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园林规划设计拙政园基本情况庭院构成特点总体布局特点拙政园名冠江南,胜甲东吴,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东北街。园林占地面积约4.1公顷(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约0.67公顷)。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在以后的四百余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基本情况1、依据园林的空间位置和结构来划分。据此,拙政园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园区2、依据水体、路径、廊架和主体建筑来分割空间。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富于变化的风景,江南私家园林在布局上,采取划景区和空间的办法。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与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池广树茂,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亭台楼榭,具有江南水乡的风味。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体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西园“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西园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装饰华丽精美。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西园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东园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园区分为五个景区:枇杷园景区、远香堂景区、小飞虹景区、见山楼景区、一池三山景区。(1)枇杷园景区位于中部园区东南角,以植物造景意境为主。主要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围绕玲珑馆组成的品字形和嘉宝亭组成一个景区空间。(2)远香堂景区包括黄石假山、远香堂和倚玉亭,空间边界由山石和游廊围合。景区东、南两面围合,西、北两面开敞。(3)小飞虹景区空间边界由香洲、倚玉轩和游廊组成,内有三重院落,一水相带,各具特色。第一重香洲的水面半开半合,外与东西视觉轴线相接,内接小飞虹水院为第二重水院;小飞虹水院,廊桥似隔非隔,视线通透;第三重为小沧浪水院,封闭内向。三重水院加强了整个景区的空间深度。(4)见山楼景区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由游廊、郁闭的树林和临水建筑组成边界;三条爬山廊竖向上错综变化。(5)一池三山景区景区主要以水体和三个岛屿组成,四面临水,空间通透,是中部园区的中心地标景区。主轴:远香堂和雪香云蔚亭.次轴:别有洞天和梧竹幽居.别有洞天梧竹幽居远香堂雪香云蔚亭总体布局特点1、主轴: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构成拙政园中部园区的南北轴线。两侧见山楼与绿漪亭相对,分别位于空间的东北、西北边角处;小飞虹景区与枇杷园景区相对,同为复杂的院落分列于中部园区东南、西南边角;荷风四面亭与北山亭相对,分别位于湖心岛、别有洞天半亭与梧竹幽居位于中园的边缘,有明确的对景关系。这三组对称关系使得远香堂两侧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加强空间感受的平衡感;倚玉轩与绣绮亭相对,一个体量较大,一个位置较第五章拙政园的空间特征分析高,构成远香堂景区的东西边界。2、次轴:梧竹幽居与别有洞天构成东西轴线关系。两侧绿漪亭与海棠春坞相对,同位于水边退后于视线界面;北山亭与绣绮亭相对,同位于山上,前者有植被映衬,后者体量较大;雪香云蔚对远香堂,几近对称、分别为北南两侧的中心建筑;荷风四面亭与倚玉轩相对,同为两侧中心建筑的陪衬;见山楼与香洲相对,均为二层临水建筑。作为园内一条最长的透景线,南半边高密度的建筑群组合与北半边高低起伏的地形、丰富的植物景观相对比。同时,沿这条轴线,空间序列有明确的节奏,从西向东,在立面上,海棠春坞与绣绮亭小山、远香堂和倚玉轩、小飞虹和香洲三组空间,每组空间东西跨度都在30-35m之间;在平面上,海棠春坞与绣绮亭小山边界在空间上一退一进,远香堂与倚玉轩、香洲与小飞虹同为一退一进,为空间的虚实对比。3、小飞虹景区水体本身形成了一条视觉通道,形成轴线。小飞虹与小沧浪跨越水面,分隔了空间层次,强调了轴线的存在;两侧香洲、倚玉轩作为景区东西边界的尽端相对。4、批把园景区亦有自己的轴线。嘉实亭实作为绣绮亭的对景存在;海棠春坞小院与听雨轩小院一墙之隔,各独立成院,南北相对,综合起来仍能在空间感受上取得平衡。总体来说,园林里建筑类型丰富,亭台楼阁高低错落,建筑采用粉墙黛瓦的无彩色,非常容易和有色彩协调起来,丰富的形象极为和谐,配以水石花木,就产生了平淡素净的色彩美,显示出一种恬淡雅致,有若水墨渲染的山水画的艺术效果。别有洞天海棠春屋荷风四面亭绿漪亭梧竹幽居绣绮亭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庭院构成特点该图用分层的方式显示了拙政园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通过山水体系的布局基本形成了园林的整体性空间结构;建筑位置的经营进一步划定和完善了空间的细部结构;园林植物依附于山水和建筑的布局之上,使山水和建筑庭院空间中增添了许多变化的因素。远香堂为拙政园中部主景区的主体建筑,周围环境开阔。从形制上看为一座明代结构的单檐歇山的四面厅,庭柱为“抹角梁”,并巧妙地分设在四周廊下,因而室内没有一根阻挡视线的柱子,毎面装置玻璃长窗,坐在厅内可环顾四面景色。1、障景在创建多层次园林空间的同时,江南私家园林中还常借助于障景手法,遵循“屏蔽而通,欲扬先抑,欲藏先露,欲放先收”的原则,通过视线遮挡的方式把庭院中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避免庭院景观开门见山,一览无余,并求得意境之深邃。拙政园从入口进入需穿过住宅的曲折夹巷,经腰门而入,并以怪石嶙峋、苔藓斑驳的假山作屏蔽,而后循廊绕水曲折回环至主要景区才豁然开朗,这便是运用障景手法,在自然完成由外而内的空间性质转换的同时获得了空间意象上的强烈对比。在园区内部,障景手法的运用则起到了另外一种效果。拙政园中,利用障景手法将建筑、亭台藏于嶙峋山石、参天乔木之后,从而使园林产生幽邃、深远之感,十分含蓄,耐人寻味。2、以水见长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3、庭院错落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4、花木为胜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竹涧、瑶圃百本等。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待霜亭的桔;听雨轩的竹、荷、芭蕉;玉兰堂的玉兰;雪香云蔚亭的梅;听松风处的松,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