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产业集群研究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手机产业集群研究报告杨锐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E-mail:lvublurr@gmail.com引言中国移动通信产业正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技术标准迈进。手机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正日益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重要力量。伴随国际手机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不仅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基地和最大的出口基地,也造就了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手机产业集群的形成,为本土厂商增强全球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与产业环境。产业集群已是地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向高增值价值链环节攀登的重要载体。中国手机产业处在动态发展变化的产业环境中。一方面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以及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手机产品结构性、阶段性过剩导致国内手机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加大对低端市场开拓力度、黑手机猖獗使得国产手机品牌的市场空间受到上下挤压。企业面临如何根据既存资源与能力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以向高附加价值环节延伸的压力。而充分培育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走产业集群与地区联动发展道路是实现我国手机企业、产业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中国手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是当前中国手机产业在新形势下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国民经济分类,1本报告的手机产业指“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业”。本报告的手机产业集聚是指与生产最终手机产品相关的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具有贸易联系或非贸易联系的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内进行资源交换和价值增值的关系网络。一、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手机产业集群的形成(一)全球手机产业区位及产业特性分析1.全球手机产业区位分布手机产业的全球布局与通信技术的演变是密切相关的。手机产业全球布局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欧美等局部地区分布阶段(1988-1992年):手机通信技术处在研发、测试以及小量生产阶段,也即1G到2G发展初期,全球手机产业主要分布在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阶段(1992-1998年),随着2G技术的成熟与推广,以及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对外开放战略,全球手机生产巨头开始把生产布局扩展到全球范围,尤其是向中国、马来西亚、印度、菲里宾等发展中国家转移进行离岸生产。中国的手机产业集群也正是在这阶段形成的。全球价值链布局阶段(1998年-),即在2G技术向3G技术过渡时期。手机产业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需求,以及逐步完善的市场体系、制度等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得众多跨国公司把整个手机产业价值链进行全球范围内布局。在产业的全球转移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凭借廉价劳动力等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全球价值链中的生产环节,形成了全球价值链下手2机产业集群不同价值环节的空间等级体系。1每个被分离出去的价值链片段在其资源匹配的最佳区位形成了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从全球区位布局看,形成了美系、欧系、日系、台系、中系、韩系六大手机产业发展的区位布局,各系均有自身的优势。如台系手机厂商具有完善的产业体系,彼此之间拥有较强的竞争关系;韩系厂商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图1:手机产业演进全球区位分布图资料来源:本研究汇编2.全球手机产业发展特性产业发展面临三大因素:三大变化因素驱动着未来手机产业、产品及市场不断向前演化。这三大因素分别是:(1)通讯基础建设。包括电信自由化、通讯标准的推动及系统设备建立的普及程度,影响着2G转换到2.5G,更进一步转换到3G的推展速度。(2)提供的服务内容。因特网的冲击及2.5G、3G的推展,将可以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及更多的应用内容,从语音逐渐转为以数据为主到多媒体传输的服1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3务。商品价值不再是单一的硬件,服务内容更是商品价值所在,未来服务内容逐步朝多样化及丰富化演进,也将影响未来手机市场演化。(3)多功能的应用。手机已逐渐成为3C整合的载体,加上如PDA、行动上网、电子辞典、GAME、GPS、MP3、蓝芽、指纹辨识、数字相机等各种功能,以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这三个产品变化趋势将驱动手机产业不断向前推进及演化。手机产业特性:(1)产业技术标准。3G时代的产品主要由语音服务转为多媒体传输服务,这种技术创新的不连续性,在第三代全球手机产业可能会发生版图移转,产业生态也将面临重新调整。(2)走向垂直分工。大多数高科技产业都始于垂直整合的型态,而后因市场逐渐扩大、技术逐渐向前推进、加深,因而在产品创新与市场时效的要求下,产业萌生新的价值机会点,在新的厂商加入后而逐渐专业分工。(3)委外代工趋势。全球不景气,市场不断向下,大厂获利不佳的阴霾挥之不去,加上手机走向低价化,国际大厂必将采取合作的方式,将制造外包以降低成本是一个愈来愈明显的趋势。(4)3C整合的冲击。后PC时代,全球电脑(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s)、消费性电子(ConsumerElectronics)3C产业经过一波革命性的数字聚合后,正逐步形成3C整合产业,产业竞争生态也面临重新调整。手机产品特性。(1)时尚性、功能性。(2)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约3~6个月。(3)低价化。手机尚未到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就已提早面临低价的竞争,成本压力也会愈来愈大。(4)内容为最大价值。透过宽带无线,提供音乐、游戏、影片和在4线服务(OnlineService)等内容的服务,使消费者随时随地获取娱乐和信息服务的便利性,将是未来手机最大价值。(5)服务导向。手机是服务导向,产品价值高低受电信服务提供商的影响很大。(6)产品研发软件比重大。手机的研发,必须有RF设计、软件、机构、电子线路设计等人共同努力。(7)成本结构。手机各部份所占成本,一般而言,被动组件约占5%,基频占34%,高频占16%,电路板占7%,液晶屏幕占4%,制程约6%,电池部份约20%,其它功能机构组件约8%。3.全球手机产业竞争多元化格局(1)领导厂商影响力大。欧美系大厂始终居产业重要地位(2)日本企图反败为胜。在未来的竞争,日本具有相当强的竞争优势,日本身为消费性电子大国,又掌握重要关键性电子零组件,且日本手机普及率相当高,有足够的内需市场来培植手机产业。(3)韩国CDMA一方之霸。由于切入时间早,加上厂商国际化程度高,韩系厂商有能力整合手机产业的上、中、下游,除了自行开发ASIC、软件,从事制造工作之外,同时也以自有品牌,开拓全球CDMA手机市场。(4)中国蓄势待发。中国诺大的手机消费市场吸引各手机厂商的竞争与合作。中国手机厂商可概分为两类,一类为外商公司主导,另一类则为本土厂商所主导。(5)全球化的EMS。EMS生产产品数量相当多,共通零组件用量大,因此零组件议价能力强,在价值链的下游,除了将产品运送至大厂所指定地点,服务范围再往价值链后端延伸至配销,甚至担任售后服务的角色。目前在通讯产品代工积极布局的EMS5有Flextronics、Solectron、SCISystem、Celestica等大厂。(6)台湾厂商积极投入。台湾手机制造商可大略分为三种背景,第一为专注手机制造,如大霸、明基电通、致福,第二为笔记本电脑厂商跨业经营,如广达、华宇(转投资华冠)、仁宝(转投资华宝)、英业达(转投资英华达),第三为PDA厂商,如宏达国际。预期随着经验的累积,台湾厂商以现有的信息基础,可望再度以灵活生产、降低成本的能力切入手机产业。(7)策略联盟突破困境。寻找代工伙伴以降低成本,寻找消费性电子设计公司合作,以强化产品设计能力,策略联盟是突破困境的较佳选择。未来因策略联盟成功而绩效提升,将带动整个产业风潮。(8)支持性厂商。为了加快手机的推陈出新,各家厂商运用合纵联盟策略,迅速将产品上市,前三大厂采用的芯片,逐渐由自行设计开发转移由其它业者提供,于是许多新公司投入各种功能芯片的开发,也有专门撰写软件的公司,另外也有整合其它零组件,并提供通讯协议软件、代为申请认证(FTAapproval)、提供产品测试程序的Turnkeysolution公司(如台湾的MTK)出现。目前这些价值较高的主要组件,几乎是由欧、美、日厂商所主导及供应。(二)中国手机产业集群的位置1.中国手机产业发展现状生产量、出口量稳步增长。中国在全球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中的比重已超过15%,其中手机产品占47%。2006年中国手机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产量为4.8部,占据全球产量的48.45%,其中,GSM手机产量4.14亿台,CDMA手机产量6032万台,占全球总产6量的比例从2005年的36.8%成长到2006年的47%,提高近10个百分点。市场销售达到11933.6万部,出口3.85亿部,同比增长68%,出口比重占中国手机产量的84.62%,出口金额达到312亿美元,同比增长51%,占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额的8.5%。预估2007年产量可达5.2亿台,手机出口将超过4亿台。移动电话用户稳定增长。截至2006年底,全球移动电话用户达26.8亿,中国移动电话用户4.61亿户,比上年增长17.2%。2007年上半年月平均增量为670万户,预计年底移动电话用户将超过5.2亿,将持续带动大陆手机市场发展的高峰。进一步奠定了全球最大手机用户国家的地位。产业规模扩大,集中度提高。截至2007年4月新增手机企业41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1家,中国企业30家,新增产能约1.4亿部。而新增手机厂商的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为主。中国市场的年需求量约为6000万到1亿台左右,中国产能超过需求。生产企业数量的扩大和手机产量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也导致了行业利润整体下滑,亏损的企业和金额都在增加。另一方面,中国手机产业在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产业集中度也进一步提高。其中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爱、波导、联想、夏新等前十家企业的生产总量约占到全行业的80%,其中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和三星市场占有率达81.96%,国内中小企业的手机市场占有率非常有限。72.手机产业价值链结构手机产业价值链结构大致分为三个组成:上游手机研发、设计和零组件供应商、中游手机制造商和下游手机品牌营销商、运营商。在手机产业技术层面上中国手机产业尚处于追赶阶段,在手机生产总量层面上中国手机产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中国手机产业集群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下的低增值环节。手机生产所需的大部分主被动、机构零组件(仅占生产成本的30%左右)均可自制,但是仍未完全掌握产业核心技术与关键零组件的生产技术,而且企业规模小,中小企业占据92.61%的比重,整体竞争力不强。中国手机产业结构呈现橄榄形状结构特征:上游缺乏产业核心技术与关键零组件生产技术;中游则逐渐形成较强的组装、一般零部件生产能力;而下游的品牌经营、运筹能力仍然很弱。上游:手机设计平台(芯片模块)、操作系统、软件平台手机设计公司手机软件设计公司手机硬件设计公司手机外观设计公司手机结构设计公司手机厂商IC营运商配销与物流售后服务与维修经销商零售商EMSOEM/ODM品牌商零组件供应商其他零组件ID&MD模块供应商整体方案公司消费者图2:手机产业价值链结构图8整体上,中国手机产业集群还处于低增值价值链的生产环节和一般零部件配套生产集聚发展阶段。未来中国手机产业集群的提升要在实施地区性竞争与全球性竞争有效对接的发展战略进程中,以集群发展为依托,以产业共性技术的突破和加大关键零组件生产技术的投入为突破口,逐渐实施产业集群提升战略。(二)中国手机产业集群形成过程及识别分析中国手机产业集群是全球手机产业价值链片段化的结果。经过多年的发展,手机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在中国手机产业准入制度背景下,从开始的分散点状发展模式渐渐步入集群协同发展模式阶段,并且正日益凸现产业集群资源整合的竞争优势效应。正如Ketels所言“缺乏对集群成分和特征的完全分析,政策官员将会被诱导去‘创造’原本不存在的集群”2利用集群概念来引导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需要对集群的成分、结构特征有完整的认识,以充分有效的促进集群效应的发挥。本部分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中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