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旅游服务贸易合作发展策略研究作者:许楠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参考文献(36条)1.参考文献2.罗明义旅游服务贸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先导[期刊论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3.TazimBJamal.DonaldGetzCoollaborationtheoryandcommunitytourismplanning19954.SautterET.LesisenBManagingstakeholders-tourismplanningmode1999(02)5.SelinS.ChavezDDevelopinganevolutionarytourismpartnershipmode1999(02)6.BramwellB.SharmanACollaborationinlocaltourismpolocymaking2000(01)7.MarianGucikMarketing-Informationssystemintourism19978.KennethMJohnsonSelectingMarketsforCorporateExpansion:ACaseStudyinAppliedDemography(RandBookseries)19949.VinkaCetinski.SandaWeberMarketingTurizmaZemaljaS.E.I.TourismMarketingofC.E.I.Countries-PossibilitiesofCooperationinHealthTourism1996(02)10.VinkaCetinski.SandaWeberStrategicTourismMarketingofC.E.I.CountriesBasicFramework1996(01)11.PancicKombolTonkaStructureandInterdependenceoftheMarketingSystemofTouroperation1995(01)12.HrvojeTurkTourismResourceManagementontheExampleofTourismDevelopmentinthePunatCoveontheIslandofKrk1999(1-2)13.JamesElliottTourism:Poloticsandpublicsectormanagement199714.MarcRFreedmanRheElusivePromiseofManagementcooperationinthePerformingArts,DimaggioPaulNonprofitenterpriseinthearts:Studiesinmissionandconstraint198615.KariAanonsenNationalcooperationandstrategicalliances.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intourism199716.JusufSehanovic.DanijelaKrizman.IgorSehanovicTheManagementofInformationSystemsinCatering1998(02)17.KlausWeiermair.PatriciaKneislTouristCooperationandNetworks1996(01)18.AlbetoSessaThescienceofsystemsfortourismdevelopment1988(01)19.涂人猛区域旅游理论研究1994(05)20.王衍用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期刊论文]-经济地理1999(1)21.钟俊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期刊论文]-重庆师专学报2001(3)22.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制订.《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1999(02)23.马勇.董观志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期刊论文]-经济地理1996(2)24.佟玉权区域旅游系统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1998(02)25.舒伯阳.马勇内地与香港旅游业跨区域协作的实施途径分析[期刊论文]-世界地理研究1999(2)26.刘伟强创造市场营销与旅游规划的统一1993(01)27.齐平书有效的目的地营销:中国旅游业的重要课题1994(06)28.戴斌旅游目的地营销战略初步研究1996(04)29.陈尔参旅游管理体制的发展变迁1999(09)30.郝索关于陕西省旅游管理体制的思考[期刊论文]-旅游学刊1999(5)31.张曙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论200332.郭伟.方淑芬旅游地复合系统开发运行协调机制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2003(7)33.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原理·产业·政策200034.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200035.王雷亭.王学峰.潘华丽.崔凤军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综述[期刊论文]-泰山学院学报2003(5)36.陈一君基于战略联盟的相互信任问题探讨[期刊论文]-科研管理2004(5)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贺圣达.HeShengda东盟对华政策和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1)考察当代东盟与中国的关系,应在东盟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特点的大背景下进行.现阶段中国-东盟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东盟作为一个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性组织,其对华政策的基本定位、核心内容、重要目的表明,东盟对华关系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整体(东盟)、两大板块(半岛和海岛)和十个国家三个局面.近期和从更长时期看影响中国-东盟关系的主要是东盟与中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东盟自身的一体化进程和对华政策;东盟与美、日、印等国关系的发展及大国平衡战略的调整.2.期刊论文贺圣达.HeShengda东盟对华政策和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创新2007,1(1)本文在东盟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特点的大背景下,考察了当代东盟与中国的关系,认为现阶段中国-东盟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分析了东盟作为一个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性组织对华政策的基本定位、核心内容、重要目的,提出东盟对华关系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整体(东盟)、两大板块(半岛和海岛)和10个国家三个局面,探讨了近期和从更长时期看影响中国-东盟关系的一些重要因素,并对进一层深化和发展中国-东盟关系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3.期刊论文王光厚.朱进.林洪安.WANGGuang-hou.ZHUJin.LINHong-an论东盟一体化发展与中国东盟关系-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文章主要从东盟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出发论证了后冷战时期中国东盟关系的走向.文章首先探讨了后冷战时期东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因素,最后深入地剖析了东盟一体化发展对中国的影响.4.学位论文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2006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及地区形势的变化,东盟地区主义呈现出“同心圆式多层次”发展趋势。从地理范围来看,以东南亚为核心逐渐发展到亚太地区;从地区合作内容来看,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逐渐扩展到政治、安全、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从地区合作形式看,从松散型的地区合作逐渐走向一体化。可谓是既有外延式的扩张,又有内涵式的发展。进一步综合考察各地区层次各领域的合作,可以发现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是在东南亚、东亚、亚太三个地区层次中,建立东盟共同体是东盟地区主义发展的核心目标,其它两个地区层次的合作均服务于这一目标。东盟的地区合作战略目标是要在亚洲建立以东盟为中心的长远的和平与合作框架,让东盟始终坐在亚洲地区合作快车的驾驶席上。突出表现为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地区合作的法制保障,以“东盟方式”作为维系地区合作的纽带,以东盟为地区合作的领导核心。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东盟不遗余力地推进自身一体化建设,努力打造东盟共同体。二是各领域的地区合作发展的步伐、目标不一。经济合作步伐大大快于政治、安全领域合作,呈制度化合作状态,先行迈向一体化目标。而在政治、安全、社会方面的合作仍是政府间合作为主,特别是在政治安全领域,主要是对话性的、协商性的、非约束性的合作。在安全领域,非传统安全合作步伐又快于传统安全合作,各国对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很谨慎。三是在地区主义的发展中实施大国平衡战略。从东盟地区论坛的建立到10+3机制,再到邀请对话伙伴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无不反映出东盟国家通过地区主义将大国势力卷入其中的努力。东盟希望这种努力能够在亚太地区形成一种新的力量平衡,从而保证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因素密切相关。中国作为一个邻近东盟的地区大国,不可避免地在东盟地区主义发展中扮演某种重要角色。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东盟国家对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压力和竞争的一种集体反应,而崛起的中国则是诸种外部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东盟眼里,中国崛起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或“威胁”。东盟一方面要借中国崛起之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全球政治经济新变化,另一方面则要约束中国,以保证崛起后的中国不会构成安全上的威胁。而双边的或次区域的合作已难以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于是东盟需要一种更为深入和广泛的地区合作框架。这种考虑推动着东盟地区主义朝着深度和广度发展。可以说,中国崛起是东盟地区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地区主义成为东盟应对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有力工具。中国的合作与支持是东盟地区主义顺利向前发展的有力保障。由于东盟自身力量的有限,无法独自实现其地区主义战略目标,东盟推动的各地区层次的合作均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与配合。无论是东盟共同体的建设,还是以10+3为主渠道的东亚合作,甚至是亚太地区范围内的经济、安全合作,中国都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中国—东盟合作本身已成为东盟地区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双方合作还是推动东盟地区主义目标实现的有力杠杆。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成为东盟地区主义发展中的关键一环。不过,在不同的地区层次,双方合作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在东南亚,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主要作用在于最大程度地消除东盟一体化的经济障碍;在东亚,则是最大程度地消除东亚一体化的政治障碍;在亚太,则是努力维护和推广双方所认同的区域合作观。东盟地区主义发展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是全面的,它涉及到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诸多方面。其影响也是双重的,它既给中国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提供了机遇和舞台,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安全领域,中国通过参与东盟主导的各层次的地区合作,可以最大程度地打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围堵,粉碎“台独”势力拓展国际生存空间的图谋,维护中国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消除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中国安全构成的新挑战。但同时东盟地区主义中的利用集体力量对付中国的策略、大国平衡战略以及非约束性的软机制特点使得中国在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利益时难度增大。在政治领域,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政治制度上有差异,但由于东盟在主权、人权、民主、发展等诸多问题上与中国有着一致的看法,因此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维护和宣传自身的政治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及树立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在经济领域,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对于中国维护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促进中国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过,中国的某些经济利益也面临着挑战。总之,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且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正因为如此,中国积极参与东盟地区主义建设,努力推动东盟地区主义向前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合作领域,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收益与成本是不一样的,而且各种国家利益之间还会出现相互制约的一面,所以在地区合作中,中国不可能以追求各种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中国参与东盟地区主义的建设,追求更多的是局部利益与总体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国家利益和地区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平衡。其中精神利益占有重要份量,这种精神利益主要内容就是树立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