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看法2.论据3.论证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例如:3岁的小孩:我最喜欢我的奶奶。(论点)因为她从来不打我。(论证)所以我最喜欢她。(结论)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训练内容议论文中的“理”==主题要求:1.正确(符合客观规律、不违背政治原则保持积极的道德倾向)2.准确(主题保持与话题一致)3.明确(态度鲜明、语言清晰、主题统一)例:根据下面的材料,谈谈自己的见解。陈蕃是东汉时的名人,他少年时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故事引起了后人很多的争论,大多数人认为薛勤的批评是对的。你怎么看?例:提炼论点:一屋不扫,不能扫天下。一屋不扫,也能扫天下。例:根据下面的材料,谈谈自己的见解。英国民间流行一个故事,叫《约翰逊的鞋子》,说当时有一种交换鞋子的风俗:你往马路上一站,摆出一种特定的姿势,表示愿意和别人换鞋子,别人愿意的话,你得出点钱贴补对方。约翰逊那天就站在十字路口和别人换鞋,换了以后,觉得穿上仍不舒服,于是继续再换。钱,一次一次贴了很多,直到傍晚时分才好不容易换到一双鞋子,穿在脚上很舒适。回家一看,原来竟是早上自己穿出去的那一双。例:以下这个故事,你能提炼什么论点?从钱入手:人们要真正的认识自己往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做法入手:要想进步,就得不断的在比较中找到合适的方法。从鞋子入手:人要学会珍惜眼下。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事实道理论据:引经据典/名家言论①论据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②论据具有新颖性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论据不需要描写细腻。)论证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驳论从反面论述立论从正面论述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论(是什么)解决问题结论本论(怎么办)(为什么)(应试作文)常见的结构:一、提出论点二、正面举例论证;分析说理三、反面举例论证,分析说理四、重提论点;做出结论常用论证结构并列式分论1总分论2总分论3……递进式表象本质(层层深入)皮膜肉核并列式<谈写文章>总:要写好文章,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实践。分:首先是多读书。其次是多写作。第三是多修改。总:有了这三多,文章是可以写好的。注意:(1)考虑轻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重在前,无轻重按顺序。(2)形式要一目了然,即每段中心句应在开头。(3)多角度地观察、分析、认识事物。练习:中心论点:树立崇高的理想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一、理想是奋斗的起点。二、理想是奋斗的目标。三、理想是奋斗的动力。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说:“我正在赚钱。”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个人一生都只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请用并列式结构写一篇议论文。(列结构提纲)例如递进式第一种:为什么+怎么样想和做第一部分:论述“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回答“为什么”)第二部分:论述“想和做怎样才能联结起来呢”(回答“怎么样”)例如递进式第二种:针对论点的论证深入怀疑与学问第一部分:用引用的方式提出“学则须疑”第二部分:分两层,分别论述“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常用的论证方法例证法被引入文章的事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历史上的人物事例。第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例。第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课本中的人物故事。第四.个人的生活经历。第五.哲学故事和文学故事。第六.寓言故事。注意:举例前要紧扣中心论点加一两句总括语,举例后则要就事例作扣题分析,事例后的分析说理是中间几段都必须要有的。运用例证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观点和材料要统一。一、限制字数叙述一个事例一般不要超过100字。二、找能紧扣话题的内容所以行文时应注意:不要一叙述起事例来就长篇大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全出来了,弄得文章前后像议论文,中间像记叙文,四不象!议论文中叙述事实:宜简不宜繁选择论据还要有鲜明的时代性。例如,封建社会效命帝王的那种“愚忠”,“卧冰鲤”“割股疗疾”式的“痴孝”,这与我们现在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对父母的孝顺,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是不足为“据”的。论据的使用,其排列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论据的排列应有一定的逻辑性,或以时间为序,先古代后近代,最后现代、当代;或以地域为序,先本地后外地,先中国后外国;或以人物身分为序,先革命导师后政治家,先政治家后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或以事件的情节为序,那就是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反面假设论证法这是一种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它针对上面所列举的事实论据,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其主要步骤是:①列举若干事例②反面假设③结论例文如果麦哲伦相信“地方学说”,就不会有美洲大陆的发现;如果牛顿只是用当时的科学,他也不能建立牛顿定律;如果中国的历代君王承继前辈的治国论,也就不会有唐代的鼎盛时期的出现;如果……太多的如果,假使每一个人都认为答案是唯一的,没有创新精神,国家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进步,没准我们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用木杈叉鱼,吃生肉,穿树叶制成的衣服,所以社会需要有创新意识。正反论证:《为“班门弄斧”叫好》①“班门弄斧”通常是贬义的,是“不自量力”的意思,为常人所否定。②确立观点:敢于在“班门”(权威)弄斧,突破常规思维,不为传统观念束缚,好!③正面论证:处女作的发表;普通人的发明创造;甚至于科学家的新发现,正是敢于在“班门”弄斧而又有所突破的结果。④反面论证:如果人人都不敢在“班门”弄斧,“班门”永远是至高无上的,“班门”终将消失;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取消“后浪”,长江就成了一潭死水,最终摆脱不了干涸的命运。人类社会也是一样,没人“班门弄斧”,社会就不可能进步。⑤总结全文: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敢于向“班门”弄斧应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与日俱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对比论证法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A一脸的无奈)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B一脸快乐状)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因此我选择前者。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写议论文必须注意逻辑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要依靠语句表达出逻辑性,另一方面要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突出逻辑关系。注意议论文中的“但”“但是”等转折连词的作用,俗语有“‘但’字后面有文章”的说法,它的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标明了文段或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论点更醒目、更突出。另:议论文写作要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写作题对考生认识自我、认识人生、认识社会有相当的关注,我们也要经常去思考一些热点问题,像2000年春季高考“跨入新千年的联想”,上海高考题“对世博会主题的建议”等都引导考生要在平时积累些什么知识,2001年高考题《关于诚信的话题》,就要求考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思索。1、立论偏激,不够全面。2、言之无物,重复论点。3、缺乏议论,事例堆砌。4、语言枯燥,缺乏文采。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人常常暴露出一个弱点,总是喜欢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去认识、思考问题,一旦自己的立场发生了变化,看法也随之改变。这种认识上的局限,也就带来了思想感情上的片面性,难以跳出自我的小圈子。读了一则寓言,就使我产生了以上的看法。寓言说,一片秋叶飘然落下,发出沙沙的声响。地上的小草埋怨它不该发出响声惊扰了自己冬眠的美梦,秋叶对此给予了嘲讽作为回答。到了第二年,那片秋叶已化作一株小草,又一个深秋来临时,又有别的叶子飘落下来。于是这株小草也开始埋怨秋叶不该发出声响侵扰自己不得入眠。你看,当他是秋叶时就嘲讽小草,而且当自己变成了小草,它又开始埋怨秋叶了。还是这个它,一旦立场变了,认识、思想、感情就来了180度大转弯。由寓言看社会,类似的现象真是太多太多。当你平日漫步街头,看到地上满是烟头纸屑,你会责怪清洁工太不负责,没有及时清扫;而你一旦成为清洁工人,你马上会怪市民没有文明习惯。当你是一个顾客,来到商店购物,你会敏感于营业员态度的冷漠,言语的生硬;而你一旦当上营业员,马上又会责怪顾客太多挑剔,太多麻烦。当你是一位普通工作人员,你常常会怪单位领导少了些民主,多了些专断;而你一旦被提升为领导,又会觉得群众少些服从,多些散漫。当你去挤公共汽车还没进车门时,你会大喊往里挤,还可容纳好些人;而你一旦挤进车门也就会对下面挥手说,实在挤不下了,等下趟吧……只要你多留意,生活中就会遇到许多的“秋叶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没有能够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才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片面性。如果大家都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想问题,争利益,那么社会的分歧矛盾就会加剧,团结统一就难以维持,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如何解决呢?关键在于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从大局和整体利益去考虑问题,有时还要多为他人着想,甚至站到对立面去思考。如《岳阳楼记》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了这个立场的转换,就可以更多地了解别人,更多地与别人沟通,思想感情就会多一份宽容,少一点狭隘。这样,领导多为百姓作想,百姓多为领导分忧;教师多为学生操心,学生多对教师尊敬;工作人员多为群众作想,群众也体谅工作人员的艰难……上下左右,各行各业就可以融洽和睦,人间就会有更多的爱心,社会就会有更多的温暖。逆境出人才在人生的旅途上,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打击。有家庭的、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生理的,说不完,道不尽。你可曾想到恰恰是这些打击严酷地考验着一个人的意志、毅力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创伤、挫折、病残是坏事,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引出好事来。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迸射出来的火花越灿烂;美丽的浪花是在海水与礁石的猛烈撞击下开放的。创伤、挫折、病残对于无志者来说,只能是叹气、哀伤,甚至痛不欲生;然而对于有志者则更能激发他们奋斗的精神,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可以说,逆境是培养“人才”的肥沃的土壤。从古到今,国内国外,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艺术家等,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是这样。在追求真理的征途中,他们真是达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最高境界。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身受腐刑,发奋完成鸿篇巨著《史记》。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为了考查我国的地质地貌,30年如一日,足迹遍及十四五省,登悬崖,攀绝壁,涉洪流,探洞穴,有时甚至陷入绝境,在那“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瞩无侣去来难”的情况下,他毅然背起行装,奋勇前进,终于在地质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青年数学家陈景润,在一间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没有桌子的6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为了采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不怕无知的嘲讽、病魔的纠缠,终于完成了震惊中外的“陈氏定理”。天才就是从这里产生的!法国女画家达尼兹·劳加里,她没有双臂,也没有双腿,这是生理上的极大障碍,然而达尼兹不甘在病残面前沉沦,立志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