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毛泽东自评30年建设成果:还和旧社会差不多核心提示:1974年10月20日,毛泽东会见丹麦首相保罗·哈特林时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中共党史出版社1974年下半年,毛泽东在考虑并确定四届全国人大和国务院领导人选的同时,在一些谈话中提出若干有关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问题,他仍在力图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本身去寻找“产生资产阶级”的根源,避免党内、国内出现修正主义。1974年10月20日,毛泽东会见丹麦首相保罗·哈特林时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12月26日,毛泽东约来长沙向他汇报四届全国人大筹备情况的周恩来作了一次单独长谈,除了关于召开四届全国人大及其人事安排问题外,谈的另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理论问题。他谈到:“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要写文章。要告诉春桥、文元把列宁著作中好几处提到这个问题的找出来”,“大家先读,然后写文章。要春桥写这类文章。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他还讲: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工人阶级一部分,党员一部分,也有这种情况。无产阶级中,机关工作人员中,都有发生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因此,要多看点马列主义的书。”毛泽东的上述谈话,当时被概括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问题的谈话,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对未来社会的某些设想,毛泽东一直认为,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八级工资制是一种与资本主义有着密切联系的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的时候,他就曾批评过“资产阶级法权”。后来纠正“共产风”,他批评了那种企图废除商品、货币的主张,肯定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还有积极作用,但没有改变对商品经济性质的认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发展,毛泽东把商品经济与“变修正主义”、“产生资产阶级”联系起来,与“林彪一类如上台”的忧虑联系起来。因此,限制等级制度和破除特权思想,避免社会因贫富悬殊而产生两极分化现象,是他一直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文化大革命”发动初期不同的是,这时,他对出现修正主义的危险的关注,已经由党内上层转向社会基层,由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扩大到党内外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毛泽东关于理论问题的谈话,反映了他对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思考。不过,他显然误解或教条化理解了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法权”的论述,与此相联系,表明他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也存在不少模糊认识。这是他发生晚年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1975年2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的社论,公布了毛泽东谈话的一部分内容。社论说:“我们的任务,是不断铲除滋生修正主义的土壤”,“同新产生的资产阶级分子作斗争”,“造成使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张春桥、姚文元主持选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33条语录。全国立即掀起“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