读”,操作性强。三、适当的课件使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在学生还沉浸在青蛙快乐的情感里,鳖的到来打破了青蛙的美梦,也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究竟是什么使得青蛙的情绪和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瞬间觉得自己非常渺小?这个峰回路转的问题让学生陷入了沉思。此时,我深知,点拨好这个问题,学生就能顺其自然地悟出本文的寓意。于是,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东海的影像资料,把东海之鳖所描述的大海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大海的辽阔和丰富多彩,从而和青蛙生活的那一口浅井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说这里东海视频的展示对学生理解“青蛙为什么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四、将寓意合理地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明事理,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学进行到这儿,同学们都能成功揭示出寓意,这是一只骄傲、自大的青蛙,是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目光短浅的青蛙,这一堂课理应结束了。但在我看来,语文的学习仅停留在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该源于书本,用于生活。在最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选择题:面对外面的大千世界,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山路,有无限的精彩也有无尽的困难,青蛙到底该不该跳出浅井去见识外面的一切?片刻的安静后,一只只小手向我示意,我的心里一阵窃喜,同学们已经进入了“探索者”、“研究者”的角色之中,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大家一致得出结论: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但年少的我们更应选择不做井底之蛙,不做盲目自大,目光短浅的人。五、反思美丽的不足我欣喜这堂课的过程,我欣喜同学们的收获。回顾整堂课,有美丽,也有不足,在备课时,我力求在看似无痕的教学设计中把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但这个教学理念在实施中还有待提高。此外,这则寓言还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蛙有蛙的快乐,鳖有鳖的快乐。蛙在井底很快乐,鳖在大海很适宜。蛙不可能有鳖的眼光,鳖也不会像蛙一样跃、攀、躲、跳。课文写鳖不理解蛙的快乐,而蛙即使到了大海也享受不了鳖的快乐。所以,是否快乐,要看什么样的环境适合谁。但在教学中,我没有涉及这个层面,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怎样给学生传递或者渗透这方面的寓意值得深思。总而言之,教学的不足也是美丽的,因为它能使自己有更客观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带着更多的思考我将继续探索,努力使每一堂课都是有效的教学课堂,让我和学生们都有所得,有所悟!《我们的玩具和游戏》一课是北师大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5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全文分春、夏、秋、冬四部分描写了农村孩子如何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动手动脑,创造自己喜欢的玩具和游戏。文章条理清楚,主题鲜明,意在让学生体会创造与快乐之间的关系。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本课的识字量较大,内容又远离城市孩子的背景生活,如按传统教学方式,仅靠教师的语言描述,恐怕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费时又费力。在这一点上,计算机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及丰富的信息资源,让教学内容“活”起来。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中春、夏、秋、冬四部分内容有机串联,制成动画,再配上优美的音乐与朗诵,让学生通过网络自由欣赏。这种集图、文、声、色和动画于一体的教学方式,穿越了时空,把远离学生生活背景的教学内容十分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课文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