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德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摘要:本文从中德合作办学的历史入手,阐述了国内几所知名中德国际学院中德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了中德合作办学发展特色以及办学困难,并由此引发了笔者的思索与启示,最后展望了中德合作办学的未来。关键词:中德合作办学;中德学院1引言中德合作办学自1907年德国医生Paulen建立了同济医科学校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德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和深入,国内大学和德国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校际交流,互派留学生,邀请客座教授讲学等等合作方式发展到目前多种学科、专业的合作办学。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多所院校成立了中德学院,这标志着中德合作办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以国内几所知名中德国际学院为例描述中德合作办学的现状:2.1中德法学研究所中德法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德所)的前身是1989年在南京大学成立的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它是中国南京大学和德国哥廷根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经过自1984年起的数年交流与合作后,共同建立的一个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2001年,在中德两国开展“法治国家对话”的大背景下,出于现实需要和双方的共同愿望,中德所更为现名,将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公法纳入自己的教学研究领域。德国联邦议院副议长福尔默博士(Dr.AntjeVollmer)和南京大学蒋树声校长亲自为更名后的中德法学研究所揭牌,标志着中德所在中德两国法律领域合作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德所的科研工作涉及中国和德国经济法、民商法、法律文化以及欧洲联盟法、比较法等领域。中德所以南京大学为后盾,依托法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将在中德两国法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2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同济大学和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907年,德国医生Paulen建立了同济医科学校。改革开放以后,同济大学和德国的交流被重新重视和发扬光大。1998年,在中德两国政府倡导下,在中国领导人批准下,隶属于同济大学的二级学院中德学院成立了。同济大学是德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心DAAD在亚洲的最大投资项目。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致力于硕士研究生教育。凡是报名参加硕士生录取考试全国统考的学生并通过同济大学的初试要求,经过中德学院复试并通过的学生,都可以进入中德学院学习。学制2.5年,学生在经过国内阶段的厄德语语言学习以及专业基本知识培训之后,都可以获得德国企业经济资助的赴德学习或者实习机会。在中德学院任教的教员分为中国教员,德国教员,包括企业代表教席,专业教授和语言教员。招生方向分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企业管理等,招生人数基本控制在每年120人左右,各专业分布不均匀,其中企业管理,车辆工程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招生人数最多,基本上在25人以上。2.3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中德科技学院于2001年5月开始筹建,同年9月开始招生。2002年4月经山东省教育厅及德国教研部批准在青岛科技大学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德科技学院。学院目前设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应用化学两个本科专业。教学采取3+2模式,即前三年在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学习德语和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中期考试的学生前往德国在对应合作的德国大学学习两年。毕业获得中德双方合作高校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2.4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中德国际学院中德国际学院是2004年是由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与德国国立梅泽堡应用科学大学(HochschuleMerseburg)联合举办的一所四年制本科学院。中德国际学院实行“2+2”分阶段跨国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中德国际学院在中德双方教师指导下完成德语及基础课程学习,后两年赴德国梅泽堡应用科学大学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理论+实习)和毕业论文。学生完成全部课程毕业后,根据自身需要,可直接申请在梅泽堡应用科学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也可以申请进入德国其它著名大学继续深造。3浅析中德合作办学的发展特色以及办学困难:3.1时代特色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基本上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于21世纪初。中德合作办学的蓬勃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精神深入到教育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中国进入伟大历史复兴阶段,工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需要大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的激烈竞争使大批年轻一代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更加具备了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专业技术知识,放眼看世界的基础和需要。3.2教育理念目前的中德合作办学模式,既包括如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德法学院,南京大学中德经济法研究所这类致力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又包括其他一些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以本科教育为目标的培养方案,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为一,正是中国高等教育从单一的精英化理念转向精英和大众教育并行的反映和缩影。在教育资源上,目前的中德合作办学机构,既能够依托中德两国政府及经济界各大企业资金和力量,又合理利用了国内民间学生家庭的经济能力,更大程度地体现了人人享有教育权的教育平等理念。3.3专业特色在文科方面,中德合作办学基本集中在企业管理和法学等专业方向。理工科类,中德两国合作办学的专业基本集中在机械制造,化学,机电类等专业方向。文科方面,德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近现代西方法律文化的诞生地之一。近现代西方法上五编制的民法典体系、法治国的宪法主张、统治近代西方长达近百年的历史法学派等,都是近代以来德国人贡献给人类的文化财富。因此,学习、了解西方法和法学,不能不学习、了解德国法律发达的历史。在企业管理专业方向上,德国大学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理工科类,德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德国工业标准为全世界通用。至今德国还占据着世界出口冠军的宝座,相比中国出口的大量玩具、服装等轻工业制成品,德国出口的则是汽车,大型机械设备等。支撑着德国工业持续领先的是其先进的教育体系。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大量在工厂车间实习,许多实际操作经验是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目前国内大学与德国大学合作项目中,机械制造专业占了很大比重。4思索与启发4.1特色和困难并存中德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国各个大学根据自己现有的专业资源和师资队伍,给学生提国内学习专业基础,扫除语言障碍的机会。与以往的单枪匹马式的留学模式相比,中德合作项目使一向习惯于被管理的中国学生能够在框架内完成进行学业,使学习更加具有方向性,避免了传统留学模式中中国学生容易自由散漫茫然进而放弃的弊病。由于跨国合作办学所特有的语言和空间障碍,在教学管理方面,虽然中德双方教员以及管理人员做出了巨大的创造性的努力和沟通,就笔者在多家中德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经验而言,目前的一些中德合作办学机构普遍存在管理体系不够明晰,制度尚待完善,中德双方教师沟通尚不充分的缺陷。德语是一门小语种,学习德语是一项很难逾越的任务,尤其是用德语学习专业知识,更是难上加难。虽然全国各地的中德合作办学项目都争取采用中德两国教员共同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德语学习,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学生在学习语言方面还是比较侧重学习哑巴德语,不善于开口表达。中德合作办学项目都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在国外生活和学习,中国新一代独生子女欠缺生活的磨练,在学习方面习惯中国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习方面缺乏自主性和独创性。4.2展望未来目前看来,中德合作办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专业设置上看主要是法律和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化工等专业。这些专业正是我国目前行业紧缺人才。可谓紧扣市场需要。而两段式教学,即第一阶段在国内,第二阶段在德国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会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学生能够开阔眼界,学习到先进知识和经验;另外,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生活能力起到重大的锻炼作用,为以后迈向职业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尽管目前由于合作办学初创,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办学模式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大道。参考文献[1]《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2]德国概况;[3]《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4]《比较高等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5]《同济大学百年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6]《德国法律发达史》,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7]《江苏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8][9][10][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