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域经济的界定及基本特征我国县域基本情况目前我国80%以上的人口在县城及以下地域,其中包括近九亿农民。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决定了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划286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08个,县级市393个,县1489个,自治县116个,旗49个,特区和林区3个。2019年统计,全国县域生产总值为5.4万亿元,占全国的56%。全国县域国土面积约8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3%,全国县域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3.3%。全国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平均值为5430元,在平均值以下的县占65%。再从人均生产总值的分布情况来看,分布曲线峰值为2500元,即大部分县的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在2500元左右,可见,壮大县域经济任重道远。“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各种经济成份有机构成的一种具有特色的区域性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按不同标准可划分出不同的构成要素。从地域角度讲,县域经济包括县、乡(镇)、村三级行政区域内的经济个体和经济组织;从所有制角度讲,县域经济可以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包括国有经济、个体工商户、联营、股份制、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等经济类型;而从产业角度来讲,县域经济又可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每个产业中又包括多种经济行业。通常我们把县域经济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指位于以县为行政区划的区域内的所有经济类型。(一)县域经济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因此,县域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区域经济。全国各地各县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使县域经济千差万别,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点,例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县域经济还有自己的经济优势,包括产业部门优势和产品优势等,可以说县域经济又是特色经济。(二)县域经济具有农村性县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在以县为行政区划的区域内,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县域的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都在80%以上,他们中的适龄劳动者大都从事着农产品生产、在乡镇企业中工作或就业于城镇及乡村的服务业。以乡镇企业为例,目前大约有80%的乡镇企业分布于自然村中,其余分布于乡(镇)所在地或县城的城镇郊区,而分布于县级以上的乡镇企业为数极少。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达1.3亿左右。(三)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县域经济具有类似国民经济的大系统,既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产业部门,又包括计划、财政、税收、物价及教育、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是综合各产业各部门乃至社会单位于一体的国民经济小系统、小网络。可以说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为一体,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为一体,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四)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就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而言,目前,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正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是发达县(市)的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最发达的100个县中,有53个县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41个县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位居前两位的顺德、南海的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4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已超过25亿元。而且,随着这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民间资本的积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50亿元的县已经达到56个。最发达的100个县的总人口仅占中国全部县(市)的6.8%,而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部县(市)的21.75%,地方财政收入占到全部县(市)的25.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全部县(市)的23%。最发达的100个县的经济总量在中国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发达县(市)与不发达县(市)的差距继续拉大,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越来越突出。中国最发达100个县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全部县(市)平均水平的3.2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870元,是全部县(市)平均水平的3.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倍;最发达100个县的县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19.6亿元,县均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结构来看,最发达100个县平均的非农产业比重为89.4%,比全部县(市)平均值高出15个百分点。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虽然县域经济的绝对量也在增长,但其相对量却在下降,呈明显下降趋势。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市县经济真正一体化还有相当长的路,真正协调发展、统筹规划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这种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后腿。(二)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三)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县域经济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具有特色的深加工企业更少。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仍然习惯于传统计划经济的作法,对市场经济下如何搞工业,特别是如何搞县域工业,缺乏明确的认识,发展工业的思路理念没有根本转变,不是用市场经济的思路来谋划工业的发展,而是热衷于政府主导,政府操办,其结果使县域工业陷入尴尬局面。(四)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低。同时,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真正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大发展社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形成。二是缺乏真正能够组织带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领军人物。三是热衷于搞规划、抓项目、招商引资,忽视对民营经济主体的培育和良好发展环境的营造。只注重“催生”,而忽视培育,结果生的快,灭的也快。(五)融资环境差、筹资渠道少、资金制约严重近年来,相当多的地方没有用于支持结构调整的资金。在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融资渠道单一、贷款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目前县域经济还是以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长期以来自身基本无积累,陷入“空壳”状态,尽管县域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自身积累短期内难以完成。二是农业经济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性,加之资金的逐利性特点,使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吸纳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三是金融体系的外在制约是县域经济融资难最直接的原因,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限制苛刻,中小型专业银行的市场缺位,现行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的自身发展不完善等,使县域经济融资十分困难。四是县域经济自身存在着工业经济效益差、企业亏损情况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小、三产弱,二产中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几乎没有)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使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资金难以筹集;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的回报率低,使有限的资金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流失。三、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的对策(一)更新发展思路,确立新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县域突破首先是发展思路、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突破,破除不合时宜的与现代经济相悖的传统县域经济发展观,确立新的科学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破除狭隘发展观,确立发展是一个双赢多赢共同前进的新理念;破除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就县域抓县域的单一发展观,确立工农业统筹、城乡统筹、市县统筹的一体化发展新理念;破除政绩经济发展观,确立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民众经济发展新理念;破除单纯的依赖资源、牺牲环境的发展观,确立可持续发展新理念;破除四面出击、到处布点、搞大兵团作战的运动式发展观,确立项目集结、产业集群、优势带动的发展新理念;破除求大弃小发展观,确立发展是一个积小为大、积量变为质变的发展新理念;破除见物不见人、见钱不见智的发展观,确立引资引项与引智引人相结合,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新理念等。(二)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三)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通过建基地、强龙头、创名牌,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四)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在新阶段,发展县域工业必须解决城市工业与县域工业“两张皮”的问题,城市要主动将有些产业链条延伸到县,县要积极承接这种辐射,县域企业要主动“傍”城市大企业。要用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主要任务是转化传统农业和传统农村经济,大力推进并发展现代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使县域工业向生产经营规模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布局规划区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