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五年级上学期(《论语》1——25句)•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志于根本的工作,只要基础的东西建立了,治国救人的方法也就有了。•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9.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说:“看他做的事,再注意看他做出那些事的原因,最后再仔细看他内心中的喜好,人那里能够隐藏得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呢?哪里能够隐藏得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呢?”10.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11.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孔子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1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懈怠(而无所得)。”13.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把时间都用在研究异端邪说上,那危害就大了。”•1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15.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原为: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先生说:“不是你当祭的鬼而祭他,这是你存心谄媚。遇见你该当做的事不做,这是你没勇气。1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问怎样做才能称得上孝道,孔子说:“做爹娘的只是为儿子的疾病发愁。”(只让父母担忧你的疾病,言下之意是不忧虑其他(更重大)的方面。而生病,有时是自然而然的。)•1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并从中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1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就象)大车没有倪(车横木上的关键),小车没有杌(车辕横木上的关键)一样,怎么能走路呢?1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21.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听说后说:事情已经成为定局,就别多说了;已经无法挽回的事情,就别再劝谏了;过去的已经过去,就别再有责难了。2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23.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2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是最好不过的事。选住址不顾环境,哪算聪明?”•人以安居于仁德之地为好。如果择身所居而不选仁德之地,怎能算作明智呢?孔子说:“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25.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五年级下学期(《论语》26——50句):26.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公正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才能够公正地厌恶应当厌恶的人。”2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说道:为人处事会出现种种过错,不同过错的出现在于不同人群的类型.分析观察这些过错前因后果,人们就可以了解出错的不同人群的仁义修养品行情况。28.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29.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必须怎样的想法,也没有必不能怎样的想法,一切都按照义的规定为依据。30.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31.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孔子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32.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从这里开始学,学到圆满的境界,就是道.3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3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35.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36.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健在的话,孩子就不应该离开家去很远的地方游历,就是必须去的话也应该有计划,尽快回家。”37.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38.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子,曰:“再,斯可矣。”•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39、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4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4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42、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43.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44、子曰:“默而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用默然的方式记住(学过的)知识,(自己)学习(知识)从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学习)从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有什么呀?”45.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4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47.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只不过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探求它罢了。”•48、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4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挑选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不好的地方就引以为戒。”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要仁,那个仁就来了。”•5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