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小说中国传统家族是“父之家”的专制型家族。《清律辑注》云:“祖在则祖为家长,父在则父为家长。”两千多年来,由于父亲在血缘伦理中占有天然的尊崇地位,又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儒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父权”文化,它强调的是对“父亲”的绝对服从,因此,血缘伦理和文化伦理的双重屏障,使得父亲在家中说一不二,具有绝对的权威。家族小说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往往是叙写家族由“有序——无序——衰败”的主流模式。家族小说的情节主要包括“家族、历史、人物形象”三个方面。其主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家族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的《红高粱》……祖孙之间《家》—巴金,我国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作家作品教学目标1.了解封建大家庭这一社会组织结构的特征,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2.把握小说反映两种思想文化观念冲突和抨击旧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与心理,欣赏小说的美。2.把握两种思想文化观念冲突。讲真话的一面旗帜二十世纪的良心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1982年获得意大利但丁学会颁给的国际荣誉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奖章。“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家,在人们的眼中,往往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无论如何形容,拥有它时,它平凡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失去它时,掏心掏肝也找不回。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关于《家》作品内容梗概《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1931年2月,巴金发表长篇小说《家》,是作者“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第一部。作者以自己的家庭为素材,描写“五•四”时期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小说围绕高家长房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各自的爱情,展开了高公馆内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对青年一代的迫害和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描写。觉新本是个有理想的聪慧青年,因高老太爷想早抱重孙,让他成婚。觉新本与表妹梅芬恋爱,由于姨妈反对,加上两人八字不合,不能相配。由父亲用抓阄办法决定,与不相识的瑞珏成婚。三方陷入痛苦之中。不久梅芬抑郁而死。觉民、觉慧比大哥接受更多的新思想,更具有反抗精神。觉民不服从高老大爷的指婚命令逃婚在外,与志同道合的表妹琴自由恋爱,取得胜利。写给梅的一首诗梅,我不敢相信,我要和你这样的分别,天人永阻,情深缘浅,我心中有那种压抑的东西,好象压抑了很久,可是梅,来吧,来吧,在黑夜中的白昼中,让我感受你美丽的存在,我被震撼了,我被感染了那飘飞的梅花,我很爱你,我隐藏着的心事,都被你看穿,然而,梅,我不敢相信,眩晕中是寂寞的装饰。婢女=礼品?在高家,在这个大公馆里,鸣凤的死和婉儿的嫁很快地就被人忘记了,这两件同时发生的事情并没有给高家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大家只知道少了两个婢女,主人们马上又买了新的来代替,绮霞代替了鸣凤,翠环代替了婉儿,在人的数目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变动。(绮霞是一个寄饭的丫头,她的家在乡下。翠环跟她的小姐淑英同岁,是死了唯一的亲人——父亲以后被人卖出来的。)在很短的时期中鸣凤的名字就没有人提起了。只有在喜儿、倩儿、黄妈和别的几个人的心中,这个名字还常常唤起一段痛苦的回忆。涉及的有关情节当地的督军无故殴打学生,引发了学潮。在交涉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学生开始罢课。觉慧是其中的积极分子。这时高老太爷把觉慧叫去训话,不许他参与外面的“胡闹”,并派人把觉新喊来,让他约束觉慧,不许他再出去。理清选文结构1.觉慧被唤到高老太爷房里接受训话。(1)2.趁祖父瞌睡觉慧研究祖父。(1—7)3.高老太爷训斥觉慧,觉慧争辩。(8—22)4.高老太爷吩咐觉新管束觉慧。(22—27)讨论一1.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高老太爷的?2.请画出表现高老太爷神情的语段,仔细品味人物性格。外貌、神态与动作、语言等。外貌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显得很长。长脸上带了一层暗黄色。嘴唇上有两撇花白的八字胡。头顶光秃,只有少许花白头发。两只眼睛闭着,从鼻孔里微微发出来一点声息。(祖父)身体软弱无力地躺在那里,从微微张开的嘴里断续地流出口水来,把颔下的衣服打湿了一团。(祖父)的年老的模糊的眼光无目的地向四处游动,后来他便把眼睛闭上了。神态与动作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祖父忽然睁开了眼睛,看了他一下,露出惊讶的眼光,好像不认识他似的,挥着手叫他出去。祖父的声音又干燥,又严厉。祖父的严厉的眼光射在他的脸上。祖父冷笑了一声,威严的眼光在他的脸上扫来扫去。高老太爷是封建家族制度的代表人物。他在这个家庭中是一个绝对的统治者,没有任何人可以违背他的意志,他的每一句话都是至高无上的:“我说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从高老太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专制的残忍和反人性的本质。小说中高老太爷的死,实际上预示着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灭亡的趋势。神态与动作惶恐——不敢——非常不安——静静地立——感觉拘束——更不了解——解不透——奇怪——红着脸——迟疑——坚定的眼光——很不舒服——抖动着身子——想表示反抗讨论二在文中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讨论三⑶节选中作者对觉新这个人物形象着墨不多,那么觉新究竟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物呢?神态与动作觉新唯唯应着,做出很恭顺的样子,一面偷偷的看着觉慧,给他做眼色,叫他不要再开口。觉新依旧唯唯地应着,一面向觉慧做了一个手势。觉新的性格充满了矛盾,是个“有双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讨论四3.高老太爷与觉慧祖孙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祖孙之间的矛盾是否可以调和呢?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而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青人承受巨大的痛苦。高老大爷和觉慧祖孙两代人的矛盾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讨论五⑵《家》中,哪个人是最大的悲剧?觉新?梅芬?鸣凤?瑞钰?还是高老太爷?……我觉得所有人的悲剧性都很强。拓展延伸作为现代家族小说的代表,《家》从《红楼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你能从主题、人物刻画和语言等方面做哪些比较吗?拓展延伸1.主题表现巴金和曹雪芹都是把自己的不寻常经历渗透进小说里,都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家》和《红楼梦》是在不同时期反封建的现实主义典型小说,均具有很强的自传性。拓展延伸巴金和曹雪芹由于处于不同时代,因此对封建社会的叛逆具有不同的表现。两部小说虽然均取材于封建贵族家庭兴衰之事,但由于社会时代差异,他们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比较看来,《家》的思想内容比《红楼梦》更进步,《家》的思想内容是对《红楼梦》的延续和发展。拓展延伸2.人物形象两部小说虽然都出现了一个典型的叛逆人物形象,但叛逆的道路和思想追求又是有所不同的。《家》中,觉慧是高公馆中第一个觉醒者,是封建制度的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拓展延伸比较看来,贾宝玉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他的叛逆性只是盲目的自发的。而觉慧则是受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主动自觉的与封建势力斗争。两个叛逆者虽各有特点,但终摆脱不了阶级意识的束缚,最终难免失败。尾声“又是秋天了。我真害怕秋天,我害怕看见树叶一片一片地飘落下来。我想起了一个人的话。我的生命也像是到了秋天,现在是飘落的时候了。这三四年来我记得清楚的就只有秋天。”“大表哥,你怎么就忘记了?秋天过了春天就会来的。并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就像琴和觉新的对话一样,我们看见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激烈碰撞的景象。巴金先生用这种细腻温润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悲剧和希望的碰撞。它也预示着这样的一个未来:这个黄叶纷飞的时代就要结束了,崭新的,充满生机的春天就会来到了,它就要来了,它一定会来的。是的,一定会来的。让我们也记住琴的话吧。“并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过了,春天就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