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中山市委文件中委〔2010〕2号★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2010年3月28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创“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建设新局面,特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目标,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为根本途径,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自·2·主创新为核心推动力,促进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取向,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以深化改革为主要手段,构建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加快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2.目标任务。力争到2012年,打造中山现代产业100强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转型指标逐步改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3.9%;人均GDP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2个百分点。到2020年,现代产业100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重点转型指标明显好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3.9%;人均GDP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2个百分点以上。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3·3.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20强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新光源、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发挥市发展新能源产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大力扶持发展风电设备、汽车电机及电动控制系统、混合电动轿车动力电池、太阳能设备、生物质能设备、大功率白光LED研发和制造等核心项目,力争用三年时间将新能源产业产值发展到1000亿元以上,夯实全省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基础。加快国家健康医药产业基地和华南中医药城发展步伐,形成中山未来发展的新动力。4.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先进制造业20强,推动工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做大中船基地、广机海事重工等船舶和海洋装备制造项目,促进中机钢构、中铁大桥局、中泽重工等重大项目关联产业集聚。提高广重集团中山基地高级铸锻件生产能力,建设华南地区最大的铸锻热加工基地。提升火炬计划中山电梯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水平,争取建成国家级电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液晶光电产业园和中山软件园等重点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推动中国电子(中山)基地做大做强。努力培育形成一批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企业,建成一批产值超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4·建设珠江三角洲沿海产业带先进制造业基地。5.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现代服务业20强,积极发展金融、物流、外包、后台服务、咨询信息、商务会展、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华南家电产业服务创新区、灯饰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孙中山故居5A级旅游区、南朗滨海温泉度假城、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东区、西区、石岐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北部工业物流集聚区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重要载体。加强金融与科技、物流与信息、文化与旅游等合作发展,引进一批高端服务业机构,实施标准化建设,提升珠江口西岸重要服务业基地的整体水平。6.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传统优势产业20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信息技术与工业关键环节的融合应用,建设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平台,带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打造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创新示范区。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做大做强中山“古镇灯饰”等一批区域著名品牌,统筹组织开展区域品牌宣传推介,提高特色产业的市场知名度。加快市外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推动低端产业转·5·移。高水平建设市级产业集聚区,加快市内产业转移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引导优势产业集聚发展。7.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现代农业20强,组织实施“一带、两区、十基地”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古神公路绿色园艺产业带,增强古镇现代农业园区、中山市两岸四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的影响力,扩大10个农业现代化基地的辐射作用,打造国家级园艺种植示范区、全国绿化苗木重点交易市场、省农业特色名牌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部聚集区,努力构建以都市型、外向型农业为发展方向,以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为发展模式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8.凝聚创新领军人才。制定《中山市吸引培养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导向目录》,设立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加大力度引进、培养和奖励对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重要作用的高层次人才。完善有中山特色的柔性引才机制,对创新领军人才到我市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质项目给予一定的资助。开展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资助一批高层次人才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6·司进行培训和交流。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以年薪制、股权与期权分配等方式,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加大对创新领军人才的奖励扶持,适度提高专项津贴和住房补助标准,优先解决入户、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问题。加快创新人才载体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立20个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基地。9.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鼓励国内外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我市企业组建国家级、省级工程中心。对承担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研发机构,科技融资予以倾斜支持。积极组建一批以骨干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创新联盟,促进自主创新产业化。实施“百校千人万企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对科技特派员及其创新团队与派驻企业申报获批的科技计划项目,优先给予资金扶持,对符合政府采购政策的产品予以优先采购。10.创新国际科技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扩大技术领域的国际投资与合作,大力推广明阳电气公司跨国委托研发、小榄镇引进国外企业研发机构、大桥化工公司并购国外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等成功经验,多渠道利用国外科技资源提·7·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支持本市企业参与国际先进技术交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研究,积极与外资企业开展技术贸易、技术联合开发和委托开发等活动,提高企业持续创新水平。11.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打造风电设备、节能新光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大自主创新技术平台,提升专业镇、产业集聚区共性技术平台的服务水平,抢占产业发展技术制高点。引导国内外科技资源和风险投资机构向区域创新平台集中,强化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广泛开展检验检测、产品中试、科技风险融资、担保、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提供良好条件。12.培育科技创新企业。鼓励本市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支持省“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示范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一批具备自主创新优势的企业集团。深入实施科技强企计划,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研究和攻关。推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计划”,增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能力。·8·13.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化政府的专利保护执法工作,推进实施企业专利一站式服务工程。鼓励企业积极申请省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对获得省自主创新产品认证的产品政府予以优先采购。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发展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筑产权交易平台与股权投资平台。加快“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探索开展科技企业集合信托计划、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互助担保,推动科技资源与资本结合。14.倡导发展创新文化。强化各级、各部门的经济发展创新思维,突破因循守旧、粗放经营的发展路径依赖,以创新赢取未来。积极培育创新意识,在全市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研究讨论活动,宣扬追求真理、以人为本和包容宽容的科学精神,促进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强化科学普及机制,建立健全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和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的良好氛围。四、加快提高招商水平15.拓宽招商领域。坚持选商引资策略,结合我市的产业规划和产业目录,瞄准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9·国内上市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组织推介团队,向有投资意愿的企业进行产业投资环境营销,着力引进优质大企业到我市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以及培训和生产基地。积极参与粤港澳合作,重点引进港澳高端服务业,与我市先进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认真落实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协作,扩大产业发展腹地,以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投资吸引力。16.创新招商方式。强化统筹协调,实施全市招商引资一盘棋。巩固完善各种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会展招商和代理制招商,健全与欧美等发达国家驻穗商务领事沟通交流机制。健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专责会议制度,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库,抓好项目库中在谈项目的跟踪服务。抓紧招商签约项目落实,突出抓好“3·28”招商等重大经贸活动签约项目的履约跟进工作。17.健全激励机制。强化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外向型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市场拓展、转型升级和人才培训力度。落实奖励制度,对重大项目引进起实质性促成作用的个人或团队,根据投资项目落户中山的认缴注册资·10·金或实际投资额给予适当的奖励。加大招商引资人员培训投入,探索实行“行业协会负责组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培训委托机制,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招商引资人才队伍。五、加快拓展两个市场18.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继续办好一批面向国内的中山产品商贸专业市场和商品交易洽谈会,提升中山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抱团组建或参股国内大型连锁销售企业,加快拓展国内市场。全面推进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和以旧换新活动,扩大农村消费。不断创新灯博会、食洽会、游博会、服博会、电展会等会展概念,探索跨界整合壮大规模,加强与广交会等国家级综合展会的对接,推动我市会展与国家级或国际级行业峰会同步举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品牌。19.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来料加工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力争在2011年前完成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转型,在2012年完成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转型。主动参与香港生产力促进机构在我省开展的“升转一站通”计划,扶持一批加工贸易企业向自主设计、自主品牌转型,建立内销网络。鼓·11·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与外资龙头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开展合资合作,提高生产制造水平和研发能力。20.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紧缺资源性原材料进口,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扩大出口,扶持企业申报全省重点培育出口品牌。发挥中山保税物流中心作用,推行属地申报的口岸验放新型模式。努力扩大中山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的占有率,提高中国中山工业产品(欧洲)营销中心影响力,加强与南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的经贸合作。把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机遇,建设广东省与东盟合作示范基地。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展销活动,适当扩大企业参展费用补助范围和标准。支持优势企业到国外建立营销网络和生产基地,打造本土跨国公司。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2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协调”机制,编制《中山市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加快全市产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优化土地开发结构,对鼓励类项目·12·用地,优先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保证项目用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出的镇区,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时给予倾斜。研究出台镇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建设用地闲置处理政策,健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提升土地使用效益。22.全面开展“三旧”改造。科学编制“三旧”改造规划和实施计划,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