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教学设计3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简要教学思路)一、课程标准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2、过程与方法: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以及影响等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阅读斯大林的一些文章、农业集体化情况等相关历史材料,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定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或表现(经济)教学难点:从斯大林模式中吸取什么教训?四、教学导入:问题:列宁逝世后,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如何变化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板书课题)(一)社会主义工业化1.工业化的必要性投影以下材料材料一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材料二为了保证国家继续发展,必须采取新的、强有力的措施,因此,为了使国家不再成为一个农业国家,为了使国家不再从国外进口小到铅笔、大到飞机等商品,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材料三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人们有时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不,不能,……恰恰相反,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回答:你认为苏联为什么要实现工业化?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设计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工业化之前的苏联经济与西方经济的比较并不清楚,因此需要提供更加丰富、详实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化之必要性,进而使他们认识工业化到底改变了什么。)2.巨大成就展示一组图片“捷报频传”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一五”计划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等。(设计说明:对工业化的成就,学生由此可以获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的认识。)3.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所提供的资料:(1)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2)知识链接“斯达汉诺夫运动”。(3)资料卡片“显然,这是人类意识在劳动方面的巨大觉醒。这只有在工人觉得自己是主人的真正社会主义社会里才有可能。——罗曼·罗兰”提问: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提示:(1)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的体现。(2)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3)制订并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二五”计划。(4)苏联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积极开展生产技术革新运动,如斯达汉诺夫运动。(5)资本主义世界遭遇经济危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遭受重大打击。(设计说明:目的一,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加强对教材所提供资料的重视;目的二,培养学生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历史事件原因的能力。)4.工业化中的主要问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点讲)图片显示: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至于轻工业、农业都是次要的、从属的、为重工业发展效力的部门。主张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资金的积累。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农业产值为8.1%,轻工业产值为210%,重工业产值为550%。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31.4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设计说明:“论从史出”是学史的基本要求,教材中只简单下了结论,即“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却无史实相印证,故放映这段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小结:苏联的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在这一过程中苏联迅速消灭了非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统一管理。..........................(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农业集体化的背景(略讲)投影以下材料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用列宁提出的那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办法,他认为也难以奏效。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提问:根据上述材料,你觉得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提示:小农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工业发展的需要;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即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农业集体化的过程(略讲)学生在预习学案时,通过看书填空(如下),能够很好地完成和掌握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教师可以设计一至两道选择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1927年1929年1932年1937年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年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导致以上情况出现的原因有:(D)①苏联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的发展②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存在失误③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④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3.对农业集体化的认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农业集体化的成败”有人说农业全盘集体化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须的粮食,因而是成功的;有人说全盘集体化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而且农业生产没有得到提高,所以是不成功的;还有人说集体化消灭了富农,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些说法对不对?你能提出更合理、更全面的观点吗?(设计说明: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只要言之成理,便可给予鼓励,)(三)斯大林模式(重点讲)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简要说明便可):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⑵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⑶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⑸思想环境: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理解⑹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根本原因这是由苏联当时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设计说明:在学习掌握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之后,可以说水到渠成,探讨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2.填充表格,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重点)、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和特点。定义形成标志特点表现吸取教训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1936年苏联颁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高度集中经济: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要遵循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重视商品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把一切经济活动都置(设计说明:表中的大部分内容放在课前学案预习时完成,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课堂上教师予以点拨,利用该表完成教学重点“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重点把握经济方面内容),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图片资料展示也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的认识。)3.评价斯大林模式投影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1.是否符合实际情况2.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4.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你对“斯大林模式利与弊”最深刻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主要从经济角度考虑)。布置作业“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全盘集体化,建立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探究讨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给我们那些教训或启示(重点把握经济角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目标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和国宪法》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与指令性计划之下是不可取的,农、轻、重要协调发展。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权要健全民主法制,建立有效的群众监督机制,防止权力高度集中和以党代政,反对个人崇拜和阶级斗争扩大化。个人崇拜、思想文化单一、用行政干预手段管理思想文化不能用行政干预手段管理文化、学术问题,应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知识目标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严重问题;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二、情感目标1.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2.通过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分析、评价,使学生认识到: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通过对本节课的分析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国家要想长盛不衰,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焕发起人民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三、能力目标1.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动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利弊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俄国从此进入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请同学们结合第一节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面临的主要形势有哪些?2.为巩固新政权,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3.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苏联经济恢复后,但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2)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3)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注: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者、苏联的缔造者列宁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当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时候,列宁因病于1924年1月21日逝世。2、方针的制定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这次会议标志着苏联有计划、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从1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