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设计模式及其具体操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诗歌开创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先河,我国最早一部书面语言作品总集,就是诗歌总集——《诗经》。诗歌的篇幅短小、语句精炼、韵律性强,但就是这样一种意蕴深刻、篇幅短小、看似容易教学的文体,却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和痼疾,主要表现为品味不深、诵读不够。所以,我把诗歌教学设计问题列为一个专题进行探讨。梳理国内诗歌教学设计的模式及其具体操作方法,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首先,我们从诗歌定义及特点的角度切入,探寻诗歌文体教学目标定位和引发出来的几种教学模式及其具体操作方法。一、诗歌的定义及特点(一)诗歌的定义我们从古代和现代两个层面来了解诗歌的定义。在古代,诗与歌都有各自特定的含义。不合乐者称为“诗”,合乐者称为“歌”。《毛诗序》中曾这样阐述“诗”与“歌”的联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可见,诗与歌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当时是同出一源的。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繁复和历史的发展,诗歌逐渐合流,统称“诗歌”或“诗”。现代社会,对诗歌是这样定义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说:“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通过以上对诗歌的来源和定义的理解,我们不难总结出诗歌的特点。(二)诗歌的特点1.韵律性。我国古代有五言诗、七言诗。基本的诵读节奏都是两字一节。以五言诗为例,有的节奏划分是2/2/1,有的节奏划分是2/1/2,而且句尾都要合辙押韵,这样,诗歌读起来就像一串流动的音符,琅琅上口。2.抒情性。诗歌是情感高度浓缩的语言载体。陆机在《文赋》中谈到诗歌的起源时说,“诗缘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缀文者”乃“情动而辞发”。意思是说,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内在情感的触动,才以外在的词句形式阐发出来。因此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跳动的生命。没有感情的诗不是诗,感情不充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诗是苍白无力的诗。3.精炼含蓄性。诗歌的语句短小,分行排列,一句一行,非常注重结构形式之美。而且,诗的语言要求用最简练的字句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那么,何以通过只言片语表达出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呢?“意象”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法宝。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都俨然成了诗人眼中特定的情感“寄托物”,比如:“红豆”表示相思,“青松”表示高洁,“明月”表示思乡,“梅花”表示高尚。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虽然仅有寥寥28字,却蕴涵了诗歌教学设计模式及其具体操作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汲虹【摘  要】本文从诗歌特点、定义、义务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目标等维度,对诗歌体裁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定位。根据此定位,梳理出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及相关环节的具体操作。【关键词】文体定义及特点;教学目标;设计模式;具体操作56学科教学研究极丰富的内容,共描绘10种景物,表现出天涯游子的孤寂痛楚之情,采用的是“意象跳跃”的手法。这就是诗人们孜孜以求的写作境界,因为诗能够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用具体可感,表现抽象无边,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根据上述诗歌的定义及特点,我们来确定诗歌教学目标的一般定位,并追溯这样定位的依据。二、诗歌教学目标的一般定位及其确定依据(一)诗歌教学目标的一般定位1.品读优美的语言,与文本对话。优美、精炼的语言是诗歌贡献给人类的最珍贵财富,我们不能错过享受语言“盛宴”的时刻。所以,教诗歌,一定要带领学生诵读。这不是一般走过场地读、不是浮光掠影的地读、不是味同嚼蜡地读,也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带着作品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去读、是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去读、是分析读、是品味读、是以读代品、以品促读。王力先生曾说过:“诗歌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2.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对话。前面已经讲到诗歌的含蓄性是诗歌至美之所在。借景抒情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不二法门,历来读诗讲求的是感悟“诗意”,捕捉神韵,实现与作者的对话。鉴赏诗歌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读诗意。即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第二步,品诗韵,即从结构、字词、修辞方式、韵律等方面来欣赏品味诗的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这一步很重要,也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完成的,因为你不仅在这一步能学习诗歌创作的技巧,而且在品味的过程中,为第三步的成功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了一个铺垫。第三步,悟诗情。通过前两步的铺垫,再结合写作背景及创作时作者所处的生存环境分析,你会觉得诗歌的主旨不是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是有隐而未表的深层理解在其中。诗人采用林林总总写作技巧是为写作主旨服务的,只有通过对诗情的感悟,才能把握住作者跳动的思想脉搏,才能挖掘出诗歌的主旨,从而实现对一首诗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先后顺序不是固定的,有时往往同步进行。一边悟诗情,一边品诗韵。有些主旨明显的诗歌,连学生都一眼能看出的诗歌,就要先完成“悟诗情”这一步,再带领学生“品诗韵”,也就是第二步和第三步的顺序调换一下。比如《黄河颂》这一课,学生们结合写作背景,一眼就能看出这是讴歌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诗歌,这样的诗歌就应在“悟诗情”的基础上品诗韵、读诗魂。但是,有些古诗就不能这样处理,比如:一些寄情山水的诗,如果教师不点拨、不介绍历史背景,学生往往会把它当做景物描写诗,不会深入思索,这样的诗就可以先“品诗韵”,再“悟诗情”。3.学习写作方法,与自我对话。学以致用,这是教学的致高境界,品读感悟固然重要,如果学生不懂得创造,那也是令人遗憾的,因此,学习诗作中的种种创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夸张、拟人、比喻、对偶等修辞的运用、合辙押韵的规律、意象的使用等等。为什么要这样定位诗歌的一般教学目标呢?这是有其确立依据的。(二)确定目标的依据1.诗歌文体特点的要求。诗歌的特点呈现出韵律美、抒情美、精炼含蓄美。前两个特点要求我们要以多种方式品读诗歌,享受诗歌语言、韵律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后一个特点要求我们探究诗歌的主旨,挖出沉湎于字面意义之下的内涵。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分目标”第四学段部分提出这样的阅读要求:“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上述规定,要求语文教师在处理诗歌类教材57学科教学研究的时候,一方面要带领学生诵读,“触摸”诗歌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另一方面要挖掘诗歌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感悟诗歌的含蓄美。3.诗歌单元教学目标的安排。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只有九(上)和九(下)设置了独立的诗歌教学单元。九(上)诗歌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像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九(下)的教学要求是这样的:“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诵读、感悟诗歌主旨以及锻炼学生想象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诗歌教学目标确立的标准不言自明了。依据诗歌教学目标的基本定位,我们梳理出以下三种诗歌教学模式。三、目前国内诗歌教学的基本设计模式(一)“读-品-谈”式教学模式(二)“读-品-写”式教学模式(三)“读-品-谈-写”式教学模式诗歌教学一般都围绕这几种模式展开。一目了然,“读”就是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诗歌教学首当其冲、不可或缺的环节;“品”就是品味,品味的方式是多元的;“谈”就是讲对诗歌的理解、感受,体现的是对“说”和“思”的能力考查;“写”是对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是更高层次的考查。那么,这三种教学模式如何使用?当有的诗歌教学目标侧重于感悟,就采取“读-品-谈”的设计模式;有的诗歌教学目标定位于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就可以采取“读-品-写”的设计模式;有的诗歌教学模式则是二者的统一,这要根据具体诗文来确定。无论采取哪一种设计模式,都离不开具体操作,下面,就梳理一下“读”、“品”、“写”的具体操作方法。四、“读”的具体方式综观国内诗歌诵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自由读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诗,选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出声读,或默读,自由读往往放在初读环节。(二)明确感情基调读也就是先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欢乐,还是忧郁的,根据基调来处理朗诵。(三)谈心方式读好像在读的时候,对面有个人,以你和对方交流的方式来读。(四)内心独白读这种诵读的方式就是独自一人与自己对话了,有些自言自语的味道。(五)自由背读自由背读已经比自由读提高了一个档次,是在充分理解基础上的一种趁热打铁读。(六)谈感受后读也就是在诵读之前,学生先谈读诗感受,然后有感而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以上几种诵读方式在余映潮老师讲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都有体现,大家不妨找来此课的视频欣赏一下。(七)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大家操作得都比较熟练了。教师范读可以是全篇,也可以是个别语句;可以是刚接触文本时的整体范读,也可以是在探究文本过程中的点拨示范读、画龙点睛读、带动氛围读。(八)配乐渲染读诗歌历来就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借助音乐语言渲染情绪,也可以促进吟诵者对诗作的感悟。(九)授以吟诵技巧读也就是进行朗诵规律的指导。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是诵读好诗歌的首要条件。其次,要让学生掌握“平长仄短”这个吟诵艺术的基本规律,让学生学会灵活处理和运用诗歌朗诵的四项要素:重音、停顿、节奏、语调。五、“品”的具体方式品味“品”什么,怎样“品”,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一)圈点批注式58学科教学研究圈点批注不仅适用于诗歌教学,还适用于其它文体,它历来是受人推崇的一种读书方法。圈点,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标出重点词句和段落层次;批注,就是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批语和注释。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不仅可以及时捕捉到阅读过程中爆发的思想火花,也可以更加深人地理解文章内容。如果教师只是形式化地让学生简单地做一下批注,然后做一个简单地交流,这会大大降低圈点批注带给学生思考、分析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效能,因此,教师们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圈点批注阅读文本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这样操作:首先,教师要讲解圈点批注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圈点批注;其次,教师以一节诗为例,和学生共同进行圈点批注的尝试;再次,学生自读课文,对文章自主进行批注点评。在这一环节中,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教师可采用质疑、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词语、构思、手法、情感诸方面进行深人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以批注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后,在全班范围内就批注的内容进行交流并相互评点。(二)意象分析式意象是古代诗论中的核心概念,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易》当中,由意象介入到对诗歌的分析和评论,是从唐代开始的。所谓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的具体的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是热烈而丰富的,但表现在诗歌中却是含蓄的,甚至是隐蔽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反映出来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也是理解作品的一把“金钥匙”。意象分析法就是抓住诗歌中某个或几个典型意象,通过分析或比较来体会诗歌意味的教学方法。因此,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解读诗歌的核心。以余光中《乡愁》为例。诗中作者运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典型意象,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把“乡愁”这种心绪化为具体的形象,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这些意象便是读者揣摩作者情感的关键。因此,教学时,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分析几个意象的丰富内涵,领会作品的意旨。(三)意境探寻式如何进行意境探寻,这又有很多种方法,在此列举几例:1.介绍背景,走入意境。介绍写作背景的目的,就是通过了解作者写作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生际遇,让学生更加理解作者,更容易走入诗境。2.图画音视,烘托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通过画面营造出境界和情调,使学生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