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区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素有“东方鲁尔”之美誉。伴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集聚了沈阳市66%的工业产值及工业利税的铁西区如凤凰涅盘般走向了全面复兴。2002年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成立铁西新区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铁西新区委、区政府始终高举“搞好铁西改造,回报工人阶级,造福广大农民”的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面开放、活化资源、打造环境、产业升级、完善功能、强化管理”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工业立区、服务业强区、科教兴区三大战略,综合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彻底性改造,实施“东搬西建”政策,成功破解了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城市功能如何完善”等一系列重大难题,使铁西老工业基地步入了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快车道。所谓东搬西建,即将建设大路以北的企业有序地向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搬迁。这一举措,不是简单的企业搬迁,更不是“拆掉企业,变钱走人”。而是铁西区借鉴世界工业发展的经验,跳出单纯抓技术改造、企业改造、工业改造和经济领域改造的局限,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彻底性全新改造的思路,以企业搬迁改造为牵动,创新企业生产方式,把工业做大做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跳出技术改造的局限,对企业实施系统性改造铁西工业区的历史历程:1938年,铁西区正式建区铁西工业区的初步形成1938年1月1日,伪满奉天市公署实施了区条例,由于地处铁路西侧,故正式命名为铁西区。1948年11月2日,沈阳宣告解放,铁西工业区真正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职工群众阶级觉悟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工厂迅速掀起了生产建设高潮。“一五”期间,沈阳作为一个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点,企业高度集中的铁西区是重中之重。苏联援建的156项国家重点工程中有3项在铁西。投资超过百万进行企业改造的40多个,新建大中型企业12个。铁西新区1951年5月1日,凝结着沈阳工人阶级心血和智慧、饱含铁西工人爱国深情的第一枚金属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1952年9月23日,工人村开始建设,共建有5个建筑群72幢三层砖混楼房,建筑面积99012平方米,工人村建成后,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工人居住区,在全国率先引领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住宅潮流。1984年铁西作为一个计划经济典型特征最为突出的老工业区,在改革企业管理机制上开始了探索和尝试,推行了经济责任制、经营责任制、厂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制等等,并从1986年开始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2002年6月18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决定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成立铁西新区。2007年6月9日,铁西区被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2008年12月又先后被授予“全国改革开放30年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和“2008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称号。当前铁西正积极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努力打造铁西产业新城,加快实现第二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