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如何进一步发展台湾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祖国迟迟不能统一,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促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要实现祖国统一,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怎么解决呢?这是困扰所有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时刻能感受到我们身上的责任,我们不可能对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不闻不问,相反,我们要积极投入到祖国统一大业的潮流中去,发挥自己的一切可发挥的才能,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下面我就首先来分析一下台湾对大陆的重要作用。台湾是三股力量交汇的中心。首先,是美国围堵中国锁链的枢纽。不仅目前如此,战后如此,甚至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当美国一开始认识东亚时就是如此。其次,台湾是日本生命线的咽喉,日本资源贫乏,直到目前,三分之二的进口资源必须通过台湾东西侧的海域北上抵日,这是台湾对日本无可取代的战略价值。日本非控制台湾不可,要不就席不安枕。日本战据了台湾,就可以肆无忌惮,发动侵华战争,南洋战争,太平洋战争,甚至偷袭珍珠港。一旦日本未能控制台湾,那么谁来控制台湾,它就只能听谁的,一如二战之后日本同美国的关系。最后,台湾是中国出太平洋的门户,同时也是侧翼控制南中国海的高地。中国不崛起则已,只要中国崛起,定无被人封锁门户之理。所以,台湾是中、日、美三方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台湾如能统一,那么:目前的战略形势立刻倒转,日本将别无选择,在中、美之间,向中倾斜。就大陆来说,提出“一国两制”,就是想和平解决分歧,不想打仗。有人说,“一国两制”是为了要“吃掉”台湾,这是台湾在认识上的“最大误区”。而其实,大陆提出“一国两制”,正好是因为不想“吃掉”台湾。如果像有人说的那样,香港是“金鹅”,台湾是“金牛”,既然能保存“金鹅”,又为什么不能保存“金牛”?除非有人硬是把中国大陆逼到墙角,否则是不会也不愿动武的。就台湾来说,一是经济上属加工出口型经济,二是军事上无战略纵深,不说打仗,就是持续的紧张状态也承受不起。别看它买了那么多西方武器,每年也要进行很多次军事演习,都不过是装模作样,自我壮胆,真正打起来,由于先天的致命弱点,是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的。台湾高层心知肚明,过去伊拉克买的先进飞机不比台湾少,但战争一开始,机场先被对方摧毁,飞机上不了天,又有什么用呢?台湾经济能有今天这个样子,实在也不容易,谁也不忍心看它毁于一旦。相信广大台湾民众也是希望通过和平谈判改善和稳定两岸关系的。目前的两岸关系之所以处于僵持状态,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仅就两岸之间来说,既有“政治因素”,也有“感情因素”,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交互作用和影响的。就“政治因素”说,两岸各有说词,各有“想不开”的地方。台湾方面说:“中华民国”是1912年成立的,如今已九十六年,国共内战中,国民党虽然失败了,但并没有被消灭,还在台湾这块地方实行“有效统治”,在大陆时期的全国性统治机器经过收缩和修补还依然存在。怎么能“被”你统一,“矮化”为一个“地方性政府”?然就大陆方面说,更是义正词严,原国民党的南京政府确实是被推翻了,已经改朝换代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内有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的拥戴,外有国际上绝大多数主权国家的承认,它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理所当然地要继承或接管原“中华民国政府”既有的一切权力和所管辖的领土。台湾毕竟只是中国的一个小省,其土地和人口分别只占全中国的0.27%和1.72%,怎么可以闭眼不顾事实,硬是“以省称国”,偏安一隅,抗拒中国统一呢?就“感情因素”说,两岸也各有“情结”,各有“想不开”的地方。如果说,政治因素主要导源于政治层面和政治人物,那么感情因素则主要导源于两岸间的人民大众。从台湾同胞看,它地处中国东南边陲,历代的中央政府都没有保护好台湾同胞,尤其甲午一战,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竟将祖国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侵略者,使我台湾同胞遭受五十年之久“亡国奴”之苦。1945年台湾光复之后,又继续遭受国民党政府的欺凌和压迫,特别是1947年的“2.28”事件,竟有成千上万的台湾同胞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以后,施政有误,诸多困扰,更谈不上给台湾同胞以有力援助。台湾同胞由此而产生“台湾情结”,增长分离意识是很自然的。从大陆同胞看,完全是另一种“台湾情结”。他们对于当年满清政府之出卖台湾,无不义愤填膺,痛心疾首,眼泪暗流。对于台湾同胞之被迫当牛做马,更是感同身受,心怀国耻,无日或忘。台湾岛内有些人把历代的中国中央政府有负于台湾人民之所作所为,与祖国大陆人民划上等号,这是非常不妥的。八年抗日战争,我大陆同胞为了收复包括台湾在内的被占国土,浴血奋战,艰苦备尝,先后伤亡达3,500万人,财产损失达5,000亿美元以上。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的回归祖国,这是中国人民、海峡两岸人民共同以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啊。如今强大了的祖国和它的人民,怎么能容忍它的肌体骨肉的一部分从母体分离出去并重新落入外国反华势力的魔爪之中呢?如今的两岸关系或台湾问题,追本溯源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政治因素”和“感情因素”交集在一起,使问题更加复杂了。两岸都是中国人,还是“和为贵”、“化干戈为玉帛”的好。在两种“政治因素”和两种“感情因素”之间,可不可以找出一个“汇结点”呢?这就要多沟通、多交流、多对话、多商量、多为对方想想,找出一个“汇结点”。要在兼顾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台湾同胞利益的前提下,共同为缔造一个“统一、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而奋斗。就近期的来说,大陆同胞在对待台湾同胞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问题。要解放思想,而且必须解放思想。该放即放、能舍就舍,能收才能收,能舍才能得。这里要说的,是关于所谓的盲点或误区,主要有:大陆当局对台湾人民追求民主,民主进程及民主成就的忽视,轻视与蔑视。台湾「民主化」并非成就,这一点,台湾人民不但清楚,而且承认。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会信任接受来自海峡对岸的否定或嘲弄。大陆对台政策可以掌握四个核心理念及着力点:力、理、礼、利。一头一尾,力与利,分别是棒子与胡萝卜,过去,显然是过于依赖这两个了,力压或利诱,都易遭致反感,起码难生好感。「理」跟「礼」则被忽略了,是被严重忽略的盲点。总结一句,大陆当局面对台湾的新局势,必须反省失误,把握机会,解放思想。否则,两岸关系及形势将继续恶化下去。了解了大陆、台湾的历史,明白了台湾对大陆的重要作用,明白了对待台胞的方式方法,现在,就可以来谈谈两岸关系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具体措施了。1对台的政策大陆一贯有两个寄希望: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对第一个寄希望失望了,但另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未曾明言却付诸行动的寄希望--寄希望于美国当局,其实,这三个寄希望中真正重要的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但须要强调,不能光“寄”,更要能“争”,争取台湾人民的“民心”,“寄”失之于消极、被动,必须争,积极争取,主动争取。2争取之道理、礼为先,力、利为次,理、礼为主,力、利为辅。天下之事,争不过一个理字。理之外,如果能让,而且是礼让,就更好了。不要忘记,考虑到中国新世纪的战略形势,考虑到中国必须和平崛起,该舍即舍,能舍才能得,何况礼让乎。3争取民心在对台政策上,作为争取台湾民心的第一步,最核心的,就是要让台湾人民找回做中国人的感觉。一个人,要能自我认同是一个家庭中的一分子,不外两种方式,一是“同辱”,二是“共荣”。先说前者,一九七○年代,钓鱼岛之争刚刚开始时,大陆、台湾还有海外侨胞都是站在同一阵线上的,当时,部分海外华人还有着“保钓”与“反共”之间的天人交战,但后来想通了“反共”不等于“反中”之后,就豁然开朗了。如今,时移势异,“保钓”只剩下大陆及港、澳了,不再能激起台湾的民气了。虽“同辱”难求,但“共荣”仍有很大的空间,特别是当中国大陆快速崛起的时候,关键是要让台湾人民能够参与,从而能产生“与有荣焉”的感受。4对台湾大陆对台部门应积极培训,选拔深入了解台湾,又能熟练闽南语、客家话的专家,语言最能拉近距离,对台事务高层,甚至中央高层如能勤奋学习,效果更好。新加坡李光耀在一九六五年年出任总理后才开始学习华语,成效斐然。5两岸互动一方面促进两岸教育交流,鼓励两岸青年学生到对岸求学,初期可先从鼓励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开始。一方面,针对两岸经贸整合(包括三通)后,台湾部分产业外移大陆而导致的失业问题,应主动研究提出有效对策,以协助台湾失业民众。6两岸文化交流两岸交流一般划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部分。两岸文化交流开启了两岸交流的先河,在打破两岸隔离方面起到先锋作用,澄清事实,减少误解,在增进相互了解与感情方面起到较大作用,从而促进了两岸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发展,并影响了两岸文化背景的互动。大陆方面始终坚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坚持两岸各项交流,遏制台独分裂主义,以期增进相互了解、融汇感情,使两岸关系走向和谐与健康发展的道路,并在策略上更趋灵活。这里的文化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范围,还要包括教育、科学、卫生、体育、出版、新闻等较为宽广的领域,即我们通常称为大文化的范围。文化交流不如政治交流那么敏感,也不如经济交流那么重利。在文化交流中可以更多地选择双方都能接受的中性主题,包括双方都赞同或不赞同但可容忍的内容,因而文化交流有较大的操作空间。我们可以说,文化因素在两岸关系中,发挥了开创性推动的作用,也可以说中华文化是联结海峡两岸和海内外中国人的精神桥梁和纽带。两岸文化交流迅速发展,形成规模,具有增进相互了解与感情的桥梁作用,也在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增加文化认同和凝聚的作用,无论如何,几十年来的两岸文化交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每年超过一千个项目和有数万人参加的规模,影响面更广,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回顾几十年来两岸文化交流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两岸互动的影响,我觉得正面作用还是主要的,至于台湾方面政治文化背景的变化,主要是政策改变和政权更替的人为原因,也有包括文化交流在内的两岸关系发展导致分裂势力的反弹作用。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巨大感召力和文化对于政治与经济的反作用力。展望前景,两岸关系必将遏制分裂势力的干扰和阻障,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转化,而坚持两岸交流,特别是坚持两岸文化交流是我们必须继续做下去的,相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定会继续传承发展,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总之,两岸关系必须放在一个新的战略架构中思考,两岸当局必须有新的两岸观,大陆必须有新的台湾观,台湾必须有新的大陆观。两岸国际架构才能走出一百多年来被美、日主导的被动形势,为新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最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