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开发中实现本土资源统整的策略研究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学校课程开发中实现本土资源统整的策略研究方案杭州市余杭区星桥中心小学一、课题研究背景《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即校本课程)”。当前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我区全面启动,至今已近四年。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地方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提上重要位置。此次课程改革从小学到高中都设置了校本课程内容,并作为必修课程。该课程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国家对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内容、形式和时间上都予以了保证。但从操作层面上来看,如何具体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国家并无明确规定,这既为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难,又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机遇与条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这个舞台,开展各具特色的教学活动,展示各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从而形成学校特色。如果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操作过程中,找不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形式,那么很有可能又会回到单纯的劳技、信息技术课老路上,形成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失去了这门课程开设的本来意义。在实施新课程近四年的过程中,我校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以本土教育资源为基本内容框架的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从而形成完善的、科学的教育资源体系。没有对本土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学校课程开发中实现本土资源统整的策略研究》。二、课题概念界定及设计理念本土资源:狭义的本土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经济交通等。广义的本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环境、师资状况、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文化素养及特长等。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理念,以本土教育资源为主要内容框架,以教师为主体、以社会为背景,充分发挥校内、外的有利因素,尽其可能地挖掘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符合学生兴趣、适合本校实际,给学生操作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我校拟开发的校本课程,从内容上说,根据我校的地理位置、教育资源,结合城镇化进程。从形式上说,我们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主要方法。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内容整合在一个主题的板块之下,以达到校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它的设计基于如下理念:(1)适应城市东扩战略,培养学生具有现代都市人的素质,使地域资源教育化。在“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余杭”战略下,我校已从原来的一所农村小学,发展成位于西临杭州,东连临平的一所城镇学校。应该认识到,现代都市不仅仅是城市通路、交通、商业、文化、娱乐等因素就能涵盖的,它还需要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具有符合、适应都市要求的素质(包括科学、文化、道德法制等等)。而从目前我校的学生构成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类。2即城镇居民子女;农村学生;近年来迁入星桥的流动人口的子女。这三类学生,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素质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异。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离现代大都市人所应有的素质要求相距甚远。我校根据这一情况,适时提出了“疏导立行,塑造都市新人”的办学思路。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希望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体现“育人德为先”的教育理念,逐渐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2)在师生互动中,走出一条师生共同发展的新路。学生需要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社会的迅速变化,教师也面临着一个发展提高的问题。这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国家和地方课程中,留给教师发展的空间有限,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过程中,更多的是做些补充、设计、修改、拓展,而缺少想象、创造的空间。更有一些教师认为自己“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便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专攻之术传授给学生。久之,学生的想象创造空间也被堵塞。本课题则立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既是指导者,亦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亦可以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在开发过程中,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相互作用、影响。最终达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3)开发学生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拥有的知识呈爆炸式的发展。学生在短短的学校学习期间是无法掌握所有人类知识的,所以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这就为我们学校教育提供了课题,即学校要教会学生什么?这一问题在理论层面上似乎已经解决。诸如“学习方法介绍”,“学会、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等不一而是。然而从操作层面上看,问题还存在多多。尤其是在学生全体参与度上,真正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等方面尚有待进一步解决。如果通过课程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各类自主学习方式将不再是以教师传授的方法呈现给学生,而是以学生自主总结提炼的方式归结为学生的能力。这必然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4)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提供宜于操作的载体。综合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即一是注重知识的整合,二是注重亲自参与,从中认识、体验、感悟而达到发展。本课程的开发,由于有“融入大都市”这一时代主题,便可以将多种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了学科界限,并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设计,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功课不再停留在教师的课堂上,而是走出了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了生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三、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与原则(一)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1、互动理论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所谓交互即互动,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过程。”美国布鲁默在其《象征互动论》中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他认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已,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3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对自己采取行动。布鲁默指出:自我互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头脑中的反映。不过,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特点,即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活动的理解、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2、认知结构学派的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起源于动作,知识的形成是主客体连续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认知结构;主体的学习和智慧的发展本质在于使主体适应环境。上述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如果我们将学习者推到实践的前沿,让他们在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的交互作用中去探究发现,那么其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二)课程开发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校本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他打破了学科界限,将多学科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准确意义上说是课程的一种整合。2、地域性和本土性原则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风光、自然环境、社区设备和著名人物等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感情。3、针对性和实用性原则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必须充分考虑适应学校各学科中学生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既要在整体上有统一要求,又要充分注意各学科的差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4、选择性和灵活性原则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必须体现灵活性,可以是教师班级讲课,也可以是听演讲、报告,观看电影、录像或是组织调查研究,还可以是学生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融入社会,增强学习信心,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5、生成性原则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事先不可能考虑的十分周全,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及时地总结、修订,在实践中将其逐步充实完善。四、校本课程目标设定和内容框架(一)校本课程目标设定1、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总体目标(两开两提高):(1)、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2)、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综合实践。(3)、提高综合能力,提升人文素养。4(4)、促进师生发展,创建学校特色。2、具体课程目标分解如下:(1).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2).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3).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论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4).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5).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一支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需求的具有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6).构建学校新型的课程体系。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体系,促进教育资源最优化。(二)、校本课程的内容框架设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与开发理念,我们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是本课程的中心,依据这个中心,我们把活动内容大体分成下列几方面内容。1、自然与环保通过对余杭区星桥街道区域的自然地理等考察,着重了解星桥的历史与变迁,环境特征,使学生更进一步地关注我们今天的生存环境,认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的重要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主要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1)了解星桥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调查星桥范围内河流(上塘河、大转江等)水文、水质的情况。(3)、星桥的草坪业调查。2、人文与乡情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鱼米之乡,自古繁华,几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沉淀,通过了解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的遗产,可以进一步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主要安排了以下几方面的具休内容:(1)、收集整理有关星桥人文景观资源:一馆(班荆馆)、三山(桐扣山、黄鹤山、佛日山)、一寺(佛日净慧寺)。(2)、收集了解当地的民俗、方言;还可以邀请余杭电视台的《阿三说交管》栏目的主持人姚三金(星桥人)来校进行有关方言话题的讲座。(3)、星桥街道横山村附近的古迹遗址考察。3、经济与开发该块内容立足于了解星桥街道的社会经济变化与人的变化,了解昔日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农民,如何跟随时代进步的脚步成为新型农业的开拓者和商海的弄潮儿,从而对学5生进行立志、敬业的教育,培养学生为家乡的建设作贡献的道德意志。主要安排了以下几方面的具体的内容:(1)、“一村一品”(贾家村的草坪,枉山村的甘蔗,周杨村的茭白,民乐、汤家村的苗木、花卉等)农业特色经济的调查。(2)、星桥企业家访谈。(3)、欢乐四季话天都。(4)、星桥开发区的实地考察。4、都市与文明在“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余杭”战略下,星桥街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与经济全面、持续地向前发展,促进了我街道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更好适应我们城市化发展的要求,非常有必要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文明习惯方面的养成教育。(1)、星桥交通现状(320国道、乔司编组站、沪杭铁路、临丁公路、藕花洲延伸大道等贯穿境内)调查。(2)、星桥卫生状况考察。(星桥环境污染调查,“清洁星桥”等校外实践活动)(3)、争做讲诚信、讲文明的都市人。(“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演讲比赛)五、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和主要措施(一)、开发过程1、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1)可行性:本地有丰富的周边地方教育资源可开发利用经过教师的多方调查与收集,在我校周边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