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孙子兵法》导读·谋攻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孙子兵法》第三、谋攻篇前篇回顾一、战争耗资巨大。二、战争拖久不利。三、因粮于敌。四、胜敌而益强。五、总结前文。本篇题解杜牧曰:“庙堂之上,计算已定,战争之具,粮食之费,悉已用备,可以谋攻。故曰《谋攻》也。”张预注:“计议已定,战具已集,然后可以智谋攻,故次《作战》”。“谋攻”就是在“计议已定,战具已集”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谋略战胜敌人,赢得最后的胜利。故本篇着重论述谋划攻战的策略。即通过智力运筹,最大限度的降低敌我伤亡和避免战争破坏,同时获取最大的战果和效益。谋攻篇全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fénwē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本篇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战略思维最高境界与结局第二部分:谋攻的法则第三部分:谋攻六诀第四部分:中御之患与知胜之法第五部分:结论第一部分:战略思维最高境界与结局【原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国”,谓国都、城市。春秋之“国”,其内涵与今不同“城内为国,城外为郊”“军”,《周礼·地官·小司徒》郑玄注:“军,万二千五百人。”曹操、杜牧注引《司马法》同。唯春秋时,诸侯国各自为政,故军队编制不尽相同。“旅”,《周礼·地官·小司徒》郑玄注:“旅,五百人。”曹操注同。“卒”,《周礼·地官·小司徒》郑玄注:“卒,百人。”“伍”,《周礼·夏官·诸子》:“合其卒伍,置其有司。”郑玄注:“军法:百人为卒,五人为伍。”张预曰:“周制,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百人为卒,五人为伍。自军至伍,皆以不战而胜之为上。”【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原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译文】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上述“全国”“全军”云云,既表达了从大到小不同层次的“全胜”思想,同时还表达了“破”中有“全”的“全胜”思想。这是孙武子战略思维的最高境界与结局。其精髓在于:一、体现了孙子战略思想的初衷(不战、慎战);二、表现为战略思想的最完美结局(代价最小、反抗最小、灾难最小、获益最大)。三、体现着先秦思想家“定功戢兵”、“止戈为武”的“抑战”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既是境界,又是手段。作为境界,它倡导兵不血刃,击败对手,获得全胜,复国家以安定,还民众以和平。正所谓“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方显其王者本性。作为手段,则指的是以绝对的军事优势、充足的物资保障和强大的战略态势作为基础,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一切非军事手段,辅助必要迅捷的军事打击,通过击垮对手的信心和瓦解敌军的斗志,在避免直接交战或将战争行动降至最低的情况下,迫使敌人屈服,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胜利。韩信不战降燕第二部分:谋攻的法则【原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fénwē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一、一般的“攻城之法”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距堙,又三月杀士卒三分之一二、谋略的“攻城之法”兵不顿而利可全【原文】故上兵伐谋——用兵作战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谋略杜牧曰:晋平公欲攻齐,使范昭往观之,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彻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趋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观范昭非陋於礼者;且欲惭於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原文】其次伐交——其次运用外交手段取胜。“伐交”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运用外交取胜。李筌曰:“苏秦约六国不事秦,而秦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山东也。”二、挫败敌人外交。王皙曰:谓未能全屈敌谋,当且间其交,使之解散。《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再次是打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三国志·蜀志》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文】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修橹轒辒:曹操曰:“修,治也。橹,大楯也。轒辒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杜牧曰:“轒辒,四轮车,排大木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来运土填堑,木石所不能伤,今俗所谓木驴是也。”(参左上图)具器械。曹操注:“具,备也。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参左下图)【译文】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攻城的大盾和轒辒,准备攻城的器械,几个月才能完成;【原文】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距闉:距通“具”,治、备。闉,通“堙”。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闉,叚借为垔(堙)。”《左传·襄公六年》“甲寅堙之”,杜预注:“堙,土山也。”“距闉”即曹操所谓“踊土积高而前,以附于城”者也。不胜其忿:谓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杀伤士卒也。”【译文】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才能竣工。将帅控制不住自己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象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原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必以全争于天下:全,即上言“全国”、“全军”、“全卒”、“全伍”之“全”,故“必以全争于天下”即言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译文】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是靠硬打,攻取敌人的城堡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必须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致疲惫受挫,而胜利却能够圆满获得,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第三部分:谋攻六诀【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因此,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努力战胜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要坚壁自守,实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假如固执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小敌之坚:之,犹“若”也。王引之《经传释词》:“之,犹若也。”《左传·僖公十三年》:“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皆以“之”为“若”。故“小敌之坚”,即言小敌若坚。“坚”乃坚持、固执之义。兵少力弱,不逃不避,不宜战而坚战,不当守而固守,皆“坚”之类,难免不为大敌所擒也。大敌之擒:言为大敌所擒也。此节文字谓通过实力对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优势均势劣势十则围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五则攻之不若则能避之倍则分之毛泽东在1936年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中有一句名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打得赢就打”,主要体现战争的进攻性。“打不赢就走”,体现着战争的流动性。也就是说,没有固定的作战线,哪里好打就在哪里打,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第四部分:中御之患与知胜之法本部分分三个层次:一、强调将帅的地位和作用二、中御三患三、知胜五法一、将帅的地位和作用【原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国之辅:辅,辅木。绑在车轮外旁用以夹毂的两条直木,用以增加车轮载重支力。此喻指为国家的辅佐。【译文】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强盛;辅佐有疏漏,国家必然衰弱。二、中御三患【原文】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谓之进:谓,这里训“使”。《广雅·释诂》:“谓,使也。”下“谓之退”用同。縻军:《说文》:“縻,牛辔也。”引伸为羁绊、束缚。此“縻军”者,杜牧注:“犹驾御羁绊,使不自由也。”谓束缚军队。同三军之政:谓共同主三军之政。同,干预,干涉。下“同三军之任”用同。三军之权:权,谓权变、权谋。乱军引胜:此“引”乃失却之意。梅尧臣注:“自乱其军,自去其胜。”【译文】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硬让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硬让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得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上的权宜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疑虑。军队既迷惑又疑虑,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到来了。这就是所谓自乱其军,自取败亡。三、知胜五法【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杜牧曰:“下文所谓知彼知己是也。”张预曰:“能审攻守之宜,则无不胜。”上下同欲:欲,意愿。“同欲”即同心同德之谓。至于“上下,曹操注谓指君臣,张预注谓“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人人欲战,则所向无前矣。”张说义长。虞:备也。杜牧曰:“有备预也。”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御,驾驭也。在此为制约之意。《淮南子·兵略》:“古者,将已受斧钱,答君曰:‘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也。’”即言从中羁糜制约也。此句张预注:“将有智勇之能,则当任以责成功,不可从中御也。”此亦孙子“君命有所不受”之义。【译文】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懂得多兵与少兵不同用法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意愿一致的,能够胜利;以己有备对敌无备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牵制的,能够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中御三患”是不懂军事而横加干预,导致的结果是“乱军引胜”,自取败亡。孙子所说的“乱军引胜”实际上就是要求领导者不要过分干涉下属的工作,同时要秉公用人,用能人,否则就会自己导致失败。“知胜五法”之要求:第一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