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地理(湘教版·必修3)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地理(湘教版·必修3)从2006年开始,国家免除了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这一政策又扩大到中部和东部的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由中央全额承担,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地方承担;东部地区免除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适当给予支持。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地理(湘教版·必修3)为什么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由中央全额承担而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呢?本节将为你解开这一困惑。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发展水平、。(2)具体划分①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粤、桂、琼12省、市、区。经济基础对外开放程度浙闽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②中部:黑、吉、、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③西部:陕、、宁、青、新、、渝、贵、云、藏10省、市、区。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1)总体特点:区域发展差异突出,中、西部地带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地带。内蒙古甘川东部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2)具体表现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1.临海≠东部经济地带(1)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省级行政单位并不都临海,如北京。(2)我国临海的省级行政单位并不都属于东部经济地带。我国东部经济地带暂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而这三个省级行政单位都临海。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2.工业化与城市化有什么关系(1)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即伴随着工业化的过程,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城市化反作用于(促进)工业化,即伴随着城市化过程,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一定阶段内越来越大。由此可知,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教材P15~16活动·思考1.第一产业的比重东部低于中部,中部低于西部,只有东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的比重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只有东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比重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也只有东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中、西部地带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地理区位、民族心理、国际化程度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改进的对策是中、西部地带应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2.(1)该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轻、重工业比例的变化是轻工业比例呈大幅度上升趋势,重工业比例20世纪80年代前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和轻工业比例大幅度上升能活跃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等等。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2)从三次产业构成来看,该市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过大,第二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所占的比例来看,该市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相对较弱,应进一步加强重工业的发展。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教材P19~20活动·探究1.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带的区域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外开放程度等许多方面。2.这些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3.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图甲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图乙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图。读图完成(1)~(2)题。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1)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2)比较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结论正确的是()A.都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B.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C.都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D.第一产业比重都占一半以上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解析:第(1)题,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西部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东部地带人口最稠密、城市化水平最高。第(2)题,由图乙读出比重得出结论。答案:(1)D(2)B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1.划分界线:一线。2.区域差异秦岭—淮河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我国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均经过秦岭—淮河一线,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是暖温带与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常绿阔叶林与落叶林等自然地理事物的分界线,是划分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2.南北方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影响农业耕作制度、耕地类型和作物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2)影响民居建筑①方位观: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②墙体: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③屋顶: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④成本: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⑤楼间距: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3)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北方:铁路和公路为主南方:铁路、公路、内河运输占重要地位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教材P21~22活动·探究1.见下表: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2.略。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2.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我国南方与北方的主要差异表现为()A.工业结构:南重北轻B.平原面积:南大北小C.煤炭、石油:南多北少D.对外开放程度:南高北低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解析: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我国南方与北方的主要差异表现在:①工业结构:南轻北重;②平原面积:南小北大;③煤炭、石油:南少北多,④对外开放程度:南高北低。答案:D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区的加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的趋势。2.目的:缩小,加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沿海扩大地区差距西部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3.范围:包括西部地带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和东部地带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4.条件(1)优势:自然资源丰富,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劣势:落后,、技术、匮乏,生态环境脆弱。10内蒙古自治区族自治区广西壮朝鲜族自治州矿产土地基础设施人才资金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1.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西部经济地带的“西部”。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除了包括西部经济地带的10个省市区外,还包括中部经济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经济地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2.评价西部大开发的条件(1)有利条件:①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能力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②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③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有条件支持和帮助西部地区;④西部地区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积累了一些加快发展的经验;⑤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资源利用和市场开发潜力大;⑥西部地区的人民有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2)不利条件:①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②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③科技教育发展滞后,劳动力素质不高,生产力水平低下。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3.怎样进行西部大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首先应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例如,修建运输通道,启动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此外,还要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培养,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农牧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教材P23活动·探究1.西部的绝大部分地区深居内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社会经济比较落后,因此,我国东、西部地带的发展差异,又反映出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2.改革开放以来,集中力量发展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强调一定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西部大开发主要是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前者侧重于发展,后者注重于公平。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3.与西部地带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是()A.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B.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移和扩散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以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等问题D.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使其成为全国动力基地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解析: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西部经济地带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应关注的问题。答案:C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2010·广东文综)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1)~(2)题。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1)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A.西南区B.西北区C.南方区D.北方区(2)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A.北方区和南方区B.北方区和西南区C.西北区和西南区D.西北区和南方区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解析】(1)南方区人口数量、GDP占全国的比重均最大,故选C。(2)北方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明显偏小,与其人口、耕地、经济发展不匹配,水资源短缺;西南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明显偏大,但其耕地、人口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故选B。【答案】(1)C(2)B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开启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材料一:见下图。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材料二:见下图。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材料三:见下图。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材料四:见下表。不同年份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地区比例(%)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1)乙图表明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A.自然条件优越B.市场潜力大C.矿产资源丰富D.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E.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地理(湘教版·必修3)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2)丙图表明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产业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