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一化三改造1一化三改造的背景:(1)抗美援朝胜利,为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了和平环境。(2)土地改革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3)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注:以俄为师包括两个方面:革命道路、建设道路)(4)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相当落后(5)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造•2.一化三改造的指导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时间:1953年•(2)目标:A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生产关系)•B把我国建成工业化国家(生产力)•(3)内容:•1)确定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2)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注: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过渡时期的实质是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过渡时期也就结束了。•(4)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国初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一)•(1)开始时间: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一五计划任务: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同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一五计划特点:社会主义改造(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东北地区•3)一五计划实施结果及意义:A提前完成•B建立起一批骨干企业、能源基地、工业化原料基地•C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联系新经济政策)•4)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善。•(2)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的道路(特点):•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比较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①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农业集体化,•③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比较英国工业化之路:•①农业革命(圈地运动)创造条件;•②由轻工业开始(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再重工业(二工主要是重工业);•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由自由资本主义转为垄断资本主义•(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而不是农轻重同步发展):•A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课文小字:毛泽东的描述)•B国防需要:帝国主义对我国采取封锁遏制政策,处于帝义包围之中,为保卫国家安全,加强国防,有必要优先发展重工业。•C学习苏联:效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苏联建设经验两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计划经济体制)•(4)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建设成就(一五计划实施结果):•1)在苏联的援助下提前完成一五计划•2)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建立起一批骨干企业、能源基地、工业化原料基地•看小字、图片:联系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厂、交通运输武汉大桥等•3)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联系新经济政策)•4)工业布局: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善。•(注意:一五计划除工业外,农业也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4.社会主义改造•(1)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生产关系角度)•(2)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使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3)三大改造的内容:把资产阶级、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集体所有制•(4)改造的方式(小字)•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将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集体经济。(看图片:农民申请报名入社)•A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而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进,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农村再次出现贫富分化,一些农民失去土地)•C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赎买、(公私合营)、将民族资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资本家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看知识链接、看图片:永安公私合营)•复习民族资本主义诞生:19世纪60、70年代•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实现手工业合作化。•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①所示的经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即彻底结束•②所示的经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的阻碍作用•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⑤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5)三大改造的结果:•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计划经济体制)•(6)三大改造的评价:•1)不足:•①工作中有缺点和偏差:对农业合作化以及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②长期内遗留了一些问题:•A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很适当,•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2)肯定:A三大改造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制度)•A实现了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比较民国后的社会变革主要是移风易俗,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没有根本变革;政治民主化和国家统一方面出现北洋军阀独裁、割据混战的局面)••(7)三大改造的拓展:1953年起开始实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实践过程中,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典范。••1953——1956年,中共借鉴苏联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对资本家采取“赎买”政策,对农民和手工业者采取引导、示范的方法使他们走上集体化道路,建立合作社,避免了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动荡,是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的创新之举。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背景:•1)土地改革完成,一五计划正在实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稳步推进。•2)大陆解放,抗美援朝胜利,政权巩固(2)时间、地点:1954年,北京(3)会议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完成。•2.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简称1954年宪法•(1)1954年,由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2)1954年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依据:两个原则)•(3)1954年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①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第一个原则)•表现在规定国家的性质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②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第二个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通过三大改造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1954年宪法的意义:•A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B1954年宪法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全,使少数民族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C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在宪法制定前,我国的政治体制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即全国政协暂时行使全国人大职能。《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全国人大召开和《宪法》制定后,便结束了这种局面,这就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3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民主制度)•A人民代表大会制(体现人民民主原则)•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西方相比中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两党制、代议制、普选制本课小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三大改造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集体所有制(都属公有制)、(建国初还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2)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创设,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建立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提供制度保障。单元知识点归纳•时间段:1949——1956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标志:新中国成立——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三年的工作任务(1949——1952):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奠基•经济:土地改革•政治:1)以《共同纲领》为建国纲领•2)扫清国民党残余军队,和平解放西藏,实现大陆解放和统一•对外关系:1)抗美援朝,维护国家安全,为新中国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2)1950年中苏签订同盟互助条约•3)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此时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封锁包围禁运政策,遏制新中国)•后三年的工作(1953——1956):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制定并实施一五计划•1)经济建设——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生产力)•2)社义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政治:1)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1954年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外关系:1)50年代初,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倡导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思考•“上层建筑一出现,它就成为极大的积极的力量,积极地促进自己基础的形成和巩固,采取一切办法帮助新的制度去根除、去消灭旧的阶级。”•试就新中国诞生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人民政权在下面三个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1)摧毁国民党政权,建设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方面:•①和平解放西藏,追歼残敌,在大陆彻底摧毁国民党政权,实现大陆解放和统一。•②抗美援朝,保卫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③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改变旧的所有制,建立新的所有制方面:•①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一五计划,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3)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工业化建设方面:•①1949年~1952年采取种种措施,克服财政困难,恢复国民经济。•②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的史实,充分说明了人民民主政权建立以后,是积极地促进新基础的形成和巩固,帮助新的制度去根除、去消灭旧的基础和旧的阶级。•2就下图回答1953年~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有何重要影响?并分析该时期我国重点建设的特点及其成因。•答:成就:建立起一批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