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造就德国文明在众多的历史著作中,很多学者们从当时世界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来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但很少有学者从德国人的性格这个视角进行剖析。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性格,德国人亦不例外。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性格多元化的民族:服从而不缺少浪漫,残酷中又带有温柔;正是这种极具服从性、不安全感、自卑感乃至好战性等集一身的德国人的性格,与二战的爆发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服从性。在世人的眼中,德国人墨守成规、死板、一成不变,其实这就是德国人所标榜的服从性。德国人一向崇拜服从权威,这起源于古代条顿人作战时养成的习惯。俾斯麦曾无不得意地称赞这种“美德、荣誉、忠诚、顺从和勇敢贯穿于从军官到年轻新兵的整个队伍中。路德维希说:“由于好战的传统和严格的训练,服从性已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可见“服从”已成为德国人的主要性格之一,这也是条顿人所特有的性格。二战之前英法对德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不仅未能阻止德国发动战争,反而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德国人的性格。路德维希在《德国人》中指出,“德国人习惯于服从,他们甚至对征服者冷酷无情,对严厉苛刻感到钦佩。德国人具有神经质的性格,他们往往屈服于对手的威胁,而对对手所采取的和解态度,却认为这是软弱和胆怯的表现。那种认为如果采取温和和平方式可以防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传奇说法,只能出于从来没有研究过德国人性格的人之口。二战期间,希特勒成了德国人心目中的“神”,他的命令在现代德国、或者说在法律比较发达的德国,比法律更具权威性,比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更具信服力。二战期间德国人放任纳粹践踏欧洲,谁能说不是在执行希特勒的指挥、服从命令呢?进攻波兰,攻击法国,建立纳粹集中营,屠杀手无寸铁的民众,包括犹太人、战俘,他们明明知道这是违反人类最基本原则,却放任自己那么做,不能不说这其中有很大的服从性因素。不能不说服从性一旦失控那么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二战期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安全感。从德意志历史的开端到德国的建立隐藏着很多悲剧色彩。从地缘政治上讲,德意志王国地处欧洲中央,东、西两面不仅没有天然屏障、而且面临两大劲敌———俄罗斯和法国。几个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同他们因争夺领土而展开激烈的争夺,但在大多数时间里德意志都处于下风,其边界也随之一直变化不定。在17世纪,德国曾被分为有主权的314个邦国和1475个独立领地。俾斯斯麦统一之前的德国四分五裂,在长时间里一直是邻近大国侵略的对象。这就容易引起德国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一直伴随着德国人,即使是统一后亦不例外。特别是一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过于苛刻的制裁,更加激化了这种不安全感。一旦人觉得有不安全感就会去寻求安全,就是出现种种寻求安全的方式,二战中德国人的方式是残忍无道的。德国人的这种不安全感表现为他们心胸狭窄,妒忌心和报复心重,尤其表现在对待犹太人方面,因为犹太人往往与金钱利益相联系。德国的犹太人多数是金融家、银行家或高利贷者,这引起了德国雅利安人的嫉妨心理和内心不安全感,他们想通过兽性屠杀来毁灭德国犹太种族。路德维希曾针对德国人“不安全感”现象一针见血的指出:“德国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这是使德国人无法享受生活、享受和谐的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德国人的行为有时表现为兽性,有时表现为奴性。”这种不安全感在希特身上的体现就是以此作为发动二战的借口,即利用“民族主义”挑战世界,主动进攻,达到主宰世界的目的。自卑感和恐惧感。德国人内心深处的这种自卑感和恐惧感是由于对现实的不安全感引起的,同时它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安全感。路德维希曾说过,“他们一直担心被人看不起……这种恐惧和自卑感驱使他们不断行动……所有这一切并不是为了物质的目的;德国人并不为了生活富裕和轻松去证服别的国家,而主要是为了显示他们比别人优秀,强迫别人接受他们令人讨厌的生活方式。”由于内心的自卑感导致德国人比别人更渴望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优秀,而证明的方式就是通过向外发动一次次的战争。恐惧感。而恐惧感则表现为对文化的恐惧,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种族的反感。约阿希姆·C·费斯特在《希特勒:一本传记》中写到:这种恐惧在19世纪最后几十年里,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岁月里影响了德国资产阶级———这种恐惧来源于对正在掀起的共产主义革命的担忧,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对现代事物的恐惧。希特勒正是利用了德国人的这种“巨大的恐惧”,加上为了证明自身的“优秀”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好战性。德国人的好斗性可追溯到古代条顿武士的残暴精神。远古时候,条顿人生活在德国北部的干旱地区,原始大森林、寒冷的气候、贫瘠的土地让条顿人成为最强壮的民族,并且野心勃勃,一心想征服比自己富裕的地区,因此“好战”成为条顿人野蛮性格之一。路德维希针对德国人的这种性格也作了深刻剖析,他说:“这个国家自古以来一直幻想主宰世界,现在这种幻想更加强了。…他们这些人(新工业资本家、老一辈将军、容容地主)一个个都是野心勃勃,渴望权力远远胜于追求金钱,甚至在今天,促使他们拼命的不是追求更多的财富和生活享受。一个好战的民族从来不会在假日或周末闲情逸致的享受一番,相反,他们希望剥夺别人这种享受。德国人认为,轻而易举获得的东西都是没有价值的;他们认为通过千辛万苦、征战攻取而获得的才是有价值的。”丁建弘著的《德国通史》中写道:“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得的东西,如果用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这也是对德国人好战性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流逝,德国人这种好战的性格不仅未消失,反而愈加强烈。路德维希在《德国人》一书中引用海涅评价德国人这种性格时的一段话说,“基督教可以削弱,但不能扼杀条顿武士的残暴精神。总有一天,这种用以约束条顿武士的基督教义会不起作用。出于原始状态的残暴武力精神将再度兴起,北欧日耳曼人诗歌一再颂扬的残酷无情的个性将受人崇拜,基督教义的信条彻底崩溃的日子将到来……而有一天,当你听到世界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轰然一声响时,你就会知道,德国的雷神终于达到了它的目的。这隆隆的雷神震得空中的飞鹰坠地而亡,非洲偏僻沙漠上的虱子将会夹起尾巴,畏缩地溜进皇家的密林中去……摆脱了束缚的德国要比整个神圣罗马帝国加上克罗地亚和哥萨克更令人震惊。”海捏在1833年就预言了德国人的这种好战性格必将会引爆世界大战,事实正是如此。德国人性格中的服从性、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巨大的恐惧心理和好战性等至少可以从内部成为二战爆发的众多原因之一,而一个国家能三番五次的发动世界大战归根结底是由其内在的性格决定的。希特勒身上集中了德国人全部的性格弱点,他的出现顺应了德国人的需要,因而由他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不足为怪了。一个民族的性格中,既有弱点又有长处,德国人的民族性格的优点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严肃。诚恳、自省、严于律己、勤思考、善思辩、追求完美……,在今天,受德国的优秀民族性格的影响,德国迅速从战争的破坏中走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于是我们说,发扬优秀的民族性格,抑制民族性格缺陷,为人类造福,创造和平安宁的世界。参考文献:1.艾米尔·路德维希:《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东方出版社,2006年12月版。2.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