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体育:以学校为主的教学环境中,以身体运动卫生保健为手段,采用体育课、课外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来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2、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3、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包括体育科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和体育技术、技能的实践课教学,并以后一种教学为主。4、教材比重:教材的比重是指各类教材的教学时数与教学总时数之比。5、学校体育管理概念:指用尽可能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采用最佳的手段和方法,遵循学校教育和体育的基本规律,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计划、实施、检验的过程。6、体育教学大纲定义:是根据国家教育计划所制定的纲要式的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紧紧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发展的要求,具体规定体育教学内容的方向、目标、范围、体系、各类教材的比重以及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它是编写体育教材、实际教学以及考核、评价教学质量的直接依据。7、体育教学内容:是反映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通常集中体现在1.体育教学大纲2.体育教材)8、体能:所谓体能是指有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9、循环法:是指根据发展体能的要求,选择若干练习或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要求学生在每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和负荷,一个接一个进行作业点的轮换,循环往复地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10、体育知识:人们对于体育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11、运动技能:是指“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它表现为身体的一定肌肉、骨骼运动与相应的神经系统的活动”。12、动作示范的定义:是教师或教师指定的学生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13、体育课的密度:1.综合密度或一般密度:练习密度指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2.专项密度:指课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3、练习密度:又称运动密度,指一节课中,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练习时间/全课时间*100%14、生理负荷: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受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它反映了练习过程中学生机体的生理功能一系列变化。15、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全年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单元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课时体育教学工作计划16、课时计划: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根据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单元教学工作计划,针对班级具体情况而编写的每次课的具体执行计划,是教师上课的直接依据。17、家庭体育:学生在家长的组织、指导或参与下进行的校外体育活动。18、社会体育:学生参加的由其所居住地区的有关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19、终身(享用)体育:指一个人一生中所进行的体育学习和所受到的体育教育的总和20、健康定义: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总称。21、体育课组织的概念:是指为了实现课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各种合理措施与手段。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至今。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民教育思想在我国的没落。《壬戌学制》是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参照美国“六三三制”的形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的。1903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和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至今。“三基本”: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与健康技术、体育与健康技能“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三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技术部分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途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目标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传播媒介、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直线排列、螺旋排列、混合排列体育教学手段基本模式:辅助式、直接式发展体能的四大原则:全面性原则、适量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健康性原则体育知识的分类:一是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一是关于理论方面的知识。动作示范的种类: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镜面示范体育课的类型:体育理论课、实践课体育实践课的结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体育实践课种基本部分的组织形式:不分组、分组轮换、分组不换体育课堂常规:课前常规、课中常规、课后常规体育实践课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心理负荷学校体育功能:健身功能(本质功能)、教育功能、启智功能、情感发展功能、美育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经济功能。学校体育学的一般功能:教养功能、教育功能、美育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功能。发展体能的方法:重复法、变换法、持续法、间歇法、循环法、综合法课外运动训练的选材:经验选材、科学预测选材心理负荷的评价指标:注意、情绪、意志1、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1,20世纪20年代,我国留美学者引进了欧美的《体育理论》。2,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师资的培养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在借鉴前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50年代初在高等学校体育系科中开设《体育理论》课程。3,61年编写出版了体育院系通用的《体育理论》教材。4,80年代初,提出将原有的《体育理论》教材分为《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和《运动训练学》三门课程进行教学,从而启动了我国《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设。2、校体育学的特殊功能:即本质功能,健身功能。1.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2.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3提高人体的功能4.调节人体的心理5.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3、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1.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学校体育向着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3.学校体育向着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4.学校体育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5.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6.学校体育管理逐渐向科学化发展4、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特征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5、学校体育总体目标: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2.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6、学校体育的具体效果目标: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2.掌握“三基”。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4.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7、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具体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整体学生以整体的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加强领导,科学管理8、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学包括体育科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和体育技术、技能的实践课教学,并以后一种教学为主。其特点为:(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二)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三)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四)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9、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三大)1.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3.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10、体育教学目标的内容:(1)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方面的目标;(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方面的目标;(3)培养良好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目标11、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结构:(1)、大纲说明部分(包括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及各年级教学内容比重与要求、体育课成绩考核、贯彻执行大纲的要求。)(2)、大纲本文部分(包括基本部分和选用部分的教学内容。)(3)、附件(包括各年级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考核项目、体育课成绩评分表、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12、选编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2、适应学生身心特征的原则3、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6、教学内容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内容相结合的原则13、体育教材的分类(三部分):1、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分类,分为:走、跑、跳跃、投掷、攀爬、悬垂支撑、平衡等。2、按运动项目分类,分为: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3、按身体素质分类:速度、力量、耐力14、体育教师工作的特点:1、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紧密结合。2、工作对象多,活动空间广。3、工作复杂,多样和繁重。4、工作具有社会性。15、新时期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条件:1、高尚的思想品德2、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3、合理的知识结构4、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16、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关系:运动能力是身体赖以表现的运动形态,而身体素质是提高运动能力的基础。身体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发展运动能力来实现的,而身体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运动能力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都是体质基本内涵的重要部分。17、编写课时计划步骤:确定课的教学目标安排课的内容、组织教法和学练法合理安排课的各部分时间、练习时间及练习次数预计课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计划课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用具课后小结18、主要体育教学工作考核:是指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所取得的成绩和对教师教学工作态度与质量所进行的检查和评定。意义:通过考核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上,工作态度和教学效果上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特点:内容多、评定难、组织复杂、工作量大。19、课外体育锻炼的计划:1、全校体育锻炼计划2、班级体育锻炼计划3、个人体育锻炼计划20、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1、全校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2、班级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3、个人体育锻炼的评价21、运动技能教学的三个阶段(作业)一。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大脑皮层兴奋扩散,内抑制不够,做动作比较吃力、紧张、不协调,并伴有多余动作。二.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处于分化阶段,兴奋相对集中,内抑制逐步发展巩固,能较准确地分析与完成动作,多余动作逐步消除,动作的紧张性降低。三.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在时空上都更加集中,动作准确、熟练、省力、连贯、节奏稳定、可靠性和适应性强。22、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原则:一、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原则二、直观与思维相结合原则三、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原则四、循序渐进原则23、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方法:一、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教授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讲练法二、运动技能的基本教授方法: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游戏法与竞赛法三、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练方法:自学法、自练法、自评法24、动作示范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2)示范要正确。(3)正确选择动作示范的位置与方向。(4)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25、完整法与分解法的定义及优缺点:1).完整法: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的传授某种运动动作的方法。优点: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完整结构,有利于学生完整掌握动作缺点:学习难度较大,不利于掌握完整动作中难度较大的动作环节。适用于简单的动作或虽然较难但部能分解的动作。2).分解法: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教授动作技术的方法。优点:降低难度,简化教学过程,缩短教学时间,提高学习信心,较快的掌握动作技术。缺点:容易割裂、破坏动作技术结构。其适用于:比较复杂的、且能合理分解的动作。26、体育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基本内容,基本途径一.原则:1、方向性原则、2、正面性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4、集体力量教育原则、5、知行统一原则二.基本内容:1、社会主义思想教育2、爱国主义教3、集体主义教育4、民主法制和组织纪律教育三.基本途径:1、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