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行动研究案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学行动研究案例案例1:自然课老师的行动研究某小学五年级自然课王老师,自开学以来,经过两次月考后,发现其班上学习效果不佳,因此他运用行动研究法来了解问题所在,并改善学生学习情况。其实施步骤如下:(1)发现问题----王老师发现其班上学生两次月考下来,自然科成绩的表现不佳,因此想从研究中了解问题,并加以解决。(2)确定问题----他开始分析有关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请教同年级其他自然科老师,并经仔细观察,确定了“如何增进学生学习自然兴趣”为最重要问题。(3)文献探讨----确定研究主题后,便开始深入和广泛地搜集与增进学生兴趣有关的文献。(4)拟定计划----根据文献及问题分析,王老师决定以调查研究法来进行对班上学习兴趣的研究。他想自编一套评量学生的“自然科兴趣量表”。(5)搜集资料----王老师根据研究设计,对其学生进行测验。最后将此资料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对自然科兴趣低落的原因,主要是上课缺乏实验、讨论、同时户外观察活动也太少。(6)设立假设----根据研究结果,王老师推出行动假设----即每周进行两节实验,一节讨论,每二周有一次户外活动。(7)实施行动方案----根据假设,王老师便开始进行新的自然科学教学活动。(8)评鉴实施结果----实施新教学活动后,再实施测验,以了解实验的成效是否有增进。(9)修正方案与再实施----如果评鉴结果有效,则继续原实施的行动方案,否则必须再分析与诊断产生问题的原因,以修正行动方案。案例2:a、b两套教学方案的比较研究一所小学的领导认为,究竟怎样的课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课,许多教师模糊不清。认识上的模糊必然导致素质教育教学行为的缺失,进而阻碍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因此,开展“语文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他们设想,通过对一篇课文的不同教学行动的解剖,让教师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过程中,把握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轨迹,以达到澄清教师认识上的模糊性,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提高教师理解处理教材、设计和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能力,力争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所突破和创新。为此,他们特选课文《坐井观天》(寓言),让一位有9年教龄的市级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执教。他们首先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备课,设计了两套教学方案,然后再让这位教师在某实验小学二(1)班和二(2)班(普通平行班),用两种教法教学。同时,他们组织教师观摩、教师讨论、评课,对两种教法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撰写行动研究报告。其中部分结果是:(1)对比两种教学行动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教学a教学b课堂气氛严肃、较沉闷。课堂气氛和谐、生动、较活泼。学生的课堂负担重,尤其是心理负担。学生课堂负担轻,心理是愉悦的。读书面不宽,读书量不大,参与朗读的人不多,兴趣不高。与左相反。教师提问为主,学生很少提问,思维不活跃,想象不丰富。教师不提关于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学生质疑问难,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侧重理解内容,学生语感没有得到训练。重在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课文寓意。学生在感知课文寓意的同时,还发表了许多新的见解。听、说、读、写、识、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效率的整体综合性不强,有的学生无收获。与左相反,学生人人有收获,个个有提高。(2)讨论:为什么两种教学行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比较两种教学活动过程。教学a教学b以“教”为中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是程式化的、固定的。以“学”为中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是灵活的、变化的。理解内容为主,教师的教主要侧重于“理解”、“分析”层面上。引导读书为主,教师的教主要侧重于“感悟”、“积累”层面上。学生的学主要是接受式的、静坐式的,没有自主权,主体地位不突出。学生的学主要是参与式的、活动式的,享有自主权,主体地位突出。强迫学生接受教参所规定的寓意。不给统一答案,允许学生对课文寓意有自己新的见解。从对比中可以看出:(1)教学a所代表的是传统的讲读教学方法。从教学设计来看,是从课文的开头讲到结尾,没有对教材进行创新处理;从教学活动形式来看,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静坐接受;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师注重内容的理解分析,强迫学生接受教参规定的内容;从教学关系来看,师生是“授—受”关系,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自主权,更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心理负担沉重,机械地按“师嘱”学习,学习的效率不高。教学b打破了传统的“逐段串讲、繁琐分析”的教学条框,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以及学生的阅读过程,设计教学并及时调整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参与语文的实践活动,各种语文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发展。(2)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来说,传统的讲读教学明显偏重于内容的理解分析,低年级阅读教学“高年级化”的现象十分严重,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低年级阅读教学应该以朗读为主,注重感知和积累。在教学a中,由于教师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上,无形之中“挤”掉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的读书是不够充分的。而教学b中,教师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先是读顺,接着是读熟,然后是读出味,最后读懂,学生在读中感知了内容,也积累了语言。此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次的行动研究,使教师们清楚地看到了传统教学的弊端,转变了教学观念,深刻地领悟到了新修订大纲的改革精神,为课堂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案例3:江老师精选数学作业,提高教学质量的行动研究江老师去年秋任某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其中一个班的数学平均分在全年级倒数第一。江老师决心改变这个班数学成绩差的现状,一方面改进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加大作业量,除了课本的习题一律全做以外,还要做其它的练习。一学期结束后,这个班数学成绩仍是倒数第一。江老师深感这个成绩与学生做作业所付出的心力相比,相差甚远。于是他打算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对作业加以改进。他阅读有关学习理论及数学作业改革实验的文献资料,请教科所研究人员指导,经认真研究,确定以改进数学作业的质和量,提高练习效果作为研究主题。确定研究主题后,他广泛深入收集有关改进数学作业练习的各种资料,从中获知数学作业目的、形式、作业量与练习效果的关系等理论。根据文献及对问题的分析,确定以这个班为实验班,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和测验法进行改进数学作业的研究。他根据研究设计,收集整理学生对数学作业的意见,发现学生对数学作业兴趣低落的原因是重复练习多,缺乏有一定难度的习题,题型单调。根据分析研究,他推出行动假设----对数学作业题结构调整,即每次作业模仿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的比例为7:3或8:2,以提高作业的练习效果。根据行动方案,江老师开始进行数学作业的实验,及时观察并记录学生作业正确率。发现中等以下学生完成创造性练习有一定困难,就及时调整题的难度。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各章单元测验,发现该班数学成绩逐渐上升,第二学期期末年级统一测试,实验班平均分超过其它班7分多,位于年级第二。这表明实验确有成效。江老师决定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扩大实验成果,精选作业,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