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周人的发祥地、中国青铜器的故乡—周原遗址一.周原遗址的范围:周原是周人的发祥地和周代的都城遗址。自古公亶父(太王)自豳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城郭。武王迁都镐京后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周原遗址分布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与扶风县北部接壤处,东西约3公里,南北约5公里,面积近20平方公里,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周原遗址的内容:西汉以来,这里就不断有西周铜器出土。清代末年出土有著名的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铜器。新中国成立后,出土有一批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墓葬,并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和多起铜器窖藏。(一)铜器藏:1、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扶风任家铜器窖藏,内有青铜器120余件,著名的毛公鼎、大小克鼎和卫鼎等均出土于此。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周原遗址发现的西周铜器窖藏已有十多起,其中最重要的有:(1)1975年岐山董家村出土的包括裘卫四器在内的37件铜器。(2)1976年扶风庄白出土的103件微氏家族铜器群。3、墓葬中也多有青铜器出土。迄今周原共出土青铜器3万余件,其中国宝级50多件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通高102.1厘米清道光年间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毛公鼎(西周)通高53.8厘米清道光年间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散氏盘(西周)通高20.6厘米清乾隆年陕西省凤翔县出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青铜器窖藏九鼎八簋折觥提梁卣大铜壶爵圆鼎匜簠尊盘(二)建筑基址:已发掘的建筑基址有岐山凤雏、扶风召陈、云塘等几处。1.凤雏建筑构成:凤雏建筑基址座落在东西宽32.5米,南北长43.5米,高1.3米的夯土台基上。建筑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各8间,并有回廊相连接,形成一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性院落,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2.前堂:前堂是这组建筑的主体,东西长17.2米,南北宽6.1米,台基上有排列整齐的柱洞,东西7行,南北4行,可知其面阔为6间,进深为3间。建筑的墙用黄土夯筑而成,墙表与屋内地面均抹有以细砂、白灰、黄土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另外,还有两条用陶水管或卵石砌成的排水管道,可以将院内的积水泄向院外。3.西厢房内西周甲骨文的发现:1977年在凤雏建筑基址西厢房的一个窖穴内,出土卜甲和卜骨共1.7万多片,其中有字甲骨文289片,是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新的史料。4.召陈建筑基址:在召陈村发掘出15个夯土建筑基址。遗址出土大量的瓦,分板瓦、筒瓦和瓦当3种种类,是我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建筑用瓦。石柱础建筑用瓦散水U字型路(三)西周甲骨的发现1.1977年在凤雏建筑基址西厢房的一个窖穴内,出土卜甲和卜骨共1.7万多片,其中绝大部分是卜甲。在289片卜甲上有刻辞,最多的1片有30字。2.1979年,在扶风齐家也发现5片有字甲骨。3.2003---2004年周公庙西周大型墓地发现有字甲骨上百片。周原甲骨刻辞的特点:字体很小,笔划纤细。周原遗址的发现大大丰富了西周甲骨的内容,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新的史料,是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四)周公庙西周大型墓地的发现1.周公庙遗址位于大周原(广义的周原)保护区范围内,距岐山县城西北7公里处,是唐代为祭祀周代开国元勋周公旦而修建的大型建筑群。近年来发现的西周大型墓地就分布在周公庙旁的山坡上。2.2003年12月,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在周公庙野外调查时意外地发现了两片西周时期刻有文字的甲骨。2004年10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周公庙考古队已正式开始发掘此遗址。此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3.已经钻探出大型墓葬19座,其中带四条墓道者9座。(以前从未发现过西周3个墓道以上的大墓)可能是周天子或周公等西周王公贵族的墓地。4.墓地外围发现了长达1500余米的西周城墙,分布在这处墓地的东、北、西三面。东墙残长700米,北墙长300米,西墙残长500米,南墙目前尚未发现。墙厚约10米,个别地方发现城墙的残存部分高出原地面约2米多。这在西周考古史、中国建筑史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城墙内发现6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和大量的空心砖、条砖、板瓦等建筑材料。(把我国使用砖的历史由秦汉上推到西周)6.在墓地外围多处地点共发现卜甲与卜骨700余片,有甲骨文字近千字。这些卜甲的发现,对西周考古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字资料。有“中国商周考古第一人”之称的著名考古学家邹衡教授预测“周公庙遗址西周大型墓地的发现,从学术价值上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堪称第一的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史、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等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